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胆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并致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胆管癌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胆管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发现使得幽门螺杆菌与肝胆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及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之问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20份幽门螺杆菌阳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20份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以及20份正常胆汁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正常胆汁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明显促进QBC939细胞增殖(P〈0.05),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处理48h的QBC939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石胆汁具有强大的潜在促增殖活性,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非幽门螺旋杆菌与胆石症及胆道系统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系统数据库中发表时间为2002年6月至2015年1月的英文文献。用预先设计的数据表独立地提取相关数据。按纳入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临床效应指标,采用 RevMan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11项研究共927例病人。非幽门螺杆菌与胆石症(OR=2.49,95%CI 1.52~4.09,P<0.05)及胆道系统恶性肿瘤(OR=4.42,95%CI 2.66~7.35,P<0.05)之间存在相关性。敏感性分析未见明显异质性因素(OR=9.02,95%CI 3.58~22.69,I2=0,P=0.77)。肝螺杆菌(OR=3.25,95%CI 1.83~5.77)、胆螺杆菌(OR=4.01,95%CI 2.35~6.86)分别与胆石症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非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系统良恶性疾病中具有高检出率,且肝、胆螺杆菌可能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产生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石的形成(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胆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胆石症的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重点综述了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胆汁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和基因物质,藉此从这一途径来阐明胆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陈乔发  谯松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35-13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道疾病 ,特别是与胆石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来我们在肝、胆、胃 32例手术中 ,对其中的 32例胆囊粘膜应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就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男 14例 ,女 18例 ;年龄 18~ 78岁。病史 :6个月~ 2年 11例 ,2~ 5年 8例 ,5年以上 10例 ,3例为肝挫裂伤作肝破裂修补术时行胆囊切除 ,无胃病和胆道疾病史。单纯胆囊结石 2 0例 ,胆囊结石伴肝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 8例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伴胃窦部胃癌 1例。均行胆囊切除或附加胆囊切除。大体标本观察胆固醇结石 2 2例 ,胆色素结石…  相似文献   

8.
细菌与胆固醇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 ,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胆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胆石症的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重点综述了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胆汁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和基因物质 ,藉此从这一途径来阐明胆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肾内科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史、微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理进行概述,并将近期慢性.肾衰竭、膜性肾病等肾内科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 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单纯胆囊结石(实验组)和25例单纯胆囊息肉样病变(对照组)的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进行检测,用PCR方法检测2组患者的胆汁及结石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 结果 2组患者胃Hp感染率分别为51.4% (18/35)、48.0%(12/25),差异无显著性(χ2=0.069,P=0.793).实验组胆汁标本中 cagA7例阳性(20.0%,7/35),结石标本中1例阳性(2.9%,1/35),对照组胆汁标本无一例阳性,2组胆汁cag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822,P=0.016),胆汁中cagA检出情况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χ2=3.886,P=0.049). 结论幽门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结石中,与胃Hp感染有关,胆囊Hp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胆石症病人胆囊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对50例胆石症病人中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的29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常规Giemsa染色及特殊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29例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检出23例(79.3%),6例为阴性;H.pylori免疫酶标记3例为阳性(10.34%),26例为阴性。Giemsa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化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明显多于杆状菌。结论:在胆囊黏膜组织中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样菌。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胆固醇结石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笔者对23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7例对照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和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微需氧和厌氧培养基培养。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幽门螺杆菌特异的Ure A基因。结果示胆固醇结石组C13呼气试验阳性5例,占21.74%(5/23),对照组1例,占14.29%(1/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固醇结石组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平均含量(63.49±26.81)U/mL,高于对照组的(43.37 ± 32.99)U/m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未在胆固醇结石病标本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两者的关系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外科临床的关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得到共识。本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复习,并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外科临床的关系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所了解的肝胆管结石形成与胆道感染、胆红素降解及黏蛋白过度分泌等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上述各因素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观察。本文主要介绍幽门螺杆菌和黏蛋白研究方面的近况。一、幽门螺杆菌能否引起胆道感染和参与肝胆管结石形成与许多胃肠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因其在胆汁内生长受限,故很少考虑它与肝胆疾病的关系。上世纪末,除在哺乳类动物的肝和胆树中分离出包括Hp在内的多种其他螺杆菌并能使动物诱发肝炎、肝胆肿瘤和胆道纤维化外,还在人类中发现:①人胆汁中存在Hp的尿…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我院1999年5月-2003年3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88例,分析其发病率及年龄分布、伴发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与同期其他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照.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为4%,男女比例为3.6:1,发病年龄以中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7岁.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5.0%,明显低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萎缩性胃炎(P<0.01),主要伴发疾病为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和食管裂孔疝.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以轻度(Ⅰ型)居多,65.6%.结论:我们的研究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轻型为主,防治重点入群应为中、老年男性;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有较低的感染率;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伴发疾病为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和食管裂孔疝.  相似文献   

19.
胆囊结石与胆囊黏膜及胆汁幽门螺杆菌、磷脂酶A2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PCR法和快速尿素酶法分别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及胆汁Hp DNA和尿素酶,酸滴定法测定胆囊黏膜和胆汁磷脂酶A2(PLA2)活性,并做黏膜和胆汁普通、厌氧和Hp培养.结果黏膜Hp DNA阳性检出率45.24%,胆汁阳性检出率35.71%,其中胆汁Hp DNA检测结果阳性者,其黏膜检测结果均阳性.黏膜Hp DNA阳性组胆汁中PLA2的活性显著高于阴性组胆汁,分别为(480.92±164.21)U/L,(225.01±79.01)U/L;黏膜之间的PLA2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及胆汁尿素酶检测均为阴性,普通、厌氧和Hp培养阴性.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存在Hp感染因素,并可能通过PLA2促进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毒株幽门螺杆菌与门脉高压症胃病(PHG)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3月以来就诊的80例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菌株检测并且予以分析。结果80例确诊为PHG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其中重度PHG胃病患者18例,出现呕血和黑便和(或)血便的患者9例均为高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结论高毒株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PH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