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胸膜结核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结核瘤13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图像表现。结果单发胸膜结核瘤10例,多发3例,CT表现为紧贴胸膜并突入肺内的乳头状结节5例,圆形、椭圆形结节6例,不规则形结节2例,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少数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或高密度小钙化灶,病灶边缘光整,增强后病灶多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邻近胸膜多有局限性增厚、黏连和钙化,9例并有胸腔积液,10例伴有肺内结核灶,7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可更全面的、直观的、立体的显示病变特征。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在诊断胸膜结核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胸膜结核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4.
多层螺旋CT对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数字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180例经过临床确诊的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菌阴肺结核的MSCT表现,将不同MSCT层厚检测结果与DR胸片进行对比。结果 DR胸片发现空洞6例;5 mm 层厚MSCT重建显示15例,1 mm 层厚MSCT重建显示16例(DR胸片/5 mm 层厚MSCT χ2=4.096,P=0.043;DR胸片/1mm 层厚MSCT χ2=4.841,P=0.028)。5 mm层厚MSCT重建显示周围散在卫星灶50例,1 mm 层厚MSCT重建显示周围散在卫星灶55例,DR胸片没有显示,(DR胸片/5 mm 层厚MSCT χ2=65.616,P=0.001;DR胸片/1 mm 层厚MSCT χ2=68.882,P=0.001)。5 mm 层厚MSCT重建及1 mm 层厚MSCT重建显示阴影内钙化分别为120例和140例,明显多于DR胸片的20例,(DR胸片/5 mm 层厚MSCT χ2=116.883,P=0.001;DR胸片/1 mm 层厚MSCT χ2=162.000,P=0.001;5 mm 层厚MSCT/1 mm 层厚MSCT χ2=5.538,P=0.019)。5 mm 层厚MSCT重建及1 mm 层厚MSCT重建显示肿大淋巴结30例,DR胸片没有显示肿大淋巴结,(DR胸片/5 mm 层厚MSCT χ2=33.750,P=0.001;DR胸片/1 mm 层厚MSCT χ2=33.750,P=0.001)。DR胸片没有显示树芽征,1 mm MSCT显示10例(χ2=9.907,P=0.007);DR胸片没显示磨砂玻璃影,1 mm MSCT显示15例(χ2=15.882,P=0.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DR胸片显示孤立病灶的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优于DR胸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并将虚拟支气管镜检查与支气管镜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期间至山东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细菌学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的患者10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肺部CT扫描,将所得图像经图像后处理,由工作站进行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及虚拟支气管镜(VE)检测,观察各段支气管的形态、走行,通过后处理图像观察支气管管腔狭窄及管壁的不规则增厚,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及VE分别观察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及管壁溃疡、充血、肉芽增殖等表现。以患者原始轴面图像为对照组,以原始轴面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作为实验组,计算各项目百分比,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PR后处理图像发现支气管管腔狭窄及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分别为98.0%(98/100)、90.0%(90/100),轴面图像分别为69.0%(69/100)、56.0%(56/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有管腔狭窄及管壁溃疡、充血、肉芽增殖等病理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7.0%(77/100)、75.0%(75/100),VE检查发现管腔狭窄及管腔内壁欠光整(坏死、增生)等表现的阳性率分别为73.0%(73/100)、62.0%(62/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4,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结核的检出率高于原始轴面图像,并与纤维支气管镜的检出率接近,能为发现相关病变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肺结核MSCT基本征像及MSCT对结核活动性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组统计继发性肺结核初治、好转期及非活动性肺结核MSCT基本征像特点,归纳出对结核活动性判断有价值征像。结果70例3组患者中,继发性肺结核初治患者MSCT主要征像有小叶中心结节及腺结节征(21/25)、小叶内网线结构(18/25)、树芽征(22/25)、磨玻影(15/25)、液体支气管征(8/25)和斑片影(24/25),前5种征像与B组好转期及C组非活动性肺结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斑片影三组出现率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异,索条影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继发性肺结核各期MSCT征像有一定特征性,MSCT对结核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膜结核瘤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2年11月—200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肺穿刺细胞学和(或)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5例胸膜结核瘤(单发26例,多发9例,共53个病灶),全部经CT平扫,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紧贴胸膜向肺内突出的结节或团块影,乳头状结节13个,半圆形15个,类圆形21个,椭圆形2个,扁平状1个,不规则形1个;密度较均匀39个,不均匀13个,见条状钙化灶1个。增强扫描,共26个病灶,无明显强化8个,边缘强化15个,明显均匀强化3个。