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翼腭窝及其通道区域未见异常的40名成人检查者的CT影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重建图像。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30例,分别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各10例)。分别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及其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径线。结果CT影像和断层标本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壁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等通道,矢状层面能较好显示圆孔和翼腭管及腭大、小管的连续性,冠状层面利于观察翼腭窝内侧、上壁和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前后径分别为(6.16±0.65)mm和(6.22±0.44)mm,内外侧径分别为(23.10±1.16)mm和(23.34±0.67)mm。翼腭窝及其通道呈对称性,CT影像和断层标本的径线除眶下裂前后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方位的CT影像和断层标本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关系,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模拟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手术入路,对Meckel腔及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Meckel腔手术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资料。
方法 对10具(20侧)动静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标本,完全模拟经双鼻孔至Meckel腔的手术入路逐层显微解剖,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观察、分析、拍摄和测量。 结果 该入路可分4步,即寻找上颌窦口,进入上颌窦,进入翼腭窝和进入Meckel腔。鼻小柱距上颌窦口的距离为(45.07±2.01)mm,与蝶腭孔的距离为(64.84±3.00)mm,距翼管前孔距离为(71.34±2.99)mm。以鼻小柱至鼻后棘的连线为底边,其与鼻小柱与上颌窦口连线的夹角为(38.81±1.72)。其与鼻小柱与蝶腭孔连线的夹角为(25.92±2.05) °。蝶腭动脉及翼管动脉平均外径分别为(2.21±0.24)mm和(1.07±0.27)mm。翼腭窝区结构复杂,其内上颌动脉及其终支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变异较大,沿蝶腭动脉逆行解剖有助于寻找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构。解剖分离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等结构,追踪翼管神经血管束,依据翼管后端正对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特点,解剖分离四方形空间可较直接进入Meckel腔。结论 侵犯Meckel腔肿瘤的入路选择应该个体化,应依据肿瘤主体在Meckel腔的位置及范围等决定选1种或联合入路;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入路可较直接地暴露Meckel腔的前下内面及翼腭窝区域的解剖结构;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为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和上颌神经;翼腭窝中浅部血管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深部神经结构的保护,深部神经结构(如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和其穿行的骨孔有助于在颅底辨别和控制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翼腭间隙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升旗  范锡印  刘恒兴  郭进学 《解剖学研究》2006,28(3):206-208,i0002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尸头颈部40例制成连续矢、冠状断面,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翼腭间隙呈漏斗状或四边形,经翼窝和眶下裂层面的面积分别为(78.6±4.22)mm2(左)、(79.1±4.60)mm2(右),(244.0±5.18)mm2(左)、(248.6±5.64)mm2(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径线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断面能较好显示翼腭管、腭大管及腭小管的连续性,冠状断面利于观察翼腭间隙顶壁、圆孔、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结论翼腭间隙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VC)、圆孔(FR)和蝶腭孔(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 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 结果 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mm,(2.35±0.77)mm和(2.75±0.77)mm。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mm和(9.22±3.07)mm。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 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成人尸头标本中观察并测量眶下孔至上颌窦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稍内侧,至眶下缘的垂直距离为(6.72±2.98)(4.30~11.90)mm,至上颌窦底壁的距离为(18.56±3.14)(14.60-27.20)mm,至上颌窦最后壁的距离为(36.08±3.61)(30.30-42.40)mm,至蝶腭动脉起始处的距离为(37.59±3.75),(30.50~44.10)mm,至翼腭神经节的距离为(40.47±2.74)(36.10~44.90)mm,至翼管的距离为(48.12±3.21)(42.20-54.40)mm,至上颌神经出圆孔处的距离为(43.24±3.32)(38.90~49.70)mm;筛上颌窦板长径为(8.96±2.87)(4.10-13.10)mm,宽径为(5.28±1.38)(2.90-8.70)mm。结论:本研究可为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7.
翼腭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年尸体头颈部20例制成连续横断面,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翼腭间隙形态多变,在蝶骨体层面较固定,与翼突形态密切相关、经圆孔、蝶骨体、翼突和翼窝层面的面积分别为:(40.40±2.42)mm2(左)、(43.10±2.88)mm2(右);(110.20±3.32)mm2(左)、(115.56±2.52)mm2(右);(93.20±2.76)mm2(左)、(90.82±3.12)mm2(右);(5.48±3.02)mm2(左);(5.26±2.74)mm2(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长径、宽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断面可清晰显示翼腭间隙前、后、内侧和外侧壁上的结构及圆孔、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和眶下裂等自然通道。结论翼腭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翼腭窝手术入路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翼腭窝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80侧干燥骨进行测量.结果:翼腭窝形态多样,除有三角形外,还有弧形、横置"S"形、楔形、"L"形、哑铃形、短棒状或斜向外上的窄长条形.翼腭窝在中鼻道处内侧壁厚度为(1.95±0.66)mmm(左),(1.97±0.74)mm(右).在中鼻道处上颌窦口后缘至翼腭窝距离(11.25±1.95)mm(左),(11.22±1.96)mm(右).结论:新型手术入路不经过上颌窦,运用器械从中鼻道深入至翼腭窝的内侧壁深度,打开薄骨板,直接进入翼腭窝,由此处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翼腭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在经蝶骨体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翼腭窝面积分别为(113.40±3.33)mm2和(115.86±2.58)mm2、(92.24±2.73)mm2和(93.60±3.17)mm2.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内侧壁上的结构和翼上颌裂、眶下裂、翼管、蝶腭孔等相关通道.结论:翼腭窝的CT影像与解剖对照研究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 °)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裂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 结果 左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3.04±3.42)、(38.14±3.63)、(20.67±3.93)、(5.85±1.27)、(19.66±2.61)、(23.38±2.49)及(6.66±1.24)mm,右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2.96±3.34)、(38.40±3.49)、(20.82±3.93)、(5.86±1.33)、(19.29±2.61)、(23.85±2.38)及(6.76±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L1、L2与LA存在正相关关系,与LB不存在相关关系;双侧L1与L2存在正相关关系,L1与L3存在负相关关系,L2与L3存在正相关关系。颅骨标本测量结果适用于带全部软组织标本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 结论 在颅骨任一侧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穿刺轨迹没有明显的差别,穿刺深度与颅骨长度和滑行距离有关,与颅骨宽度和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2.
