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围绝经期症状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出现的症状与体内性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病人260名妇女进行体内T、E2、PRO、FSH、LH、PRL的测定,年龄在35~55岁妇女,根据病人有面部潮红、潮热、心悸、焦躁不安等血管舒缩和精神神经症状明显的妇女,称为有症状组;无明显血管舒缩和精神神经症状而表现为其它围绝经期症状为无症状组;并选择25~34岁的妇女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两组血中E2、PRO均低,FSH、LH高于对照组,各组结果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两组相比较时,E2和LH两组妇女体内含量变化相差不大,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意义,FSH无症状组低于有症状组;而PRO有症状组明显低于无症状组,雌/孕比值分别为100和22.9,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围绝经期症状的出现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且与雌/孕比值、FSH/LH比值有极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张莉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29-30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抑郁症状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联性,为早期诊断,寻找围绝经期妇女身心保健的有效对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某院就诊的150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SDS评分≥53分被定义为存在抑郁症状。按有无抑郁症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利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应用SPSS13.0进行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年龄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抑郁组雌二醇、孕酮水平低于非抑郁组,而促卵泡激素水平高于非抑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降低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健康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105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围绝经期女性105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睾酮(T)、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LH、F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PR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围绝经期女性LH、FSH水平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血清HDL-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P、E2水平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血清HDL-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RL、T水平与血脂四项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血脂四项均有明显变化,并且具有显著相关性,加强以上各项指标的检测,可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抑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绝经期抑郁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焦虑、烦躁和压抑。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围绝经期抑郁 ,已有的研究认为绝经前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与这种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而且性激素的变化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 ,也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抑郁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抑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绝经期抑郁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焦虑、烦躁和压抑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围绝经期抑郁,已有的研究认为绝经前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与这种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且性激素的变化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也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抑郁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围绝经期性激素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以便早期作出诊断 ,并寻找围绝经期妇女身心保健的有效对策。方法 :1 68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月经不规则组、月经规则组和绝经组 3组 ,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 ,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技术 (IEMA)分别测定其血清中 6项性激素 (FSH、 LH、 PRL、 P、 T、 E2 )。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围绝经期妇女各组与对照组性激素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血清 F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 ,LH在月经不规则组与绝经组中均显著增高 (P<0 .0 1 ) ,在围绝经期各组中 FSH/ LH比值均大于 1 .0 ,E2和 P在围绝经期各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绝经组降低显著 (P<0 .0 1 )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 PRL和 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并非所有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都低 ,因而对围绝经期妇女应测定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以指导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7.
8.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5):29-3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血清电解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159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绝经状态将观察组分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对各组钾、钠、氯、钙进行检测,观察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血清电解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钠、氯、钙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MT晚期钠、氯、钙有差异(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时血清电解质水平有变化,与钠、氯、钙负相关,与钾不相关;绝经状态与钠、氯、钙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2009年3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科门诊的104名40~58岁确诊为围绝经期的妇女,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 10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其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1、0.062、-0.048,均P>0.05,均无显著的相关性;而血清孕酮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64,P<0.05,呈显著负相关;血清睾酮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77,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围绝经期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血清中孕酮水平的下降和睾酮的水平逐渐升高可能是导致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 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平均海拔4 500米)人民医院正常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95名受试者分为40岁~、50岁~、60岁~3个年龄组,采用希森美康XN-1000型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记录红细胞计数(RBC)、Hb及红细胞比容(Hct);使用COBAS 8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清孕激素(P)、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析E2、FSH水平与Hb和Hct的相关性。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平均收缩压为(118.48±12.70)mm Hg,舒张压为(81.50±6.97) mm Hg,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37、15.995,均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b为(142.74±20.29)g/L,随着年龄的增加,Hb水平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59,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ct为(40.98±8.34)%,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9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41,P>0.05)。