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婴儿304例,根据出生后前4个月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测量4月龄时的体重、身长和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3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儿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4月龄婴儿体重、身长影响差异不大;母乳喂养婴儿补充维生素D不合理,佝偻病发生率会增加,倡导母乳喂养的同时需要合理添加维生素D。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喂养方式可避免婴儿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以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营养状况的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抽取了近年来我院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门诊中,建立系统管理卡并有完整资料的婴儿296名。这些婴儿均在生后30min内(剖宫产妇回病房后30min)吸吮乳头及与母亲皮肤接触,产后实行 24 h母婴同室,出生时体重在2 500~4300g,无产伤、窒息、颅内感染及早产史。1.2 方法 于出生后42天±3天、3个月±7天、6个月±10…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0~4岁儿童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与喂养方式的关系,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正常体检的1 867例0~4岁儿童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和喂养方式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 867例儿童中,临床佝偻病(BALP >250 U/L)的检出率为82.06%,其中人工喂养儿童临床佝偻病检出率最高,混合喂养者次之,母乳喂养者最低(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对儿童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有影响,母乳喂养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孕妇、乳母及婴儿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状况与婴儿骨质发育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0月~2008年1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儿科就诊的1176例健康母-婴进行面对面的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在母亲孕期和哺乳期以及婴儿期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状况,同时检测婴儿全血骨碱性磷酸酶(BAP)的活性,并测量婴儿前囟斜径。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亲孕期补钙对婴儿的BAP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154)。在188名纯母乳喂养儿中,母亲在哺乳期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婴儿全血BAP的活性(P=0.018)。用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的喂养方式和是否补充钙和维生素D对婴儿全血BA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婴儿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全血BAP的活性(P=0.000),而喂养方式对BAP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影响。对婴儿前囟门大小的分析,42天内婴儿的前囟门大小与BAP活性有明显负关联,但与母亲孕期是否补钙没有关联。结论母亲哺乳期和婴儿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婴儿全血BAP的活性。婴儿前囟门大小不能作为是否缺钙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四个月龄内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营养发育的影响,我们对1993~1994年出生的256例婴儿,四个月龄内的不同喂养方式与生长发育及营养不良关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幼保健》2017,(7)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小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27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母乳喂养组94例,人工喂养组80例,混合喂养组96例。从出生开始随访各组新生儿至6个月,分别测量出生、42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体重、身长和头围;测试各组新生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收集各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静脉血3 ml进行维生素A的测量。结果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体重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体重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身长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3个月及6个月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身长略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新生儿出生、42 d、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头围均处于稳定增长,在42 d时人工喂养组新生儿头围略高,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低于另外两组新生儿,人工喂养组MDI、PDI指数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个月前给予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可在新生儿生长方面具有优势,母乳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MDI、PDI指数更高,而至6个月左右应给予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适当添加营养,以满足新生儿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喂养方式与婴儿铁营养状况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儿铁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对采用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等方式喂养的2 348名1~12月龄婴儿进行红细胞锌原卟啉(ZPP)、血清铁(SF)、血红蛋白(Hb)水平测定及辅食添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4月龄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者铁缺乏检出率分别为16.9%、38.9%、39.5%,经2χ检验,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未添加、偶尔添加、经常添加辅食婴儿铁缺乏检出率分别为9.0%、34.9%、15.0%,经2χ检验,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同时注意适时、适量、合理的添加辅食是减少婴儿铁缺乏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婴儿喂养方式调查分析张木兰(江苏省如东县妇幼保健所226400)江金泉(江苏省如东县卫生局226400)婴儿喂养方式多样,但主要为母乳喂养。我县自1989~1993年搜集据范镇、双甸、据东三个地区出生的婴儿2200例,就喂养方式与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 0~ 6月龄婴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 (BALP)测定 ,了解维生素D缺乏情况 ,以便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随机抽样南京市秦淮区 5个街道 2 0 3例 6月龄内婴儿 ,调查其喂养史并进行体检。结果 :BALP≤ 2 0 0u/L的 4 3例 ,占 2 1.18% ;>2 0 0u/L的 16 0例 ,占 78.72 %。有月龄越小BALP测定结果越高的倾向。喂养方式与BALP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BALP检测方法具有简易、方便、灵敏、特异性等特点 ,可用于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0~1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3组。根据"421"体检模式,由专人负责并采用统一标准,分别在婴儿3、6、9、12月龄时对其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询问婴儿的喂养方式及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6月龄时三种喂养方式的婴儿体重及身长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母乳喂养组贫血发生率最高(P=0.012)。4月龄内不同喂养方式婴儿12月龄时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五大能区DQ得分采用方差分析,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哺喂时间对婴儿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存在影响。结论: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174例42d婴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 174例 BAL P检测 ,了解 4 2 d婴儿 Vit D缺乏情况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按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公司提供的 BAL P试剂盒要求进行操作。