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哈尔滨市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及类型,分析支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5年10月~2009年10月对哈尔滨市城乡32所中、小学校6~16岁的24 362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普查,统计患病率情况。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大小不同,给予热塑支具治疗(Cobb角20°~40°)。每6个月复查1次,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析治疗结果。[结果]第一检结果阳性1 240名(5.09%),第二检阳性518名(2.13%),其中497名进行第三检,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Cobb角≥10°者423名,患病率为1.74%。特发性脊柱侧凸116例(Cobb角20°~40°)进行热塑支具治疗,支具治疗病例平均随访38个月,84例(72.4%)治疗有效,32例(27.6%)出现脊柱侧凸进展,治疗无效。Cobb角20°~30°组的矫正效果优于Cobb角30°~40°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以便及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热塑矫形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侧凸柔软性好,Cobb角较小,则矫正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治疗前与末次随访肺功能的变化,探讨支具治疗对患者近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10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支具治疗的4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6人;初诊时年龄10~14岁,平均12.2岁,骨骼发育Risser征0~Ⅱ度,平均1.1度;观察支具治疗前、末次随访时主侧凸冠状Cobb角以及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6~17个月,平均8个月;支具治疗前主侧凸冠状Cobb角(28.41±6.45)°,末次随访时主侧凸冠状Cobb角(16.21±10.22)°,平均矫正率为43.5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支具治疗前、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VC(肺活量)、FEV1(第1 s时间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实测值及占预计值百分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患者脊柱侧凸的进展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及活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支具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矫正效果;但是对患者近期肺功能可能有消极影响,患者在佩戴支具期间需要加强对肺功能的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骶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为开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筛查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年10月~2012年2月在云南部分地区筛查中确诊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132例患者进行Lenke分型,并予胸腰骶支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obb角。[结果]Lenke1型治疗前后Cobb角平均减小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3型治疗前后胸弯Cobb角平均减小5.2°,胸腰弯Cobb角平均减小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5型治疗前后Cobb角平均减小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6型治疗前后胸弯Cobb角平均减小2.0°,胸腰弯Cobb角平均减小6.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16岁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重点普查对象,胸腰骶支具对减缓或阻止Lenke1型、Lenke3型和Lenke5型畸形具有显著作用,而对Lenke6型没有明显效果,支具治疗对阻止或减缓病情发展不受年龄、性别和分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Zhang Y  Zhao L  Wang R  Ye ZX  Jie Q  Sun X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29-532
目的评价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支具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对79例接受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女性患者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征,顶椎旋转度等。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3.9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26.6%)畸形明显进展,40例(50.6%)畸形维持或稍进展,18例(22.8%)畸形改善。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45°组侧凸进展率较Cobb角≤35°组高,侧凸改善率较Cobb角≤35°组低(P〈0.05);顶椎旋转度Ⅲ°以上组侧凸进展率较0~Ⅱ°组高,侧凸改善率较0~Ⅱ°组低(P〈0.05)。侧凸类型、Risser征等参数不同的患者畸形进展和改善的比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矫形支具能够有效控制或改善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单独借助Risser征预测侧凸畸形变化趋势并不可靠。初始Cobb角〉45°,顶椎旋转度在Ⅲ°以上的患者,如果支具治疗的效果不佳,应考虑尽早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77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男15例,女62例;年龄10~15岁,平均12.7岁。胸腰双主弯26例、单胸弯37例、单胸腰弯或腰弯14例。原发弯Cobb角22°~62°,平均35.9°;20°~35°者37例,>35°者40例。Risser征0度38例、Ⅰ度19例、Ⅱ度13例、Ⅲ度7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4~60个月,平均30个月。29.9%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但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Risser征越小,初诊支具矫正率越大、侧凸进展率越高,且Risser征Ⅰ度组(包括0度)与Ⅱ度组之间、Ⅰ度组与Ⅲ度组之间初诊支具矫正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弯Cobb角20°~35°组的初诊支具矫正率大于Cobb角>35°组(P<0.05);而侧凸进展率低于Cobb角>35°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1例因出现侧凸进展而采用手术矫形,支具治疗使其中13例的手术时间推迟了12~20个月。结论Risser征可作为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矫正成功率的一个指标。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 (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 (33.35±12.82) 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mm[ (25.18±13.96) 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完成规范化支具治疗后短期随访的AIS患者84例,其中男4例,女80例。初诊时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Risser征0~3级,平均1.6级;主弯Cobb角20°~43°,平均29.5°。胸腰双主弯36例,单胸弯22例,单胸腰弯或腰弯26例。所有患者在初诊、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Cobb角,记录侧凸类型、Risser征、患者的生理年龄及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AIS患者支具治疗后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12.4%,其中14例(16.7%)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的侧凸矫正率、进展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具治疗结束时主弯Cobb角10°~37°,平均25.5°,明显小于初诊时的29.5°(P0.05),停用支具后6~18个月主弯Cobb角为27.2°,与支具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支具后,有15例(17.6%)患者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进展的患者在支具治疗时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23.3%,明显高于未出现侧凸进展患者的1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支具时不同Cobb角组后期出现侧凸进展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具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IS患者侧凸的进展。在结束支具治疗后短期内随访侧凸矫正基本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侧凸进展,这种进展与弯型、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的矫正率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体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在脊柱侧凸畸形中最常见,其中又以青少年型最多见,发病原因不清。