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微量泵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4μg/kg(15min)静脉输注完毕,然后以0.4μg/(kg·h)维持输注,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设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2.3μg/ml,按相邻浓度比值为1.18序贯法给药,达到设定的血浆靶浓度后进行镇静/警觉评分(OAA/S),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纯氧通气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静脉输注15min后(T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设定靶浓度时(T2),诱导后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3min(T5)、5min(T6)各时点的BIS及其MAP、HR。计算并比较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结果 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分别为2.94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2.79~3.10μg/ml)和3.67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44~3.90μg/ml),D组低于C组(P<0.05)。T1时D组患者BIS值低于C组(P<0.05);T4时C组HR、MAP较T0时均升高(P<0.05)而D组无变化(P>0.05);T1~T6时D组患者的HR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以负荷量0.4μg/kg继以0.4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可以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降低BIS值,减轻气管插管反应,并能使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为2.94μg/ml。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D1、D2及B组分别术前泵注Dex 0.6,1μg.kg-1及NS并于10 min完成,后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并据手术刺激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观察3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SpO2变化,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记录麻醉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及术后嗜睡情况。结果:3组间术前OAA/S镇静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D1、D2组术中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且D2组更显著(P<0.05);B组术中收缩压较D1、D2组低(P<0.05)。D1、D2组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均明显低于B组(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也低于B组(P<0.05)。D1组与B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但D2组明显延长(P<0.05)。D2组术后嗜睡比例明显高于D1组和B组(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能安全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并明显减少丙泊酚靶浓度和总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张颖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62-162
目的探讨分析麻醉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08月至2012年08月139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8例患者麻醉前应用右美托咪定(观察组),另外71例患者麻醉前未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镇静痛效果评分为(2.4±1.1)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前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缩短全麻患者苏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是较为理想的麻醉前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宫腔镜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D、F、N组,D组患者麻醉前10min内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阻g/kg,N组注射生理盐水10ml,注射完毕后即刻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并根据手术刺激及患者反应调整靶浓度。观察3组患者麻醉前(T0)、丙泊酚诱导完成后5min(T1)及术毕5min(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手术时间、丙泊酚停止输注至患者呼唤睁眼时间;评价麻醉效果,苏醒后5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N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N组(P〈0.05);D、F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MAP、HRT1、T2较Tn明显降低(P〈0.05),且D、F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组血氧饱和度最低值明显高于N组(P〈0.05),D、F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D、F组的麻醉效果及苏醒后5minVAS明显优于N组(P〈0.05)。结论0.5μg/kg右美托眯定或1μg/kg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诊治手术较单纯应用丙泊酚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用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B组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观察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气腹后10 min(T4)、气管拔管后5 min(T5)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 h内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 T4时A组MAP低于B组(P<0.05),T2时A组HR低于B组(P<0.05)。与A组比较,B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睁眼时间延长(P<0.05),术中高血压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6 h内曲马多使用率减少(P<0.05),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术中应激反应,苏醒期镇痛效果良好,不影响麻醉恢复,并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联合右美托咪定(Dex)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12月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C组)。胃镜检查前10 min,D组以微量泵输注0.5μg/kg的Dex,后以0.5μg/(kg·h)维持至检查结束,C组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术中两组均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CI进行麻醉,并监测患者的循环、呼吸情况。记录入室时(T0)、注射完丙泊酚即刻(T1)、胃镜进入食管即刻(T2)、胃镜进入十二指肠即刻(T3)、检查完成即刻(T4)、检查完成后10 min(T5)时的MAP、HR、SpO2,同时统计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检查操作完成即刻到清醒即刻)以及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T2时的心率明显减慢(P<0.05),MAP在T1时明显升高(P<0.05),在T2时却又明显降低(P<0.05)。