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最小化心室起搏中的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在病态窦综合征(SND)与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差别.方法 入选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52例,并将患者分为SND组32例(62%)和AVB组20例(38%).首先关闭MVP模式,将起搏器程控调为生理型起博(DDD/R)模式,于3个月随访时将MVP模式打开.通过程控仪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和房性心律失常(AA)负荷.结果 SND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心室起搏百分比(VP%)及心房起搏百分比(AP%),AA负荷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心房高频事件(AH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B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VP%显著下降,两组AA负荷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A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动过缓的患者,MVP模式相较DDD/R模式可以显著地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无论是病窦综合征的患者还是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可以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心室起搏在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肯定的地位,而心房起搏却应用较少,适应征的发展也慢。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为: (1) 建立恒定的心房起搏和感知 (sen-sing)比较困难。 (2) 与心室起搏相比,心房起搏所能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地较少。而且,房性心律失常常能被心室起搏所控制或改善。 (3) 几乎在心脏的每一部位,心室信号至少与心房信号等大,常常远比心房信号为大,以致由心房信号触发的起搏器可能因感知心房、心室信号或两者而工作不规则。有时,心房活动不能重新排列心房起搏器的脉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DDD起搏时,心房电路具有感知心房激动(P波)及触发心室起搏的功能。若传导系统存在逆行传导,则逆行传导的P波可被心房电路感知,再经房室延迟时间而起搏心室。心室起搏后,激动又传至心房,心房感知后再触发心室起搏,如此周而复始引起环行心动过速。本院20例双腔心脏起搏病例中,一例术后三个月  相似文献   

4.
非竞争性心房起搏(NCAP)是美敦力公司的起搏器在双腔起搏模式下的一种常见功能,NCAP间期一般程控为300ms(有200,250,300,350,400ms可程控)(部分为300ms,不可程控)。NCAP功能打开后,落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之中的房性早搏被感知,启动NCAP间期,心房起搏脉冲在NCAP间期之外发放,可避免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同起搏模式下NCAP的运作各有特点、从而对心房、心室时间间期和其他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起搏器参数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心室起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室起搏时诉胸闷、心悸不适,82例患者,设置最长的房室间期(AVD),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至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较长时间监测或Holter等检查方法查找发生心室起搏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 62例病人症状消失,仍有20例有不适症状。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1)2例活动后因起搏器频率适应性功能致心房起搏频率增加后,出现二度I型房室阻滞,关闭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后症状缓解;(2)2例因心房误感知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后心室起搏消失;(3)2例提高心房起搏电压,1例重新植入心房电极,解决了心房失夺获从而避免了心室起搏;(4)5例阵发性房速/房扑患者缩短心室后心房空白期,使模式转换能发生,3例心房率较慢的房速患者设置为DDI模式,5例房颤患者降低下限频率,减少了心室起搏。结论心室起搏心律不适患者设置较长的AV间期,设置PVARP 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找出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并对起搏器相关参数进行设置,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6.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7.
室房传导对正常人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及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室房传导(VAC)对正常人心房电生理特性和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成功行左侧旁路射频消融根治术的健康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室起搏随机分为1∶1VAC组以及非1∶1VAC组。分别观察心室和心房起搏1h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心房激动时间(A2)和心肌波长指数(WLI)发生的变化。结果:心室起搏,若存在1∶1VAC,AERP缩短,A2延长,WLI减小;心房起搏则能纠正上述变化。若无1∶1VAC,则AERP,A2和WLI均无明显变化。比较1∶1VAC组与非1∶1VAC组发现,心室起搏对2组研究对象心房肌AERP,A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1VAC组的WLI显著小于非1∶1VAC组(P<0.05),同时,持续心房起搏或心室起搏呈1∶1VAC时,均可对窦房结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VAC使窦房结功能正常人的心房肌电不稳定性增加,并可抑制窦房结功能,使房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8.
心室起搏管理(MVP)这一功能为美敦力公司开发,MVP模式下,双腔起搏器的基本起搏模式为AAI(R),但起搏器的心室通道具有感知功能和备用起搏功能,起搏模式可以在AAI(R)和DDD(R)之间转换。在AAI(R)起搏模式下,单个心房激动未下传激动心室并不触发起搏器发生模式转换,也不触发起搏器发放心室脉冲(VP),心室备用脉冲的发放时间为心房逸搏间期计时结束后的80 ms处;如果连续4个P波中有2个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则AAI(R)起搏模式将自动转换为DDD(R)起搏模式。MVP功能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的心室漏搏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心室漏搏造成的长短周期序列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即使起搏器能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但如果自身房室传导间期过长,则失去了房室顺序收缩对心输出量的改善。如存在心房起搏功能或心房感知功能不良会造成房室不同步。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AAI(R)起搏模式下如果心房通道发生超感知,会导致心室漏搏。MVP功能打开时会抑制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发挥作用。如室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的QRS波位于心房起搏后80 ms内,不会被起搏器感知,使起搏器判断错误,起搏器误认为心室发生了漏搏,触发心室备用脉冲在心房逸搏间期结束后80 ms处发放。上述缺点限制了MVP功能在临床上的使用,如能对MVP功能做一改进,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如果在两个心房事件间期的50%处或心房事件后一定时间处(如350 ms时)仍未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时,起搏器发放心室备用脉冲,可能会减少MVP的不良影响,这一改进和AV Search的区别在于房室搜索是逐渐延长还是突然延长。  相似文献   