结果 :BAL P≤ 2 0 0 U / L 13例 ,男 6 ,女 7例 ;2 0 0~ 2 5 0 U/ L 2 7例 ,男 14例 ,女 13例 ;2 5 0 <30 0 U/ L 10 3例 ,男 5 3例 ,女 5 0例 ;30 0 U / L 31例 ,男 2 1例 ,女 10例。结论 :BAL P测定结果男女无特别差异 ,喂养方式与 BAL P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 ,无论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儿均应补充 Vit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6月龄婴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至9月来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门诊常规健康体检的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分别测量婴儿体重、身长、头围、血红蛋白水平及骨密度情况,询问婴儿近2周的患病情况.结果 3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血红蛋白均值低于混合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1,P<0.05).母乳喂养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x2=6.598,P<0.05)和人工喂养组(x2=6.883,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母乳喂养组骨矿质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x2=9.387,P<0.05);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x2 =3.755,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x2=1.15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近2周患病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x2 =5.561,P<0.05)和混合喂养组(x2 =5.254,P<0.05),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保护和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0~2岁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和碘营养状况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各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调查100名0~2岁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喂养方式、生长指标。利用WHO Anthro软件计算年龄别体重评分(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和年龄别身高评分(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碘营养水平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影响。结果 不同碘营养水平之间,13~18月龄组婴幼儿W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94,P = 0.043);不同喂养方式之间,13~18月龄组WAZ差异有显著性(F = 3.040,P = 0.049),19~24月龄组H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28,P = 0.034)。在校正了父母亲身高和体重、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3~18月龄的婴幼儿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下的婴幼儿体重显著低于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上的婴幼儿,未发现碘营养水平和身长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在13~18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偏低(t = - 2.381,P = 0.018);但在19~24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身长偏高(t = 2.639,P = 0.009)。结论 碘营养水平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应保持婴儿适宜的碘营养水平。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酶(B-ALP)对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以及血清25-(OH)D与B-ALP的部分影响因素。方法:以551例4月~12岁小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婴幼儿占86.99%。取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与B-ALP。结果:①以血清25-(OH)D<50 nmol/L为维生素D(V itD)缺乏的标准,B-ALP>250 U/L时,特异度为69.01%,敏感度为18.12%,阳性似然比为0.58;B-ALP>300 U/L时,特异度为95.91%,敏感度为2.50%,阳性似然比为0.61;②血清25-(OH)D与儿童服用V it D的情况显著相关(r=0.449,P=0.000);③血清25-(OH)D与儿童饮用的奶粉量显著相关(r=0.156,P=0.018);④血清25-(OH)D与B-ALP无相关(r=0.041,P=0.535)。结论:B-ALP诊断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能同时满足特异度、灵敏度较高的要求,B-ALP水平越高,特异度越高(误诊率越低),灵敏度越低(漏诊率越高);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服用V it D制剂及饮用的奶粉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长兴地区0~5岁婴幼儿骨健康状况。方法:使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试剂盒对2009~2010年来长兴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2 540例0~5岁婴幼儿进行检测。结果:在2 540例0~5岁婴幼儿中,BAP活性正常的1 215例,占总人数的47.83%;BAP活性处于预防水平的1 196例,占总人数的47.09%;BAP活性处于治疗水平的129例,占总人数的5.08%。结论:长兴地区约50.00%的婴幼儿骨骼处于亚健康状态,易患佝偻病,需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目前广州市城、郊区婴儿出生及喂养情况,找出婴儿喂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郊区共2 040名42天以上、1岁以内婴儿及其母亲作为调查对象,逐一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城、郊区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分别为3.75%、4.20%和6.13%,城区显著高于郊区(P<0.01)。婴儿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41.99%,城、郊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4个月内添加辅食的比例是29.34%,4~6个月为7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喂养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乳汁分泌量、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地域、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等。结论:广州城、郊区婴儿喂养方式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应根据人群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和科学育儿观念,提高母乳喂养率,并适时合理地添加辅食,以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农村妇女产后采用不同喂养婴儿方式对其体重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妇女生育后喂养方式与体重滞留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调查天津市津南区409名农村产妇的孕产期情况,测量了孕前、产前及产后的体蕈和身高.产妇体重滞留值为调查时测量体重与孕前体重的差值.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等.结果 (1)产后4个月内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为70.9%(290/409).(2)在产后4~6个月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妇女的体重滞留平均为5.8 kg,比人工喂养组(平均7.0 kg)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45,P=0.236);而到产后7~9个月时基本纯母乳喂养组妇女的体重滞留平均为4.9 kg,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的2.9 kg(F=3.17,P=0.043).(3)基本纯母乳喂养组产妇食物摄入量最多(901 g),其次是混合喂养组(877 g),人工喂养组最少(750 g).结论 妇女产后体重滞留与采用不同的喂养婴儿方式有关,进行母乳喂养婴儿的产妇因为需要摄取较多能量,产后体重恢复较慢,但是其孕期增重和产后体重都较人工喂养者轻.因此,在加强产后纯母乳喂养宣传的同时,也要加强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不同出生孕周、体重和出生季节的早产儿其血清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的情况.方法 选取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8年6月-2019年7月出生的早产儿共计488例作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追踪观察361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和大于胎龄儿(LGA)3组,追踪随访出生后1、4、6、12个月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别评价各组的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不同时间的体格发育情况。结果:AGA、LGA组人工喂养婴儿不同月龄的BMI值均明显大于母乳喂养儿,且超出正常参考值;SGA组人工喂养儿不同时间的BMI值虽然也大于母乳喂养儿,但仅在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体格发育有明显影响,母乳喂养儿更趋于体格匀称,人工喂养儿发生肥胖者较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