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在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0例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均吸痰次数、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PA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S分级1级误吸风险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说话瓣膜佩戴护理干预可改善慢性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患者排痰能力,降低误吸、渗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探讨最佳的湿化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人工气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持续气道湿化和间断气道湿化2种方法,比较患者气道黏膜干燥程度、痰液稀释程度、患者的呛咳反射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气道黏膜干燥、痰液稀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呛咳反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应用于人工气道的患者可有效的促使痰液稀释,便于痰液吸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从而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避免了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给予不同气道内湿化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间断滴注联合氧气雾化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气道内持续恒温化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痰液粘稠度、痰栓形成、气道粘膜出血情况、刺激性咳嗽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的痰栓形成、气道粘膜出血情况、刺激性咳嗽指标大小和对照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手术的气道湿化效果好,降低不良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度Ⅲ度患者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痰液粘稠Ⅲ度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气管内间歇滴入,湿化液均为O.45%氯化钠溶液。试验组36h内气道湿化量为16ml/h,36—48h逐渐过渡为12ml/h;对照组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小时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6ml/h。结果试验组气管切开后第3天吸痰次数、吸痰时、吸痰后3min、吸痰后5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切开后72h肺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持续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吸痰次数及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钟泳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25-2326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及机械通气时不同痰液黏稠度适宜吸痰负压效果.方法:以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或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共28例,按照适时吸痰指征,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选择不同的吸引负压,测量每例患者负压下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每次吸痰时间和黏膜损伤情况.结果:Ⅰ度痰液负压为13.3~16.0 KPa负压下吸痰,此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而且痰液吸净时间控制在25秒左右,Ⅱ度痰液负压为24.0~26.7 KPa负压下吸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而且痰液吸净时间控制在24~29秒左右,Ⅲ度痰液负压为33.3KPa负压下吸痰,此时即可控制血氧饱和度无显著下降,保持痰液吸净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结论:临床护理根据痰液黏稠度不同选择适宜的负压吸引,做到同时控制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和吸痰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间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气道湿化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氧气驱动湿化气道吸入疗法,对照组40例常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BID或TID进行对比研究;对痰液粘稠、需吸痰、血氧饱和度低、呼吸道感染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需吸痰、血氧饱和度低、呼吸道感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疗法在降低痰液粘稠度,提高排痰效果方面疗效满意,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湿化在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1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脑出血、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分为2组,单日35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6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2组患者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  相似文献   

8.
张婕  周海燕 《淮海医药》2011,29(3):207-208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吸痰时对患儿的影响.方法 将56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浅层吸痰组及传统的深层吸痰组.每组各28例,分别在吸痰前后记录其有效率及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等数据.结果 2组吸痰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浅层吸痰组患儿呛咳反应较少,其吸痰前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同期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在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患者舒适度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中出现的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天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并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粘膜损伤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有着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防痰液喷溅器在老年脑卒中气管切开未应用呼吸机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为防喷溅组和对照组,防喷溅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在吸氧情况下,对照组采用病房常用的自制防尘、湿化罩,防喷溅组应用防痰液喷溅器,对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痰液粘稠度进行对比。结果 防喷溅组在痰液粘稠度、血氧饱和度(SP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防痰液喷溅器可以减少痰液喷溅,改善环境并抑制细菌传播,加强了气道湿化,提高血氧饱和度,而且使用简单,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危重患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研究探讨.方法 选择在ICU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采用开放式吸痰技术,实验组20例采用密闭式吸痰技术,观察两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气管粘膜损伤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吸痰前2 min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技术能减轻患儿机械通气由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并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粘膜损伤;患儿机械通期间吸痰过程安全,护理人员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鼻和常规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颅脑损伤的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组(n=45)、B组(n=45),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B组采用人工鼻作为气道湿化,观察两组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性状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以此为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B组患者心率、呼吸与A组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口干及鼻黏膜损伤等并发症明显较A组改善;B组患者气道阻力增加与A组患者比较,P>0.05,提示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对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良好作用,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气道液体刺激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将9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进行常规气道护理。试验1组用20 mL注射器将0.45%NaCl快速注入人工气道,试验2组用灭菌注射用水快速注入人工气道,进行气道灌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吸痰。(1)试验组患者排痰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3组的血气分析pH值、PaO2、SaO2及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气道适度的液体刺激能有效降低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及堵管的发生,优于单纯的吸痰和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微量输液泵在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湿化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湿化的最佳方法。方法实验组(21例)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液为0.9%盐水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对照组(21例)用传统50ml注射器加0.9%盐水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进行气道滴注,比较两种湿化方法对病人湿化的效果观察。结果两种湿化方法比较,实验组在减少患者气道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用微量输液泵滴入湿化液,对气道刺激微小,不引起刺激性咳嗽,且保持生理湿化功能,稀释痰液,防止痰阻,减少吸痰次数,减少黏膜损伤出血,对预防肺部感染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道建立后进行气道湿化的目的,是湿化吸人气体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从而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为找到更为有效的湿化方法,本研究比较2种湿化方式(持续泵注湿化、“T”管氧气气动湿化),对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痰液粘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彤  傅强 《天津医药》2001,29(10):602-603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与常规吸痰后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88例因呼吸衰谒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纤维支气镜吸痰灌洗及常规吸痰两组。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组病人血氧饱和度增高及血气分析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吸痰组。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积极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联合吸痰管吸痰对人工气道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 50例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听诊出现双肺痰鸣音、肺部呼吸音的降低、呼吸频率的增快、潮气量的减低、氧饱和度的下降等,临床怀疑痰液阻塞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吸痰前两组均常规加强气道湿化和拍背排痰;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管吸痰,观察组每次吸痰前均用简易呼吸器做快速捏放简易呼吸器,通气量按8 ml/kg体重计算,连续3~5次,以喉部明显听到痰鸣音为最佳,然后迅速再次应用吸痰管吸痰。对两组痰鸣音、呼吸频率、潮气量、氧饱和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痰鸣音、呼吸频率、潮气量、氧饱和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道充分湿化的基础上,应用简易呼吸器联合吸痰管吸痰优于传统单纯吸痰管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需院内转运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转运过程中以50 mL注射器连接无菌吸痰管吸痰)和观察组(使用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吸痰)各53例。观察两组转运开始前和转运结束后病人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F)、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差异。结果 转运开始前,两组呼吸频率、P/F、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结束后,观察组呼吸频率[(18.43±4.81)次/分比(20.60±4.45)次/分]、收缩压[(129.09±18.27)mmHg比(139.81±17.30)mmHg]和心率[(81.75±19.33)次/分比(91.43±15.07)次/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血氧饱和度[(97.64±2.36)%比(95.98±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转运前后差值方面,观察组呼吸频率、P/F、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音乐疗法对稳定纤支镜检查患者呼吸率、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生理指标的作用。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2例纤支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水平、呼吸率、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焦虑度构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检查时听音乐,对照组检查时不听音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检查时呼吸率、血压、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氧饱和度在检查时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稳定患者呼吸率、血压、心率,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并增加纤支镜检查患者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