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掌握山西省人民医院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及其特点,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年中医院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填写的统计报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共发生锐器伤153例次,发生率为11.2%,人员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医生、洗衣工、检验人员、废物收集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整理锐器时、手术过程中和拔针头时;引起损伤的利器主要为头皮针头、缝合针、注射器针头;锐器伤发生后能够进行正确处理的工作人员仅占31.2%;观察期间尚无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例。结论医院工作人员4年中有不同种类的锐器伤发生,一线医护人员居多,正确处理率不高。管理部门应强化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正确的医疗护理操作程序,合理处置医疗废物,掌握锐器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知识知晓和防护措施实施现况,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用横断面调查,对省内9家医院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科室的医护人员90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率91.8。仅有9.6%的医护人员掌握血源性病原体种类、可能的感染途径及疫苗等知识;医疗活动中使用安全器械者仅20.9%;有48.1%医护人员能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医疗锐器。[结论]加强医护人员锐器伤害防护培训,推广安全器械使用,正确处理用过的锐器,可以有效地降低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认识情况及医疗锐器伤后感染HBV情况,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自设知识问卷对焦作市82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其中154例锐器伤者进行监测.结果 锐器伤发生率18.76%.锐器伤发生后,按意外刺伤流程处理者82.47%;接种乙肝疫苗者24.03%;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46.10%;HBV感染者12.34%.结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后感染HBV的危险性较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严格执行正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9家三级医院医护人员锐器伤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福建省部分医护人员(HCW)锐器伤害(SOI)的发生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打下良好基础.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对福建省9家医院中部分HCW的锐器伤害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在调查期的过去1年中,有71.3%的HCW遭受过SOI,约有60%的SOI发生在医疗锐器使用过程中,造成HCW的SOI最常见的医疗锐器是一次性注射器.结论 SOI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常见的职业伤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提倡使用安全器械及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锐器物,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将有助于降低HCW的SO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检验科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检验科人员发生的锐器伤进行原因分析,并不断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 5年共发生锐器伤52例次,其中检验人员发生率最低,为20.0%,工友发生率最高,为150.0%;玻璃类为损伤的主要锐器;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有:对锐器伤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注意力不集中等;经过不断学习与改进,锐器伤逐年减少,发生率由2006年的63.3%下降至2010年的11.8%.结论 通过实施加强学习培训、加强自我保护、改善科室环境、调整器械用具、规范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应用自动化设备等措施,能有效控制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锐器伤的处置方式和费用的变化,为持续改进医疗锐器伤的重点人群监测、报告管理、暴露后应急处理成本效益分析等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处置620次医疗锐器伤的全部登记数据,利用SPSS19.0对医疗锐器伤发生的次数及处置情况、暴露源的分布、处置锐器伤的费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平均每年处置医疗锐器伤62次,十年中未发生因医疗锐器伤造成的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护士(46.2%)、年轻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医疗锐器伤,少数医务人员(8.3%)曾多次发生医疗锐器伤;各种暴露源中,乙肝最多(60.6%),暴露源不详的比例逐渐增多;医务人员在发生医疗锐器伤后,只需进行化验的比例呈现升高趋势,接种疫苗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该医院处置医疗锐器伤的年均费用为21936.72元,次均费用为353.82元。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和医疗锐器伤的报告管理,规范应急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因医疗锐器伤导致的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7.