结论CT检查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探讨MS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12月期间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因临床症状或MSCT轴面图像高度怀疑TBTB并行MSCT扫描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17例,所有患者轴面图像均行MS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并经支气管镜检查,在镜下获取组织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最终确诊TBTB患者69例,非TBTB患者48例。以支气管镜及活检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对TBTB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并采用一致性检验来评价2名影像科医师对该疾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以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结果为参考标准,MS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TBTB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7.10%(67/69)、43.75%(21/48)、75.21%(88/117),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appa值为0.44,95%CI:0.29~0.60;2名影像科医师通过该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对TBTB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1,95%CI:0.68~0.93)。结论 MSCT支气管图像后处理技术对TBTB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干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 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 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杈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肺结核患者的不典型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CT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73例,根据其图像特点进行分类并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按图像特点分为6型,其中多空洞型7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无结核播散灶;肺间质型20例,表现为肺内大片细网织样密度增高影,与周围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病变区内部分病灶融合实变,并可见多发垂直于胸膜的小叶间隔增厚影;雪花型16例,4例合并间质型,表现为多发腺泡样结节沿小支气管及其分支周围分布,受累各级支气管管腔充盈,内形成多发“小树芽征”及小叶性实变;肿块型29例,病灶边缘可见光滑、深分叶、长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未见短毛刺征,病灶平扫为等密度,其中3例肿块呈薄壁或厚环形强化,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内出现假性动脉瘤;实变型4例,为多发段、叶实变,段、叶支气管腔内无异常改变。 结论6种肺结核的不典型CT表现中,肺间质型、雪花型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并假性动脉瘤型有一定特异性,但所有类型需结合临床、化验检查等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6.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 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 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腺结核(pancreatic tuberculoses,PT)的多层螺旋CT(MDCT)征象,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2003年至2009年行MDCT检查并最终确诊为PT的9例患者,其中2例行MDCT血管成像.分析PT的MDCT特征性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DCT诊断为胰腺癌1例、囊腺癌1例、囊腺瘤2例、假性囊肿1例、胰腺癌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淋巴瘤2例.通过病理证实,9例均为PT,误诊率达100%.PT常表现为胰头肿块,亦可累及体尾部或整个胰腺.MDCT呈现等或略低密度的囊实性肿块,偶见钙化,增强后轻度至中度环形强化.通常不伴有胰管扩张,但常伴有后腹膜或邻近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亦呈环形强化.有时伴有腹部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环形强化的肿块不伴有胰管扩张,同时伴有环形强化的肿大淋巴结为PT特征性的MD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与DSA血管造影对照,对320层CT肺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dual-input lung perfusion CT,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伴咯血患者肺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性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1-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排除灌注图像移动伪影大、很少并发咯血的肺结核病理类型及最终诊断不明确者,共纳入31例患者.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前进行DICTp成像检查,后处理并记录各个肺段CT灌注参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为诊断金标准,分析DICTp技术诊断肺部异常血流的准确性,并对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共观察558个肺段,其中DSA造影发现异常肺段(有体循环动脉肺动脉瘘)200个,DICTp检出异常灌注肺段209个,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19>0.75,两者诊断效能一致性良好.DICTp成像以灌注指数(PI)为最有意义的诊断指标,当临界值为92.75时,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89.6%.31例患者中10例发生大咯血,14例发生中量咯血,7例发生少量咯血,异常灌注肺段数2~14个;Spearman秩相关分析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量的相关系数为0.605,呈中度相关.结论 DICTp检出和定位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肺部异常血流准确、敏感,且异常灌注肺段数与咯血级别呈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