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国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中部门间合作现状及问题,研究相关部门职能定位。方法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动物源性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多部门合作现状及问题。结果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主要参与部门是卫生、农业部门,各部门工作深度和介入程度相差很大,部门间信息交流不足,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化,明确部门职能定位。结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以卫生、农业部门为主,对相关部门职能明确定位,有利于我国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病防制多部门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急性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我市急性传染病发病和死亡规律,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济南市1951-199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48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50年代的1774.42/10万和16.57/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198.40/10万和0.64/10万,万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下降明显,传染病谱已从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为主转向以肠道传染病和动物源性传染病为主,且动物源性传染病和性病来热凶猛,并正在迅速增长,结论:目前在抓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同时,应把肠道传染病和动物源性传染病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适合吉林省省情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防治的多部门合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方法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分析吉林省主要动物性传染病防治中多部门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适合吉林省省情的多部门合作机制。结果 吉林省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由多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在部门间合作中存在职能划分不清,缺乏动物疫病本底资料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经费匮乏等问题。结论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共同参与,是吉林省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中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掌握聊城市动物源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客观评价防治效果,探讨新形势下的传染病防治措施,聊城市卫生防疫站对(1963-2003年)40年来汇总上报的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按不同年代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变化趋势和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国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中部门间合作现状及问题,探索有效的多部门合作机制。方法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对相关部门合作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主要参与部门是卫生、农业部门,各部门工作深度和介入程度不同,部门间信息尚未实现共享。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部门防疫经费严重短缺。政府应利用权力和决策优势,加强对多部门合作的领导和监管,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结论动物源性传染病防制应以政府主导,卫生、农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的生态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人类的一些社会、经济行为可能已经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导致野生动物的病原体传播至人类.同时,人类对家畜、家禽生产的科学管理也可能做到对禽流感、SARS和其他动物疫源性传染病的生态预防.我们倡导在三级预防的基础上开展"零级预防"来防治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即通过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参与,通过制订法规、政策的生态治本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人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对于社会稳定、公众卫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屯留县1975-1994年20年传染病谱的变迁分析显示,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在各种传染病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一;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虫媒传染病和动物源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显著上升,且死亡率不断升高,提示搞好相应的防治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鹦鹉热是何方“妖魔”鹦鹉热又称鸟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最初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后来研究发现,许多鸟类及禽类均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并传给人类。作为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鹦鹉热自然疫源分布相当广泛,世界许多地区,如欧洲、非洲、南亚、北美洲、澳洲等地均曾出现病例或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是我国专业的传染病控制机构,所属的人兽共患病室主要研究鼠疫、炭疽等烈性传染病及其他重要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研究室主任俞东征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后多次赴美、英等国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作为我国著名的人兽共患病专家,不仅担任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1.
《rrjk》2010,(5)
"非典"对人们的侵扰刚刚远去。2009年初,一场人感染禽流感战役打得热火朝天,好在有备无患,而甲型H1N1流感紧随其后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席卷而来。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在动物疫源疾病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邀请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主任周莉,来认识和了解动物疫源疾病。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新绛县1956年以来的法定传染病病种演变、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40年共发生传染病21种352年次,其中呼吸道传染病145年次(41.19%),肠道传染病125年次(35.51%),虫媒传染病56年次(15.91%),动物源性传染病25年次(7.10%),性传播疾病1年次(0.28%),总发病67394例,平均发病率770.69/10万,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传染病生态系与人畜共患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几起大的人类传染病如疯牛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以及禽流感等 ,都与动物有关。而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动物 ,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害动物”或“有害生物(pest)” ,而只是一些一般性的动物 ,是普通的家畜、家禽和正在驯养的野生动物果子狸 (Pagumalarvata)等 ,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动物与人类传染病的关系 ?我们经常接触并使用的一些有关名词如“人畜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媒介生物性疾病”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是不是应该对我们以往关于动物与人…  相似文献   

14.
<正>1 资料来源及分类依据 资料来源于增城市卫生防疫站统计的1996~2000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根据魏承敏主编的《实用流行病学》(甘肃省科技出版社,1998)的病种分类,分呼吸道、肠道、接触性、动物源性和寄生虫病五大类传染病。中小学生人口资料来源于增城市教育局。2 结果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县35年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了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35年来共发生传染病19种336年次,其中呼吸道感染病的发生发展137年次,肠道传染病111年欠,虫媒传染病7年次,动物源性传染病50年次,性传播疾病5年次。总发病51804例,平均发病率703.51/10万。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相对增高。  相似文献   

16.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特征,病死率100%。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而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手段,且暴露后及时全程接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1]。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归纳为细菌及毒素、寄生虫和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有毒动物、有毒植物、真菌毒素、化学污染物、不明病原因子等八大类。食源性疾病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近年来,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  相似文献   

18.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狂犬病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莱姆病和莱姆病螺旋体名称的一点建议林涛,张哲夫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源性、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该病系steere于1977年首先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1982年由Burgdorferi和Bartbour从蜱内分离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李娃丽 《职业与健康》2008,24(9):860-86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或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100%。我国纯化狂犬疫苗和法国维尔博疫苗人体接种后的抗体阳转率为100%,是目前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人暴露后的预防措施,各环节规范进行是防止狂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