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钧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41-154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27-828
目的探讨PCT、NT-Pro BNP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慢阻肺患者为观察组,包括稳定期45例、急性加重期40例;同时选取70例同期入院检查为普通肺炎康复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入院时的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清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的NT-Pro BNP、PCT、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能有效反映其病情程度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资料,分析DVT发生者(观察组)和未发生者(对照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d的D-二聚体为(785.6±67.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6±64.8)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下肢DVT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陈锦秀  汪莉 《医疗装备》2022,(22):170-172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剖宫产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气压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5 d后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记录两组随访1个月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确切,可提高产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降...  相似文献   

5.
刘玉含  刘红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61-161,163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53(CA 153)和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对乳腺癌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2例乳腺增癌患者(乳腺癌组)和15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血清CA153,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比较乳腺癌患者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4d时,血清CA153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乳腺癌组术前血清CA153、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血清CA153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CA153和D-二聚体监测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辅助诊断,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底静脉泵对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76例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药物联合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对照组予以药物联合基础物理干预。治疗后根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下肢肿胀程度、血液D-二聚体的测定,以及根据断层静脉图像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足底静脉泵可较好的降低脊柱创伤术后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监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围手术期前后的变化,从而评价D-二聚体联合hs-CRP检测预警子宫内膜癌术后血栓前状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因子宫内膜癌Ⅰ期合并高血压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患者术后6 h即行那屈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分别于入室开放静脉后(T0)、术毕(T1)、术后6 h(T2)及术后24 h(T3)抽取两组肘静脉血样,检测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功能指标、外周血D-二聚体及hs-CR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术前1 d及术后7 d探测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与T0比较,T2时两组患者Hb和HCT均明显降低(P0.05),T3时观察组D-二聚体及hs-CRP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皮下瘀斑等出血征象,两组患者术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时对照组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发生率为5.88%,观察组无DVT发生。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D-二聚体及hs-CRP检测水平能预警子宫内膜癌术后血栓前状态,术后早期应用那屈肝素钙,可以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7月—2021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302例,通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匹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1例。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48小时后的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指标,对比预后疗效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48小时后两组患者三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且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可降低其血浆BN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预后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8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以及同期同例数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为观察组,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D-二聚体含量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是体内血栓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发现疑似病例的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者相比差异显著,因此D-二聚体是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取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剖宫产术产妇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剖宫产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观察组(n=46)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 56%(P0. 05);术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第4天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6. 21±1. 5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 57±2. 64) d (P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6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65例对照组,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通过t检验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F值升高较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升高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D-二聚体(D-dimer,D-D)对胎盘早剥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93例孕妇按病情分为胎盘早剥组(n=87)和正常对照组(n=106),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血清中CA125、AFP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孕妇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胎盘早剥组CA125、AFP和D-二聚体的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孕妇血清CA125、AFP和D-二聚体在预测早期胎盘早剥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情况,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院行子宫全切术的22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110例,开腹组110例。所有患者术后根据DVT风险评估表判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统计D-二聚体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腹腔镜组DVT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DVT发生危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和54.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后DVT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D-二聚体预测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新方法,观察应用弹力袜联合踝泵运动器预防下肢DVT的效果。方法:收集61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试验组31例,应用弹力袜联合踝泵运动器预防下肢DVT;对照组30例,应用弹力袜预防下肢DVT。对比两组患者血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酶,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了解下肢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有无血栓形成。结果:试验组血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对照组,下肢股静脉血液回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袜联合踝泵运动器简单方便,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可很好的预防DV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检者D-二聚体和荧光免疫法检测BNP,Hotgen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为(926±2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56±20.3)ng/ml;观察组BNP(681.64±245.47)pg/ml高于对照组的(40.85±26.27)pg/ml;观察组hs-CRP为(20.3±4.96)mg/L高于对照组的(2.7±1.6)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3.47%,高于单个指标检测的阳性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对于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且具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产妇100例,分为两组,A组(低分子肝素钠组50例),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5000 U,每日一次,连用5 d;B组(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4100 U,每日一次,连用5 d。分别于术后第5天复查血常规,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电解质钙;观察产妇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术前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D-二聚体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组钠离子浓度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B组钙离子浓度较A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钙两者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6.5℃恒温保温毯下肢保温对老年胃癌全麻手术患者复苏质量、应激反应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泰市人民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117例老年胃癌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给予体腔内直接保温;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下肢保温。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复苏质量和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形成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拔管时间、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苏醒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离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苏醒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1.69%,低于对照组的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5℃恒温保温毯下肢保温能够缩短胃癌全麻手术术后苏醒时间,提高复苏质量,降低血清D-二聚体浓度和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女性与2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3天、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1天、3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处于血栓前状态,手术能促进宫颈癌患者凝血和纤溶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高危(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产妇2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5例,其中对照组术后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产妇的术后双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肿胀指数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双下肢DVT发生,有效改善下肢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王琳 《医疗装备》2022,(8):142-14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应用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营口仁爱医院接收的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气压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下肢DVT发生率、凝血指标[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D-二聚体水平、FIB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D-二聚体水平、FIB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护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