随着年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Hb>150 g/L者增加,40岁~组为5.13%,50岁~组24.71%,60岁~组56.2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45%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5,P<0.05)。受试者中Hb≥190 g/L者,40岁~组1例(1.28%),50岁~组3例(3.53%);60岁~组3例(9.38%)。围绝经期女性平均E2水平为(8.76±1.33)pg/ml,平均FSH水平为(71.57±8.33)U/L,平均P水平为(1.48±0.42)nmol/L,平均LH水平为(46.59±3.02)U/L。随着年龄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逐渐降低,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72,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F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14,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9,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L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62,P<0.05)。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50、-0.328,均P<0.05)。FSH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正相关关系(r=0.389、r=0.398,均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Hb过度增加与雌激素减少有关,低氧环境对E2水平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阶段适当维持雌激素水平,可降低绝经后女性Hb的过度增加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性激素水平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筛选62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按STRAW分期及绝经年限长短分组,并募集16例健康育龄女性作对照。采集晨间空腹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及BDNF的水平。结果: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女性血清BDNF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女性,BDNF的水平与E2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03,P=0.017)。结论:血清BDNF的水平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性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增生(EH)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就诊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EH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n=60,单纯性EH和复杂性EH),B组(n=20,非典型EH)。采用阴道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体内子宫内膜厚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泌乳素、睾酮、脱氢表雄酮(DHEA)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对2组患者的血清RBP4、FSH、LH、雌二醇、睾酮、DHEA水平共计6项因素,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导致E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2组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月经周期、孕次、糖尿病史构成比、高血压史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A组患者血清RBP4、雌二醇、睾酮、DHEA水平均低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FSH、L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BP4水平(OR=1.564,95%CI:7.655~16.540,P=0.006)及睾酮水平(OR=1.652,95%CI:1.689~4.156,P=0.036),可能与EH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有关。 结论血清RBP4、雌二醇、睾酮、DHEA水平可能与EH恶性病变有关,血清RBP4及睾酮水平与EH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患者遗传学因素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30例无精子症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催乳素(PRL)水平。结果:630例无精子症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畸变110例,占17.46%,其中性染色体94例,占异常总数的85.45%,常染色体异常16例,占异常总数的14.55%,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中Klinefelter综合征76例,占异常总数的69.09%;性激素检测中,无论核型正常与否,FSH、LH显著升高,T值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型异常组FSH、LH升高更为明显。结论:无精子症与遗传因素及性激素改变密切相关,对无精子症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查、性激素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和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衰老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酶动力学方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测定573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围绝经期妇女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妇女(P<0.01)。围绝经期妇女ALP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妇女(P<0.05)。SOD随增龄而逐渐下降。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水平与雌二醇/FSH呈明显负相关,与ALP和SOD相关性较好。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测定ALP能反映骨生成情况,测定血清雌二醇和SOD水平变化可反映组织老化及细胞生物膜的损伤变化过程,且与人类衰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校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健康寻求行为。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12例围绝经期高校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报告了两种以上自认为与围绝经期有关的症状。56.7%的妇女选择去医院就医,41.3%的妇女采取自我保健方式,9.4%的妇女去看心理医生,31.5%的妇女服用钙及雌激素等药物,17.8%的妇女不采取任何行为。68.6%的妇女认为当围绝经期症状出现时需要药物治疗。结论:大多数妇女已开始关注围绝经期身体状况并采取不同的健康寻求行为。医疗卫生部门应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根据她们不同的症状、认识和态度,与她们进行充分的沟通。社会、政府、单位、家庭应多给予她们各种帮助、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病变与血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12名,依据其血脂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199名,血脂正常组213名,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血压、体重指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率达41.74%,粥样斑块形成率达31.79%。血脂异常组中受检者的血压、体重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脂异常组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类型血脂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增厚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有血脂异常的妇女中发生率更高。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血脂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妇女体内性激素及胰岛素水平变化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均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确诊,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2.6岁。另选择89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3.1岁。两组妇女根据绝经与否分为绝经前期和绝经后期。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雌激素(E2)、孕酮(P)、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胰岛素(INS)水平,根据两组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绝经前患者E2、P、T、LH、INS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RL、F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绝经后患者E2、FSH、LH、INS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PRL、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绝经前组患者和绝经后组患者均存在E2水平异常。结论:此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存在性激素及胰岛素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