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33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分子肝素组45例、磺达肝癸钠组43例、磺达肝癸钠+足底静脉泵组44例.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磺达肝癸钠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结果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组、磺达肝癸钠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1.11%(5/45)、9.3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8,P〉0.05),磺达肝癸钠+足底静脉泵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与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X2=4.29,P=0.038;)(X^2=5.18,P=0.023)。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联合足底静脉泵能够提高预防效果,比单独药物预防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人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20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例和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动力髋螺钉(DHS)9例;女3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7例,DHS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例,DHS1例;女31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DHS1例。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68)。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拟行髋、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始行非术侧IPC治疗,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预防DVT,试验组术后继续行持续性非术侧IPC预防DVT,共85例;对照组术后行持续性双侧IPC预防DVT,共87例。术后3 d后改为1 h,2次/日。术后3 d、7~10 d行双下肢超声检查监测DVT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常规继续住院7~10 d,故术后患者无脱落,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7~10 d,平均(8.3±1.3)d,试验组术后3 d发生血栓11例,占12.9%,均为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术后3 d发生血栓8例,占9.2%,1例腘静脉血栓,2例胫腓静脉血栓,余为肌间静脉血栓;术后3 d两组膝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置换患者及总的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10 d试验组新增血栓5例,占6.8%,对照组新增血栓4例,占比5.1%,两组术后7~10 d膝置换患者、髋置换患者及总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预防髋膝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可达到与IPC双侧同时使用相同的预防效果,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髋和全膝置换手术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时机对手术失血量和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单侧初次关节置换262例中全髋关节置换179例,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82例,术后开始使用97例;全膝关节置换83例,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44例,术后开始使用39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和输血量,计算两种给药时机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的比例,并比较DVT发生率.结果 (1)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总失血量平均为1638ml,占原血容量的38.1%;术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组1425ml,占原血容量的34.2%.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组1569ml,占原血容量的37.4%;术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组1319ml,占原血容量的31.6%.全髋和全膝置换术前开始使用与术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总失血量与其占原血容量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全髋关节置换DVT的发生率为16.2%,全膝关节置换为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时机对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影响,术后再使用低分子肝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35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5.3%)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12.5%)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IPCS)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1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IPCS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从术前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0.2ml/d,皮下注射。IPCS组术后立即使用IPCS治疗,每天5h,术后14d内持续使用。每个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3、7d各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测定。结果肝素组和IPCS组发生DVT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IPCS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形成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18.
阮洪江  张世华 《中国骨伤》2005,18(12):719-72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方法。方法:本组1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52例和对照组60例。预防组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预防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詈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肢体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组44例:给予磺达肝癸钠联合肢体气压泵预防。术后观察比较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磺达肝癸钠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χ2=19.073,P<0.01)。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