麻醉药物用量:D组比C组的丙泊酚用量降低(29.5±2.1)%(P<0.05),瑞芬太尼用量降低(38.5±1.4)%(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TCI联合Dex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烧伤休克期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某院收治的烧伤休克期患者6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静脉全麻方式,对照组实施丙泊酚麻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诱导后0.5h与气管插管时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情况,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h与术后12h白细胞介素-6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0.5h、气管插管时,试验组的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h与12h白细胞介素-6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均有所上升,试验组在术后6h逐渐恢复正常,对照组仍较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35.29%,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烧伤休克期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40例,应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在手术结束前45 min左右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B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围麻醉期及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60、70、80)的丙泊酚TCI靶浓度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并记录TCI结束至睁眼时的苏醒时间.结果 A组术毕至拔管各时间点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苏醒时间(21.0±6.6)min,明显长于B组的(15.5±3.3)min(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雷米芬太尼TCI麻醉时,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能使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浓度降低,但苏醒时间略有推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6个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乙组在甲组基础上术前给予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甲组和乙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进行分析,乙组的用量少于甲组,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手术结束后,乙组的指标明显低于甲组。乙组的总有效率为87.8%,甲组的总有效率为63.6%,乙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的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前给予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其优势明显,麻醉用量少,效果较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对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氯化钠注射液组(C组)、右美托咪啶组(D1D4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C组患者给予氯化钠注射液,D1D4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C组患者给予氯化钠注射液,D1D4组患者均给予右美托咪啶。监测5组患者诱导前(T0)、给药后5 min(T1)、10 min(T2)、睫毛反射消失时(T3)、意识消失时(T4)、气管插管前即刻(T5)、气管插管后1 min(T6)、3 min(T7)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C)及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阳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D1组患者T5及T6时HR、MAP均显著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患者T1D4组患者均给予右美托咪啶。监测5组患者诱导前(T0)、给药后5 min(T1)、10 min(T2)、睫毛反射消失时(T3)、意识消失时(T4)、气管插管前即刻(T5)、气管插管后1 min(T6)、3 min(T7)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C)及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阳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D1组患者T5及T6时HR、MAP均显著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患者T1T4时HR、MAP均显著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4组患者各时点HR均显著低于T0时,T1、T2时点MAP均显著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D4组患者HR较C组、D1组在T2T4时HR、MAP均显著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4组患者各时点HR均显著低于T0时,T1、T2时点MAP均显著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D4组患者HR较C组、D1组在T2T6时点均显著降低,D2组、D3组患者MAP较C组、D1组在T3T6时点均显著降低,D2组、D3组患者MAP较C组、D1组在T3T6时点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毛反射消失时和意识消失时D2组、D3组、D4组患者ECC及剂量较D1组、C组均显著降低,且D3、D4组显著低于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D1、D4组患者,且D2组显著低于D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不仅可以维持患者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还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应激反应。但是,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间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尚须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喉罩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观察靶控输注和手控输注丙泊酚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拟在全麻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随机分为靶控(T组)和手控(M组)组输注丙泊酚。T组效应室靶浓度为6μg/m L,M组诱导剂量为2.5 mg/kg,初始维持速度5 mg/(kg·h),复合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为4 ng/m L瑞芬太尼。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基础值的20%左右。比较两组用药量以及入室(T0)、诱导开始(T1)、置入喉罩即刻(T2)、置入完毕(T3)、切皮(T4)、停药(T5)、术毕(T6)、睁眼(T7)、自主呼吸恢复(T8)、指令动作恢复(T9)、拔除喉罩(T10)各时刻MAP、心率(HR)及BIS的变化。