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居民肠道蠕虫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本省蠕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至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5个县的104个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开展肠道蠕虫检查,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3~9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带绦虫卵。结果 河南省农村居民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1.48%,标化率为1.30%,不同肠道蠕虫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13.669,P<0.001),其中蛲虫感染率最高(〖XC小五号.EPS;P〗=168.647,P<0.001);居民肠道蠕虫感染率与二次寄调相比也有大幅下降。不同年龄组间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142.775,P<0.001),且0~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XC小五号.EPS;P〗=31.148,P<0.001);不同职业人群中学龄前儿童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XC小五号.EPS;P〗=83.397,P<0.001),且感染虫种均以蛲虫为主,不同文化程度居民间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XC小五号.EPS;P〗=159.603,P<0.001)(〖XC小五号.EPS;P〗=110.548,P<0.001)。结论 河南省居民肠道蠕虫感染率大幅下降,儿童蛲虫感染应为今后寄生虫病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平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状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按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南平市以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点,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蠕虫卵;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分离并鉴定钩虫虫种。结果共检测2 847人,肠道蠕虫感染率2.70%,钩虫感染率2.32%,均为美洲钩虫;各蠕虫卵感染度以轻度为主(64.9%);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率0.45%。农村、镇区、城区点肠道蠕虫感染率分别为3.69%(57/1 543)、2.68%(17/634)和0.45%(3/670),农村片区感染率最高;政和县与武夷山市的肠道蠕虫感染分别为3.11%和4.27%;感染者主要是≥30岁人群(94.8%),以≥70岁组感染率最高(5.84%);职业以农民为主(57.0%),其感染率最高(4.37%);文化程度以文盲感染率最高(3.46%)。结论南平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以钩虫为主,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感染因素仍存在,需持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滕州市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现状,探讨防制策略。[方法]2009年4月随机抽取滕州市城乡4所中小学2 011名学生,采用饱和生理盐水漂浮法,检查肠道蠕虫虫卵。[结果]检测2 011名学生,检出肠道蠕虫感染者125例,感染率为6.22%。蛔虫、蛲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4.72%、1.19%、0.30%,其中蛔虫感染者占检出者的76.00%,为主要感染虫种;城市学生感染率为4.41%,农村学生感染率为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学生感染率为4.45%,小学生感染率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感染率6.45%,女生感染率5.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滕州市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率偏高,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服药驱虫工作,控制人群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某地区农村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选取3个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当地基本情况并对调查点300名常住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分别检查肠道蠕虫和原虫感染情况,儿童采用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7%,共检出蛔虫和带绦虫两种肠道寄生虫。通过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段中,≤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5.8%;不同职业中,学龄前儿童组感染率最高,为7.7%;不同文化程度中,文盲组感染率最高,为8.0%。经χ~2检验,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农村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较低,应继续加强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漳州市芗城区肠道蠕虫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肠道蠕虫卵;对3~12周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结果 1989年、2002年和2014年的肠道蠕虫感染率分别为83.23%、44.45%和3.40%,2002年、2014年感染率分别比1989年下降了46.59%和95.92%。主要感染虫种为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钩虫为感染优势虫种。各年龄组肠道蠕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989-2014年,漳州市芗城区肠道蠕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钩虫为感染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情况,为深入研究肠道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对十堰市12所幼儿园幼儿和12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3 212名进行粪便检查。结果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为8.72%,其中幼儿园儿童为7.24%,小学生为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8.93%和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和县(市)儿童感染率分别为4.93%和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检出人体肠道原虫10种,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最高,为3.92%;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最低,为0.28%。结论十堰市儿童肠道原虫感染普遍存在。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肠道原虫的流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金湖县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探索今后防治策略和巩固监测措施。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黎城镇所辖2所中小学校9个年级组18个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统计学生肠道线虫感染率、单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调查学生1031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84%,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48%、0.97%、0.39%,各虫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P0.05)。未发现多重感染,轻度感染14例,中度感染5例。男学生感染率为2.39%,女学生感染率为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0-13岁年龄组,占感染人数的68.42%(13/19),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6,P0.05)。小学生感染率为2.07%,中学生感染率为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结论金湖县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已降至较低水平,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长期监测,防止病情反弹。  相似文献   

8.
