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补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刺手法补泻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已从针刺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运动从属时值与肢体容积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并从实验结果得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了由于补泻手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本实验是观察虚实不同的患者,在斜刺补泻手法的不同作用下,脉搏传播速度的变化,从而了解针刺补泻的作用以及补泻作用与机体虚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内经>的针刺补泻手法进行探析,主要论述了以下五种补泻手法①徐疾补泻②深浅补泻③开阖补泻④呼吸补泻⑤方员补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4.
针对《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研究与实践中的毫针补泻手法的差异特性教学进行专篇阐述分别从《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应用、毫针补泻手法练习的改革与毫针补泻手法模拟仪器的研制与应用3个方面介绍该课题组所研究的毫针补泻手法差异特性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6.
补泻针法历来受到重视,但因手法繁多,术式复杂,各持己见,故临床上难以掌握和普及。我认为,补泻手法和补泻效应是两码事,无直接对应关系。补泻手法主要是得气的手段:得气才是取得补泻效应的途径。得气,即获得针感,是病人对针刺的反应;补泻针刺是操作手法,是医生的自觉行为。把补泻手法与得气分开,把针刺补泻和补泻效应对等起来,实属令人费解。临床上许多实例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基于此,我认为得气是决定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补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是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即补泻法的应用是在得气后开始,而使针刺得气的各种操作都不是补泻手法。此观点值得商榷。“补泻手法”的内涵“补泻手法”的概念是由“补泻”和“手法”两个子概念复合组成的。凡是与操针有关、且能引  相似文献   

8.
浅谈局部酸胀为补,远端走窜为泻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重要环节,从古至今的临床学家都证明,恰当的补泻手法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是,现行的不少针刺补泻手法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难以实施。据笔者经十余年体会,学习先辈和老师的经验,摸索出局部酸胀为补,远端走窜为泻的补泻手法。试介绍如下,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1 现行补泻手法的不足  现行教材《针灸学》可谓最规范的、最具代表性的专著,该书把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其中单式补泻手法有7种,复式补泻手法有2种。就临床常用的提插、捻转补泻…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魏稼教授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针法中的精尖技术,其效果是评价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魏老不仅对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有独特见解,还对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补泻的顺序、特异性以及针具选择与疗效关系等有深刻认识。文章对魏教授针刺补泻理论及手法进行整理,以便于窥见其临床特色与学术思想崖略。  相似文献   

12.
论小儿推拿补泻六则王道全周建国任玉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推拿手法/补泻小儿推拿补泻,是医者据患儿病证的虚实,在其经络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的补与泻,达到补虚泻实,治愈疾病的目的。现将小儿推拿补泻六则叙述如下:1手法快慢补泻法手法...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手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针刺补泻手法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数千年来,针刺补泻手法愈演愈繁、纷争不休。追踪针刺补泻手法理论的形成过程,溯本求源,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涵,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15.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7,17(8):501-502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张建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针灸科,210009)主题词针刺补泻,刺法针刺操作手法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临床疗效的取得离不开针刺操作手法。历代医家发明和总结了许多操作手法,并结合“补泻”来认识,形成了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17.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18.
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研究穴位埋线及补泻手法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埋线补泻手法目前应用现状,论述相关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及重要性,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及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学习陆瘦燕先生的著作很多,受益颇深,今又读到《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2月号刊出的《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一文,文中对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实用价值加以肯定,并阐明了针刺补泻手法和经络的关系,将许多繁杂的补泻手法概括为调和阴阳之气与疏调营卫之气两大类,并将各种手法的操作、作用、适应范围等群细地加以归类及分析,便于后学者对补泻手法的掌握和临床运用,这是很好的.但我对该文讨论部分中有两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兹略述拙见如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阎润茗主任医师针刺手法溯源、提插捻转开合补泻手法、擅长取背俞、四肢交叉取穴以及临床医案解析等研究,阐述了阎润茗针刺补泻手法和取穴的特点,强调了取穴和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