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肺外面有两层"皮",一层紧贴肺,一层紧贴胸壁,统称"胸膜",内层的称"脏胸膜",外层的称"壁胸膜",内外两层胸膜围成的封闭腔隙叫"胸膜腔".这两层"皮"非常薄且紧贴,甚至在CT上也很难分辨清楚.胸膜炎就是胸膜的炎性改变,可由各种感染、肿瘤、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和胸外伤等引起.  相似文献   

2.
气胸系指各种原因引起气体在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之间积聚,造成肺萎陷,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肺科的常见病.它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否则将引起肺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正常肺     
[解剖和组织] 肺脏位于胸腔纵隔两侧,右肺为三叶,左肺为二叶。表面覆盖一层薄的浆膜,并深入叶间把各叶分别包裹为胸膜的脏层。胸膜腔指的是脏层和壁层之间的空隙,正常时呈负压,脏层和壁层贴近,由于胸膜光滑且含液体,故可减少呼吸时胸膜间的摩擦,正常时无粘连,当有病变时,可变为粗糙、增厚、粘连,和由于摩擦刺激而引起胸痛。  相似文献   

4.
胸膜是覆盖在肺脏表面的浆膜。紧贴在肺脏上的叫脏层胸膜,贴在胸壁上的叫壁层胸膜,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腔隙,称为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中含有极少量浆液,在呼吸运动中起润滑作用。胸膜腔液体增多,称胸腔积液。任何性质的炎症都可形成胸腔积液,结核菌或某种病原体的感染、恶性肺癌(癌)、结缔组织疾病、胰腺疾病、外伤、肺栓塞等,都可能是它的病因。胸膜炎以结核性胸膜炎最常见.早期先有胸膜充血水肿和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称为干性胸膜炎。如果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的壁层胸膜受到侵犯,病人可党脚痛,且在深呼吸时加重。胸部听诊,可…  相似文献   

5.
胸腔积液临床常见,产生原因主要与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胸膜腔细菌感染等有关。结核和肿瘤是引起胸腔积液的最常见原因,传统治疗多采用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术。胸穿易造成气胸、胸腔感染,反复抽吸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已有研究结果证实引流管口径大小对引流结果没有影响。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笔者把SUNGWON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到胸腔积液引流中,治疗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5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同直径引流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气胸是指肺实质和脏层胸膜破裂而引起的胸膜腔内空气积聚。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自发性气胸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15-35岁和60-75岁,前一高峰的发生与胸膜下气肿泡有关,而60岁以后的第二个发病高峰与阻塞性肺气肿肺大泡的病因密切相关。近年来自发性气胸的处理趋向于早期积极干预治疗。本研究观察不同直径的引流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肺脏表面覆盖有一层胸膜,称之为“脏层胸膜”,而覆盖在胸壁上的胸膜,称为“壁层胸膜”。两层胸膜之间构成一个密闭的腔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胸膜腔”。正常情况下它是不含空气的腔隙。无论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都会造成“气胸”。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自发性气胸。这是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肿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的空气逸入胸膜腔所致。  相似文献   

8.
煤矿工人胸膜斑五例尸检病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胸膜斑在煤工尘肺诊断中的意义,通过对200例煤矿工人的尸检病例分析,在煤矿工人的尸检病例中发现了壁层胸膜斑,大体观察胸膜斑可分为扁平型和结节型,光镜下观察,典型的胸膜斑为玻璃样变性的粗大胶原纤维平行排列,交织成篮网状,结节型斑为胶原纤维成褶皱样排列。在胸膜斑的组织切片中同时发现了位于胶原纤维间的含铁小体。作者认为应对尘肺诊断标准的相应条款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41例胸膜斑厚度X线表现10年动态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棉因其特殊性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长期接触石棉尘能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胸膜增厚、胸膜斑、问皮瘤、肺癌等已被世界所公认^[1、2]。本文通过观察分析41例X线胸片胸膜斑改变患者,其胸膜斑厚度10年问X线表现,以探讨石棉所致胸膜斑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发现良、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改变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胸腔积液定性水平。方法: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62例胸腔积液的CT胸膜改变。结果:62例胸腔积液中42例胸膜增厚,其中恶性40例,良性2例,胸膜增厚特征:(1)壁层胸膜结节样增厚;(2)壁层胸膜不规则增厚;(3)环状胸膜增厚;(4)纵隔胸膜增厚。结论:CT显示胸膜增厚,对判断良、恶性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