结果 T组丙泊酚用量高于M组(P=0.005),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异常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T组BIS值低于M组(39.80±9.62 vs.53.07±8.37,P=0.00);T2、T3时,T组MAP均低于M组(P=0.002,P=0.009);与T1相比,T组在T2~T5时,MAP明显降低(P<0.05),T2~T7时,HR明显降低(P<0.05),T2~T10时,BIS值明显降低(P<0.05);M组在T3和T4时,MAP明显降低(P<0.05),T10时,HR明显升高(P<0.05),T2~T7时,BIS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BIS监测的麻醉深度下,TCI和MCI丙泊酚都能满足置入喉罩的麻醉需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与手控输注相比,喉罩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量偏大,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麻醉深度较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评价罗呱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麻醉剂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罗呱卡因组(GR)和单纯异丙酚组(PR)二组。GR组硬膜外给药20min后,二组TCI输注异丙酚致意识消失,记录所需时间,继续全麻诱导观察插管反应。所有患者同时监测心电图(ECG),血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记录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及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用量GR组与PR组有统计学显著差异。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PR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呱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减少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的用量,提高麻醉质量,并缩短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并且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轻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在老年患者ERCP中的安全性。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成2组,恒速组(Ⅰ组,n=30例)和TCI组(Ⅱ组,n=30例)。Ⅰ组按2~4 mg/kg手控匀速推注丙泊酚,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接恒速泵按1.5~2 mg/kg维持,每次增减量为0.1 mg/kg。Ⅱ组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泵(Gresby 3500型),以3~4μg/mL浓度进行麻醉诱导,诱导成功后减至诱导量1/2的速度维持,每次增减量为0.5μg/mL。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麻醉维持期间,T1时点恒速组(Ⅰ组)的呼吸频率、指脉搏氧饱和度均低于麻醉前(T0)及靶控组(Ⅱ组)(P<0.05)。两组病例在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以及舒芬太尼总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靶控组(Ⅱ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恒速组(Ⅰ组)(P<0.05)。两组有6例(Ⅰ组5例,Ⅱ组1例)出现呼吸抑制,经托起下颌或适当改变体位后缓解。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麻醉过程平稳,不良反应轻,麻醉安全性和可控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电切中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拟行宫腔镜电切患者50例,年龄24~56岁,随机分为两组,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配置浓度4μg/ml,负荷剂量为1.0μg/kg,持续10 min,复合丙泊酚1~1.5 mg/kg,然后以0.5μg/(kg·h)丙泊酚2~4 mg/(kg·h)维持。P组静注丙泊酚2 mg/kg,后泵注丙泊酚3~6 mg/(kg·h)维持,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 mg/kg。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3 min(T2)、扩宫颈时(T3)、手术10 min(T4)、手术20 min(T5)和术毕(T6)的MAP、HR和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结果D组苏醒时间短于P组,丙泊酚用量少于P组,术中Sp O2〈90%的患者发生率低于P组(P〈0.05)。D组T2、T3、T4、T5、T6各时点的MAP均低于P组(P〈0.05),T3、T4、T5、T6各时点的HR均慢于P组(P〈0.05)。D组T3、T4、T5、T6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P组(P〈0.05),烦躁发生率低于P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可安全应用于宫腔镜电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脉+吸人复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老年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28例(观察组)和静脉+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28例(对照组)。分别于各时点记录患者的HR、SBP、DBP、PzrCO2、初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后10min OAAS评分及术后24h的恶心、呕吐及嗜睡情况。结果观察组SBP、DBP及HR变化小于对照组;初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后10min OAA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均减少(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比静吸复合全麻能够更好的抑制应激反应,较容易维持循环稳定,且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更少,是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血浆靶浓度异丙酚联合七氟醚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中异丙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探索最佳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及七氟醚MAC,进一步明确联合合理配伍使用的药理特性,减少单独使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前瞻性研究设计,根据术中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的不同,将患者分组,以BIS指数45~50作为麻醉深度客观指标,探讨不同血浆浓度异丙酚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与单纯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进行比较。结果 1组、2组、3组患者在T1、T2、T3、T4时的七氟醚MAC值比4组相对应各时点值明显低,P<0.01;七氟醚MAC值的降低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的升高之间呈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Y=0.782-0.152X,Pearson相关系数r=-0.985。术后随访,各组均无术中知晓和手术记忆发生。术后恶心发生率,1、2、3组均明显低于4组(P<0.05);呕吐发生率,1组和2组明显低于4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辅以异丙酚靶控输注,能减少七氟醚的用量并能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和手术记忆,不延长术毕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宫颈锥切术中应用效果。方法:行宫颈锥切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R1,R2,P0组)即丙泊酚3.0、2.0、1.5μg/ml复合瑞芬太尼0、0.5、1.0ng/ml组。监测无创血压、脉搏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病人意识消失和恢复时间,并记录术中体动情况和术后主观感觉评分。结果:R2,P0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R1组。R1,R2组主观感觉评分明显优于P0组。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以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2.0μg/ml复合瑞芬太尼0.5ng/m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