国人眼眶容积及骨性径线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眼眶手术安全和眼眶重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应用摩立逊定位仪、游标卡尺等工具对 30例骨性眼眶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眶外侧缘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35 2 5mm ;眶外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4 8 4 0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6 2mm ;眶下点至眶下裂距离为 19 5 8mm ;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5 2 0 8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前孔距离为 18 5 9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后孔距离为 32 4 9mm ;眶内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内侧缘距离为 4 1 15mm ;眶上切迹至眶上裂距离为 39 0 4mm ;眶上切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5 93mm ;眶上缘中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7 13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35mm ;眶下缘中点至视神经孔外缘距离为 4 9 6 4mm ;眶深为 4 9 6 4mm ;颅最大长度为 175 34mm ;眶容积为 2 7 0 0ml。结论 同一个体双侧眼眶除了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右眼大于左眼 (P =0 0 16 )外 ,其他无显著差异 ;眶深与颅最大长度无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一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0.17)c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0.25)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orphometric variations from various reference points to decrease risks in orbital surgery. Sixty-two orbits obtained from 31 skulls of male adult Caucasians were measured with a millimetric compass. On the medial orbital wall, the midpoint of the anterior lacrimal crest was the reference point; from this point we measured distances of 23.9+/-3.3 mm, 35.6+/-2.3 mm, 41.7+/-3.1 mm and 6.9+/-1.5 mm respectively to the anterior ethmoidal foramen, posterior ethmoidal foramen, midpoint of the medial aspec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posterior lacrimal crest. On the same wall, distances from the plane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ethmoidal foramina to the ethmoido-maxillary suture and distance from the posterior ethmoidal foramen to the anterior ethmoidal foramen and midpoint of the medial margin of the optic canal were 14.9+/-2.3 mm, 9.8+/-2.9 mm and 6.8+/-2.2 mm respectively. On the inferior orbital wall, the main reference point was the infraorbital foramen, and from this point to the midpoints of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fossa for the lacrimal gland, inferior orbital fissure, inferior orbital rim and inferior aspect of the optic canal was 23.8+/-7.2 mm, 31.9+/-3.9 mm, 6.7+/-1.9 mm and 50.3+/-3.2 mm respectively. On the superior orbital wall, the distances from the supraorbital foramen to the midpoints of the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fossa for the lacrimal gland and superior aspect of the optic canal were 45.7+/-3.6 mm, 26.0+/-2.5 mm and 45.3+/-3.2 mm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on the same wall,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sterior ethmoidal foramen to the midpoint of the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was 14.6+/-2.8 mm. Finally, on the lateral orbital wall the frontozygomatic suture was the reference point. From this point distances to the midpoints of the fossa for the lacrimal gland,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lateral aspec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inferior orbital fissure were 17.5+/-2.1 mm, 37.7+/-3.6 mm, 44.9+/-2.5 mm and 33.4+/-3.1 m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 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  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在15个成人头颅部标本中解剖观测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观察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关系。 结果 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的距离为(13.78±2.18)mm;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7.89±2.67)mm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位置关系是:63.3%动脉位于神经的外下方,37.7%在神经下方。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之间的距离为 (7.68±1.35)mm(6.60~11.10 mm)。 结论 本研究可为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神经导航系统在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解剖参数测量的精确性。 方法 对25例(50侧)尸头标本行实际标本、CT影像及导航下分别测量卵圆孔的相关参数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评估3种测量方法的等效性及稳定性。 结果 实际标本测量,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长径分别为(8.42±1.38)mm,(8.46±1.34)mm,(8.50±1.42)mm。宽径分别为(4.57±0.88)mm,(4.62±0.88)mm,(4.63±0.95)mm。与实际标本测量数据相比,CT影像测量,导航测量卵圆孔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2)。三种测量方法测得数据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影像测量组最小,实际测量组次之。实际测量组与导航组测得前入法穿刺深度分别为(64.26±8.09)mm,(64.72±8.29)mm。而侧入法穿刺深度则分别为(42.03±4.17)mm,(42.31±4.36)mm。二组差异无显著性(P>0.2)。两组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比较显示,导航测量组大于实际测量组。 结论 神经导航能精确测量卵圆孔各项径值及不同手术入路穿刺针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