9.
<正> 多部位起搏是指心房或心室多个部位起搏或感知.经左心和右心室(或心房)起搏称为双心室(或双心房)起搏,而在同一心腔内两个部位起搏称为双部位起搏.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进展,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已不仅限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而具有更多的生理性功能及新的治疗作用.心室多部位起搏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7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因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设置过长造成心房不应期感知,双心室起搏抑制,心力衰竭加重,经缩短PVARP后好转。提示行CRT时PVARP设置不易过长,以防影响双心室起搏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DDD起搏是指心房、心室顺序起搏,且心房、心室均具有感知功能,心房感知后抑制心房起搏脉冲而触发心室起搏脉冲,心室感知后则可抑制心室及心房起搏脉冲的双腔起搏模式.以DDD模式进行起搏时,心电图中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率和房室结传导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为4种不同的组合:①心房起搏,心室起搏;②心房起搏,心室感知;③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④心房和心室均为自身激动.  相似文献   

12.
解答部分     
答案一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频率为136 bpm,由未下传的房性早搏(PAB)终止。由于完全性室房(VA)传导伴长VA传导时间,以致于心房起搏的不应期后才出现逆行P波。每一QBS波后跟随的心房活动(如图1箭头示),被起搏器心房电极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心室起搏后又逆传入心房,再被感知后,触发心室起搏,如此循环不已,形成PMT。故此心动过速是心房感知、触发心室所致。这种心动过速的诊断应考虑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和PMT。但窦速或房速可通过P波的形态区别于PMT。PMT在下肢导联有倒置P波。窦速时,颈动脉窦按压可降低窦率和心室起搏频率,房速则无反应。因为按压颈动脉窦可产生VA传导阻滞,PMT则可被终止。磁铁试验可使DDD起搏器转  相似文献   

13.
<正> 本例是由于心室电极脱位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的迹象是起搏器诱发的室性早搏、导管诱发的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电极夺获心室失灵。当心房活动被充分感知的同时,心室夺获突然丧失而发生晕厥。附图A系心脏骤停前大约6.5小时所描记,心房活动60~75次/分。↑所示三次搏动的正常房室顺序起搏,心室起搏紧随患者自身窦性P波之后,系正常的VDI型(心室起搏和房室双腔感知)。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1)紧随起搏P波之后的起搏脉冲没有夺获心室,见所示;(2)不伴起搏脉冲信号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6岁,因冠心病、Ⅲ度 A-VB 晕厥安置 DDD 心脏起搏器。置入后曾见心房、心室顺序起搏,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2天后患者诉心悸。心电图Ⅰ导联(附图)的特点:(1)凡有起搏信号处,只见心室起搏而无心房起搏;(2)每4个心室搏动后,可见长间歇,共4组;(3)P波规则出现,心房率107次/min,比起搏器程序中预置的心房上限率(100次/min)为快。P-R间期渐次延长,分别为0.16、0.22、0.24及0.32s,组中第5个 P 波后,无起搏的心室波;长间距后 P 波又重新出现,P-R 间期又重新变短、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I或IIa类指征。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术后均设置房室全能起搏模式(心房电极起搏,DDD组);术后3个月调为心房同步心室抑制模式(心房电极非起搏,VDD组)。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即刻、DDD模式起搏3个月及VDD模式起搏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保障病人安全及结果准确性,关闭心房电极起搏后,设置心室起搏下限频率为45次/分。结果观察期内起搏比≥40%退出研究,共95人纳入研究,与DDD组相比,VDD模式工作3个月、6个月、12个月,NT-proBNP、LVEF、LAD、LVEDD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工作时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远期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40例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患者,将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20例DDD患者纳入最小化心室起搏组,其余20例无或未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DDD患者纳入传统双腔起搏组。通过程控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通过SF-36健康调查简表观察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没有观察到与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房起搏比例与传统双腔起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化心室起搏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较传统双腔起搏组显著降低(34.1±24.2%∶62.2±25.4%,P<0.01);较传统双腔起搏组SF-36得分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患者心室起搏的比例,但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5双灶按需型起搏器(DDI)5.1工作原理DDI起搏器系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及不跟踪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 A/V 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使心房、心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路,能分别感知心房和心室的电信号。感知心房波后将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但不触发心室脉冲的发放,而心室感知后则抑制心室及心房脉冲的发放。由于心房感知不能触发心室跟踪,故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时,以适当频率刺激心室起搏,可使心室律规整。为了评价心室律规则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组用9只麻醉的狗研究了心房纤颤时及VVI型心室起搏后心排血量、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的变化。当心室起搏频率为房颤时心室率+5~10次/min时,心排血量增加4.1~15.8%(P<0.05,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R、P波振幅的影响.方法 62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0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2例;新安永久起搏器者41例,起搏器更换者21例.安装或更换永久起搏器后1~3 d内,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10 mg(体重≤60 kg)、15 mg(体重>60kg),首次静脉注射5 mg,5~10 min后重复给药.检测静脉注射前及注射后10、30、90、180 min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P、R波振幅.结果 新近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和起搏器更换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心室起搏阈值在用药前后各时间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心房P波振幅、心室R波振幅也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新近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无明显影响;对已长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