100例次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探讨改进措施,以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发生锐器伤并登记的100名医务人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锐器伤的100名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占75.00%,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集中人群;直接用手整理物品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环节;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处理伤口的医务人员占69.00%。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认真落实职业防护制度,规范操作,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手术室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措施与管理教育,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先后对手术室21名保洁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21名手术室保洁人员对感染手术患者需特殊终末处理的知晓率为100.0%,戴手套意识知晓率为71.4%,正确处理锐器刺伤伤口知晓率为4.8%,正确处理体液、血液污染知晓率为19.0%;有被感染患者所用锐器刺伤史的9人,占42.8%,其中发生HBsAb、HBeAb、HBcAb阳性1名,占4.8%,有皮肤黏膜被体液血液污染史的3人,占14.3%。结论应加强对手术室保洁人员的防护措施及管理教育,正确配置消毒液浓度,规范洗手,正确处理感染手术患者的终末医疗废弃物等,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输液室护士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门诊输液室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配药、注射、输液、拔针等工作频繁而重复,在为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门诊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夏津县县医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 ,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 ] 2 0 0 3年 7月对夏津县县医院 3 0 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 48 85 %的医务人员曾经受到各种医疗锐器损伤 ,护理人员明显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医疗锐器损伤中 ,针刺伤占 43 62 % ,刀割伤占 2 8 19% ,安瓿等碎玻璃伤占 16 78%。 [结论 ]医务人员医疗锐器损伤发生率较高 ,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护士锐器伤标准防护执行能力,预防锐器伤发生.方法:问卷调查276名临床护士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锐器伤现状及防护情况.结果:72.10%至少发生过1次锐器伤,51.81%最近1年至少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1.53次/人/年.锐器伤种类:针头刺伤57.92%,安瓿伤31.44%;刺伤环节:处理医疗废物32.63%,输液毕取针25.06%,配药23.88%;防护:23.91%每次取输液针时使用锐器盒,23.91%每次双手回套针帽,23.55%每次侵入性操作时戴手套,15.58%每次手掰安瓿用无菌纱布包裹;锐器伤后60.84%立即正确处理伤口,69.93%未报告,39.16%污染源情况不明,57.34%请有关专家评估、咨询.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不强,标准防护执行力差,管理者不够重视,须继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及技能,管理者监管、督导标准防护的执行是预防和减少锐器伤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的现状,分析探讨其有效防护措施。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2011-08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开展横断面调查。结果 762名调查对象中,锐器伤发生人数为69名,发生次数为97次,平均发生率为0.13次/(人·月);护士、医生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锐器伤发生地点多为普通病房;头皮钢针及一次性注射器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医疗废物处置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结论锐器伤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职业伤害,应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改变错误行为习惯,实施标准预防的安全防护等措施,切实降低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的原则,医疗废物中的针头、刀片等能刺伤人体的各种锐器须装入锐器盒内处理。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一次性锐器盒造价高、使用量大、推广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医务人员医疗锐器损伤发生情况。结果2012年1-12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30人其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121名、占93.08%,皮肤黏膜接触8人、占6.15%,离体残肢端刺伤1人、占0.77%;内外科病房和门诊输液厅是锐器伤主要发生场所;各种诊疗穿刺和注射、采血操作是常见的锐器伤环节;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者占首位为33.06%;一级暴露7人、占5.79%,二级暴露114人、占94.21%。所有医疗锐器损伤的医务人员经追踪观察,无一人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医疗锐器伤是医疗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遵守操作规程,重视自身的防护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整改对策.方法 对登记的锐器伤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其相关因素.结果 107名锐器伤者,医师占21.50%,护士占62.62%,其他占15.88%;83名锐器伤是被血污染针头刺伤,其中44名证实患有血源性传染病,占53.01%;39名乙型肝炎感染的锐器伤仅22名注射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占56.41%.结论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强化标准预防理念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遵义市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和锐器盒使用情况.方法 对遵义市部分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和锐器盒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医疗废物按规范要求进行分类袋装和标识的有77.8%,塑料输液瓶和玻璃密封瓶作为可回收垃圾分类放置的分别有55.6%和22.2%,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锐器盒的医院只有33.3%.结论 部分二级医院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不足,不能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加强医疗政策法规的学习,规范管理医疗废物,以减少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医护人员的锐器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行岗前培训对减少中职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实习中职护生2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方法,未进行标准预防理论学习及操作培训。观察组实习护生来医院实习时,除了进行常规的培训之外,还接受岗前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护生锐器伤发生率统计。结果护生发生锐器伤情况:对照组64例(发生率51.2%),观察组35例(发生率28.0%);锐器伤后正确处理情况:对照组29例(正确率45.3%),观察组24例(正确率68.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可有效降低中职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和有效提高锐器伤后正确处理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证明,我们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经临床观察与分析目的是了解护士在工作期间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及原因,以探讨相关对策。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2年7月~2003年7月我院共有80名护理人员,其分别毕业于8所大、中专学校,在实习期间参加全日制的护理工作,并在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实习。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调查护士在工作期间所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的情况。2结果2.1护士锐器伤发生率80名护士在临床工作期间共发生400次锐器损伤,平均每人发生5次,其中发生针头刺伤168次,平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内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方法收集3年内锐器伤害员工120例资料,对受伤者的职业分布、受伤地点、锐器种类、锐器污染情况、伤后的处理措施、锐器伤害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受伤人员中受伤率最高为护士占57.50%,造成伤害的锐器种类主要为注射器针头占54.17%,锐器明确污染的占45%,锐器伤害后初步和进一步处理达100%,锐器伤害后追踪达100%。追踪结果显示,锐器伤害的员工经处理后未发现感染的病例。结论锐器伤害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锐器伤的发生。损伤后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是由预防损伤导致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损害,一旦被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受伤者将会面临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等的危险。为了解我院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害情况,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