患者年龄在12岁以下,侧凸度数(Cobb法)<40°者宜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不外乎支具疗法、电刺激疗法及体育运动疗法。在体育运动疗法中有游泳疗法、单杠锻炼疗法等,其目的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究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9例,其中女性46例,男性3例,治疗初始年龄12.6±1.3岁(10~15岁),初始主弯Cobb角32.5°±6.9°(20°~45°),初始Risser征2.2±1.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每日佩戴时间等信息;影像学资料:初始、佩戴支具即刻和随访的系列脊柱全长X线片。通过佩戴支具即刻X线片计算初始支具矫正率。评估治疗后结果:Cobb角减少≥6°定义为“改善”,Cobb角变化5°以内定义为“稳定”,Cobb角增大≥6°定义为“进展”,前两者为治疗成功。观察初始支具矫正率在各组结果中的差异;分析畸形进展的患者相关因素:畸形严重程度(20°~29°,30°~39°及40°~45°三组)、Risser征(0~4)和侧凸类型(胸弯、胸腰弯/腰弯、双主弯三种类型);并分析影响初始支具矫正率的可能因素。结果:49例患者平均治疗2.0±1.0年,所有患儿每天支具佩戴时间在18~20h以上,依从性良好。随访2.0±1.0年(1~5年),末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2例,通过主客观两方面评价术后疗效并浅谈体会.[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一期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3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2.5 cm;交界性后凸25例病人未在正常范围内;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平均为59.5°(41.4°~89.7°);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及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并记录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观评价指标应用脊柱侧凸SRS-22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0.5 cm,外形明显改善;术前交界性后凸未在正常范围内的25例病人,术后22例已恢复正常;术后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为22.4°,平均矫正率为62%,按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将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应用脊柱侧凸 SRS-22量表进行测试,所有家属对手术效果均表示较满意.[结论]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只要固定椎选择合理、椎弓根钉准确植入、同时掌握正确的转棒技术,就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Milwaukee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AIS患者接受支具规范治疗与非规范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规范治疗组免于手术率及治疗有效率与非规范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Milwaukee支具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应提倡早期规范化治疗,切忌非规范使用,昼量避免过早施行终末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具治疗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畸形变化情况并分析侧凸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接受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在随访期间连续测量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月经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分级、顶椎旋转度等。分析初诊时和末次随访时侧凸变化情况,并从上述多项参数中筛选引起侧凸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65例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1个月。初诊年龄10~16岁,平均13.7岁。末次随访时17例(26.15%)患者侧凸进展超过5°,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的患者,侧凸明显进展的百分率较高(P<0.05)。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年身高增长>30mm的患者,是侧凸进展到5°以上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值,顶椎旋转度及身高增长速度是预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借助Risser分级预测侧凸进展并不可靠,初始原发弯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年身高增长>30mm的患者,侧凸进展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为AIS的科学、合理使用支具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03-2016-03于我院支具治疗的16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随访24个月,以侧凸Cobb进展≥5°诊断为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设为进展组,侧凸Cobb进展5°设为非进展组。调查两组患者初诊年龄、性别、初诊Cobb角等病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38例,进展率23.17%,平均侧凸Cobb角(6.84±0.87)°,未进展126例,平均侧凸Cobb角(3.77±0.65)°;两组初发Cobb角、顶椎旋转度、站高增长速度、女性初潮年龄、Risser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女性初潮年龄12岁、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均是AIS患者结束支具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发生率较高,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女性初潮年龄12岁均会增加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6.
Harrington-Luque联合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评价Harrington Luque联合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 方法 应用Har rington Luque联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16例。 结果 术前Cobb角平均 81 5° ,术后平均2 8 5°,矫正率达 6 5 % ,平均身高增加 5 2cm。经 1~ 9年随访 ,融合良好 ,无一例复发。结论 该方法撑开力大、应力分散 ,能最大限度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内固定稳定 ,有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畸形程度常采用 Cobb角方法 ,畸形外观的分型常采用 King分型 [1 ] 。作者设计的脊柱高度损失率方法反映脊柱在垂直高度方面的畸形程度 [3]。为了观察 Cobb角的大小、King分型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高度损失的手术纠正效果的影响 ,作者做了如下工作。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5 - 1999年行 Scofix法 [2 ] 矫形固定的特发性脊柱侧凸 2 6例 ,男 14例 ,女 12例。年龄 9~ 2 0岁 (平均13.8岁 )。均为一次手术矫正 ,即后路剃刀背切除、植入内植物矫形固定、脊柱植骨融合。依据术前 Cobb角分为四组 :A组 <6 0° 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上对所有X线片独立测量,每种测量方法对支具穿戴时和去支具后测量结果均与治疗前的测量结果相减,以确定有效率和矫正度.结果 3位医师Cobb法测量时有效率和矫正度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中线法测量的有效率及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0例中,24例侧凸得到矫正,6例有加重,有效率80%;支具穿戴时的平均矫正率为(35.73±9.53)%,去支具后平均矫正率为(20.12±8.13)%.结论 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在脊柱侧凸的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初诊时骨密度对短期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畸形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1年以上的77例10~15岁龄的AIS女性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鉴定初诊骨密度与侧凸进展之间的关联,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初诊骨密度状态是否是影响支具治疗期间侧凸进展的因素.结果 侧凸进展组16例(21%),非进展组61例(79%).进展组患者中以初潮未至、低Risser征、主胸弯、初诊大Cobb角者以及骨密度减低者居多.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除了初潮未至(OR=4.606,P=0.020)、Cobb角31°~45°(OR=3.408,P=0.097)和主胸弯类型(OR=3.414,P=0.090)等因素外,骨密度减低(OR=5.362,P=0.022)也是支具治疗期间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时较低的骨密度是独立影响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短期支具疗效的风险因素.分析支具治疗前患者的骨量状态有助于预测支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