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8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分别使用不同的神经定位阻滞方法(Ⅰ组为传统的解剖定位法,Ⅱ组为超声引导定位法),两组均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氯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麻药的用量。结果Ⅱ组的麻醉效果较好,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局麻药用量较少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7,(6):427-42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7月需要进行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探组,每组45例。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盲探组采用传统盲探式操作方法,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各神经支配区域阻滞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超声引导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小于盲探组,超声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大于盲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患者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盲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式方法相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间于广州南方医院和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各项指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麻醉效果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1SBPB)与传统解剖定位ISBPB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每组25例.U组在便携式二维超声仪的引导下多靶点注射0.375%罗哌卡凶和1.0%利多卡因局麻药混合液20 ml;C组采用传统ISBPB法注射相同量局麻药混合液.20 min后评价各神经分布区的痛觉、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的记录.结果 U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C组(96%vs.80%,96%vs.76%,96%vs.72%)(P<0.05).C组穿刺过程中有4例刺破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下ISBPB比传统的解剖定位下ISBPB阻滞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有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的最小容量.方法: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若干例,分为若干组(组数根据临床进展决定),每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器引出相应的肌肉运动,确认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定药量.第一组容量为每点10.0 mL(10.0 mL组)上述局麻药的混合液.分别观察10例患者四条神经阻滞的效果,如果10例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二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减半,为每点5.0 mL(5.0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三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再减半,为每点2.5ml(2.5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的完善率不能达到100%,则第三组患者的容量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容量的中位数,即每点7.5 mL(7.5 mL组).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相邻容量组之差小于等于0.5 mL,得出最小容量为止.观察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不同容量组四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结果:10.0mL组、7.5 mL组、6.2 mL组及5.6 mL组各组10例患者阻滞均完善.5.3 mL组和5.0 mL组10例患者各有2例患者麻醉后30 min阻滞效果未达到手术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行第二个臂丛神经阻滞后完善.不同容量的各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平均麻醉操作时间为8.4 min.每条神经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神经点有效神经阻滞局麻药的最小容量为5.6 mL.  相似文献   

6.
武建洪 《云南医药》2014,(4):437-438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直观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线、针尖的位置和局麻药的动态扩散等,在临床上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欢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体表定位后盲探寻找异感,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且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直视下完成操作,利于观察周围神经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其中给予传统解剖定位穿刺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A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B组,两组上肢手术患者均给予盐酸利多卡因(C:1%)、盐酸罗哌卡因(C:0.375%)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效果(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记录其不良反应,并采用针刺法对患者对各分支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B组上肢手术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67±2.81)min,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65±0.51)分,均优于A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成时间为(9.20±3.31)min,长于A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A组,P<0.05,且B组患者的尺神经阻滞完全,两组患者的桡神经阻滞及正中神经阻滞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显著,相比于传统解剖定位穿刺麻醉,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止痛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了麻醉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8.
王仁美  蔡志俊 《淮海医药》2012,30(6):501-502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 ~ 68岁上肢(上臂、前臂、肘部及手)外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超声定位组(T组),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确定肌间沟位置进行穿刺;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穿刺.记录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2组局麻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C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C组2例患者改全麻.结论 超声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患者影响小,是安全、可靠、可行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传统针刺异感定位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阻滞操作、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成功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操作时间,且阻滞起效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神经刺激仪(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引导组和常规组各50例,引导组采用超声+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羟考酮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药物为1%盐酸利多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组为1%盐酸利多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10mg.记录2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4、8、12h的VAS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运动阻滞作用时间延长,且术后4、8、12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羟考酮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较低容量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ASAⅠ~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各30例。阻滞局麻药使用0.25%左布比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分别阻滞正中、尺、桡以及肌皮神经,总量20mL。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1、2、4、12、24h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1、2、4h均获得较低的VAS评分(均为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0.25%左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6.
邓志杰  郭志华 《中国药师》2017,(6):1078-1080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06例行上肢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53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患者应用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3.87±1.42)min短于常规组的(6.23±2.21)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63.89±39.79)min长于常规组的(243.67±28.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常规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96.23%高于常规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进行对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麻醉快速起效、麻醉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玉洁  曲宁 《河北医药》2021,43(8):1241-1245,1251
腹部手术的神经阻滞即将局麻药物注入到神经所在的筋膜层形成水分离平面从而达到阻滞目的神经的作用,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阻滞效果好等优点被普遍接受,尤其是其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操作,增加了阻滞的成功率,术中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明显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缩短住院天数,推进ERAS理念.本文通过综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进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20mL0.5%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13.3mL0.75%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注药后15min、30min,两组C5、C6、C7、C8、T1神经根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麻醉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与观察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0min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有87.18%和66.67%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大于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与对照组(20.51%)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20mL0.5%罗哌卡因与13.3mL0.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会取得显著效果,但小容量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地佐辛复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5 mg地佐辛+1%利多卡因+25 mg布比卡因20 ml;B组1%利多卡因+25 mg布比卡因20 ml.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消失时间.同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A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麻醉后3.5 h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