永德县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和掌握永德县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肠道寄生虫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文化、交通、生活、卫生习惯等条件为好、中、差的3个乡镇,即对永康、德党、乌木龙3个乡(镇)18个自然村的>2岁的农村居民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调查其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3个乡(镇)农村居民1488人,肠道寄生虫感染阳性1254人,总感染率为84.27%;发现12种肠道寄生虫(蠕虫5种,原虫7种).蠕虫、原虫感染率分别为75.00%和16.87%;蛔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66.94%、41.94%;蛲虫阳性率为15.81%(52/329).最多的有1人同时感染6种寄生虫.不同地区的总感染率、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感染率以及蛔虫、钩虫的感染率在佤族、彝族、汉族、傣族人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6.7-16、≥17岁3个年龄组人群的总感染率及蛔虫、钩虫的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永德县肠道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文化和生活落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较差的地区.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不良卫生习惯,积极开展群众性驱虫工作,切断传染源,把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了解淮安市人群肠道蠕虫分布及感染现况。方法:随机抽取淮安市3个县9个村5158名居民,用病原检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4825人,查出肠道蠕虫5种,人体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7.98%;不同地区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中以60~岁组的感染率最高,0~岁组最低;职业分布中学龄前儿童感染率较低。结论:淮安市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但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开展还很不平衡,防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龙海市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及变化,为制定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评价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肠道蠕虫卵,对3~12周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1%(52/1 023),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7.65%(24/136)。查出钩虫、鞭虫、蛲虫与长膜壳绦虫等4种重要寄生虫。感染者主要为农民、学生和儿童,感染者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和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龙海市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率与1989-1990年及2001-2003年的2次调查结果相比,有所下降,但儿童蛲虫感染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12岁学生口腔疾病患病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12岁学生龋病及牙周疾病的患病现状,为开展学校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城乡792人(男女各半)进行调查。结果:12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为27.02%,龋均(DMFT)为0.47,男女间患龋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DMFT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龋齿充填率4.61%,其中城市为7.73%,农村仅为0.62%,城乡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牙龈出血和/或牙结石检出率86.24%,城乡间及男女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江苏省12岁学生龋病的流行状况与全国第二次口腔健康调查(1995)的结果相比患龋率和DMFT均较低,龋齿的充填率低;牙周健康状况不良,牙龈炎的患病率高。因此,应加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提高龋病的治疗率,降低牙龈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潘文峰 《中国校医》2008,22(3):320-321
目的为了解免费师范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差异性,为制定乙型肝炎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共2850人的乙肝5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总阳性率为7.0%,男生为8.9%,女生为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率城镇学生为6.2%,农村学生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类型中男生在HBsAg(+)和HBsAg(+),HBeAg(+),HBcAb(+)两种类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此届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有所下降,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学校应加强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3.
杨冬华 《中国校医》2013,27(7):516-518,520
目的了解宁南山区回族聚居地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合理、实用、可操作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回族聚居地石羊子小学和汉族聚居地杨郎小学1~5年级小学生对比研究,用碘液直接涂片法,查肠道原虫包囊;饱和盐水浮聚法,查各种蠕虫卵;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凡检出包囊、虫卵或幼虫者判为感染。蛲虫卵阳性者学生追踪其家庭成员的感染情况。结果调查800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4.63%,回族感染率高于汉族,低年级感染率高于高年级,男生感染率高于女生,蛲虫感染阳性者其家庭成员感染率高于阴性者。结论回族聚居地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居住环境卫生、民族生活习惯、生活行为和防病意识有关。预防应以健康教育为主,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以环境治理为重点,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把好"病从口入"关。治疗应以集体投药驱虫为首选,切实保护广大回族儿童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珲春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珲春市抽取部分城乡中小学校,抽取部分7、9、12、14、17岁男、女学生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检测男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16.44%,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18.71%、13.33%(P〈0.01);检测女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25.33%,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27.11%、22.91%(P〈0.01)。贫血患病率,城区、乡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男生、女生各个年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生(2 354人)、朝鲜族男生(1 546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3%、16.30%(P〉0.05);汉族女生(2 215人)、朝鲜族女生(1 685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5.64%、24.93%(P〉0.01)。