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掩饰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高度的特征,探讨正畸掩饰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牙槽骨厚度、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畸掩饰治疗的3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对正畸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高度项目值进行比较。结果 矫治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及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93mm和0.89mm(P<0.001);上颌前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水平及唇侧牙槽厚度在根中水平分别平均减少0.80mm和0.35mm(P<0.05);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5mm、0.50mm)(P<0.001);下颌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及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40mm和0.42mm(P<0.001);上下颌牙槽骨唇侧附着高度分别平均减少0.48mm和0.74mm(P<0.001)。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掩饰治疗后,上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存在一定的减少,因此矫治中应时刻关注牙槽形态的变化,尽量减少上下前牙代偿性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错■类型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患者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重建资料,根据安氏分类将其分安氏Ⅰ类组(44例)、安氏Ⅱ类组(44例)、安氏Ⅲ类组(23例),使用Invivo 5.2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右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U1P,右上颌侧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U2P,右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U3P,右上颌中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r、U1Pr,右上颌侧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r、U2Pr,右上颌尖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r、U3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Ⅲ类组U1L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U1Pr厚于安氏Ⅱ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U2L、U3L均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Ⅱ类组U3Lr均厚于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进行正畸治疗时,上颌前牙区唇腭向的移动范围可比安氏Ⅰ类错■与安氏Ⅱ类错■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对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85例(85颗)(2015年2月~2018年1月),均实施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并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观察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牵引即刻、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根发育情况(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牵引结束即刻及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槽骨发育情况(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8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前,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牵引即刻,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的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即刻,患牙唇侧牙槽骨水平较对照牙高,唇侧牙槽骨厚度较对照牙小(P<0.05),而两者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接受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矫正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牙 合患者21 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 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 NA, 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 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 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 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 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磊  谢琳 《吉林医学》2011,(6):1043-1044
目的:建立萎缩性牙槽骨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健康纯系雄性比格犬(Beagle)12只,每只比格犬的下颌左右两侧牙槽骨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并降低牙槽嵴高度及颊侧牙槽嵴宽度,模拟萎缩性牙槽骨模型;对照侧仅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结果:采用此方法成功建立了萎缩性牙槽骨模型。结论:以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采用模拟骨皮质剥离术,可建立萎缩性牙槽骨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牙弓宽度为(52.94±1.85)mm,基骨弓宽度为(52.31±3.03)mm,其他牙位测量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基骨弓宽度对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上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结合正颌、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患者,采用上颌前部根尖下骨皮质切开术加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拔除及颊侧骨皮质切除术并术前、术后结合微型种植支抗的正畸方法联合治疗。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正后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点角(SNA)平均减少3.1°,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槽座点角(ANB)角平均减少3.45°,上前牙唇倾度平均减少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种植支抗结合牙外科正颌技术及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第一磨牙和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研究牙列拥挤、前突16例患者,年龄13~23岁。矫治设计上颌需强支抗,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在矫治器粘结之前植入微螺钉型种植体。种植体植入于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牙槽嵴上,位于两邻牙牙根之间。治疗早期应用微螺钉进行尖牙向后结扎,后期以轻力每侧100~150 g力远移上颌尖牙,内收上前牙,排齐牙齿。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16例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P>0.05),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动(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正畸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颅颌面形态和牙弓宽度的联合研究,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50例13~18岁(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26例和个别正常牙合者24例)未正畸治疗患者取记录模型和拍摄头颅侧位片.在记录模型上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宽度和牙冠宽度.计算Pont指数;头颅侧位片采用WinCeph 8.0软件系统测量相关的15项骨性指标,对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模型测量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组患者的上下颌尖牙段和前磨牙段的宽度均明显小于个别正常(牙合)组(P<0.05),同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组的前磨牙Pont指数明显大于个别正常耠组(P<0.05).头颅侧位片分析显示∠SNB,A.P.D.I.ANS-Me,ANS-Me/N-Me(%)小于个别正常(牙合)组,O.D.I.和Pog-NB大于个别正常(牙合)组(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尖牙及前磨牙段牙弓宽度发育不足,下颌牙槽骨及面下1/3发育不足而颏部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三维影像技术评估正畸治疗所导致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收集青少年安氏Ⅰ类中度拥挤患者48例,其中拔牙矫治22例,非拔牙矫治26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观测牙根吸收量,比较拔牙与非拔牙治疗之间、男女患者之间牙根吸收情况的差异性。结果:拔牙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非拔牙患者,女性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男患者。结论:拔牙矫治、性别、牙位均为影响牙根吸收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为口腔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浙江省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2018年10月~2020年5月行正畸治疗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成人患者70例,男女各35例,年龄18~25岁,平均(22.6±2.3)岁。进行CBCT扫描,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按照部位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2)除上前磨牙牙颈部唇侧牙槽骨较厚外,其余前磨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3)上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接近(P>0.05),下第二磨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大于舌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4)测得70例各个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均值。结论 不同牙位的唇侧和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很大,在临床口腔治疗时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李娜  米方林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32-33
目的比较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各15例,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运用螺旋CT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的骨密度。结果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下前牙区的SNA、SNB和ANB的数值发生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牙期正畸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更明显。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发生改变,与头部摄片骨性参数的改变相一致,并能较好的反映矫治前后骨组织代偿的过程,值得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错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或缺失的Ⅱ类错患者,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选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结果矫治后间隙关闭,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完全安氏Ⅱ类,咬功能良好,面貌协调。结论在非常规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减数病例中,精心设计,合理应用支抗,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锥形束CT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鑫  汪学华  陆钰  汪庆胜  甘朝兵  沈洋 《安徽医学》2011,(10):1701-170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中的诊治应用价值。方法对在门诊常规X线检查中发现的埋伏多生牙病例,行锥形束CT扫描,分析判断埋伏牙的位置,确定手术进路,然后拔除。结果锥形束CT结果显示:16例患者20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13颗位于腭侧,5颗位于唇侧,2颗位于牙槽骨中部,与术中所见一致。锥形束CT可以准确显示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结论锥形束CT技术的应用是精确定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