[结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乡镇,汉族与朝鲜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阳市中学生的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贵阳市城乡各2所初中,共603人,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贵阳市中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8%,城市学生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知晓率(70.89%)高于农村(64.61%),女生(69.24%)高于男生(6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安全正确卫生行为形成率为84.58%,城(85.03%)乡(8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食品安全正确卫生行为形成率(85.82%)高于男生(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86%的学生愿意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首选电视(65.28%),其次为纸媒(16.28%)。结论贵阳市中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应侧重于农村学校和男生,开展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并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初二学生的常见病患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于2005-2012年连续八年对辖区内在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初二学生不同年度视力不良率、双眼视力差异率、龋齿率、肥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力不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一年度间视力不良率女生均高于男生(P<0.05);女生的双眼视力差异率下降不明显,除2006-2009年差异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学年双眼视力差异率女生均高于男生(P<0.05)。龋齿率呈上升趋势,除2005年男女生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年度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除2005年男女生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年度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结论家庭、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该校最近几年学生的患病情况及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健康干预措施并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注重身体素质的意识,以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温宿县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变化规律和特点,为该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提供现实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选取城市11所中小学,乡村17所中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2015年与2010年比较:2015年城市各年龄段维吾尔族男女学生身高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市14岁女生身高增长值为11.3 cm,城市13岁男生身高增长值为8.9 cm,增长值最大;而乡村男女生各年龄段身高有升有降。城市男女学生7~12岁体重大于乡村男女学生,其中12岁城市男生比乡村男生重5.8 kg,12岁城市女生比乡村女生重6.2 kg;13~18岁城市男女生体重小于乡村男女生。城乡男女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6~18岁除外)。城乡差距比较:2015年比2010年身高、体重城乡差距增大。结论 城市各年龄段维吾尔族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生各指标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长突增期少年的掌骨发育状况 ,对比掌骨发育水平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方法 在城市和乡村两个观察点选择 5 6 0名中小学生 (男生 12 15岁、女生 10 13岁 ) ,各性别年龄组 35人。被检者均拍左手腕部X线片 ,测量X线片的掌骨长径与横径 ,计算掌骨指数。结果 青春期城乡男女少年掌骨长度均有大幅度增长 ,男生增值为 6 .2 6~ 9.31mm ,女生增值为 5 .2 8~ 9.12mm ;男女各年龄组掌骨长度均值皆城市大于乡村 ,且男 14和 15岁 (15岁Ⅰ、Ⅴ掌骨除外 )、女 12岁掌骨长度均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77.5 %的掌骨横径均值为乡村高于城市 ;除女 13岁组外 ,掌骨指数均值城市高于乡村 ,差异有显著性 ;城市比乡村少年的掌骨发育高峰年龄提前 1岁。结论 青春突增期少年掌骨发育迅速 ,且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广西灵山县高中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零月丽 《职业与健康》2012,28(1):96-97,99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高中生恒牙患龋情况,探索发生龋齿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灵山县在校学生每年进行1次学生健康检查。检查结果经数据统计处理后,对学生患龋率、龋均、龋失补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学生总患龋率为19.44%,男生为15.58%,女生为23.19%;学生总龋均为0.48,男生为0.36,女生为0.60,患龋率和龋均在男女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学生总体充填比率为14.79%,男生为17.31%,女生为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学生患龋情况比较,患龋率高二学生最高(22.04%),充填比率高三最高(17.66%),患龋率和充填比率在高二与高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学生患龋率为22.16%,农村学生患龋率为16.52%;城镇学生龋均为0.51,农村学生龋均为0.45,患龋率和龋均在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充填比率在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山县高中生恒牙龋均较高,患龋率较低,充填比率也较低,应继续加强口腔健康教育,进行定期检查、窝沟封闭和充填治疗,以降低患龋率和龋均。  相似文献   

20.
了解西安市小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行为形成情况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制定学生传染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14个区/县93所小学的4 454名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8.5%,男女生知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164);城区学生知晓率为54.5%,郊县学生为47.3%,农村学生为38.9%(x2=1 115.45,P<0.01).学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8.9%,绝大多数行为形成率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种行为形成率均为城区高于郊县、郊县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农村、主要监护人学历较低的学生,其相关知识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948,0.344,P值均<0.01);农村、监护人学历较低、男生及近1年患过传染病的学生,其健康行为答对题数较少(β值分别为-0.479,0.292,0.518,0.475,P值均<0.01).结论 西安市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健康相关行为有待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应主抓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