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93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既往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A(52例),B(141例)二组,比较二组间院内死亡率、死亡原因的差异。结果(1)B组院内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16.31%vs28.85%);(2)B组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10.64%VS23.08%)。结论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脉侧枝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洪 《广西医学》2005,27(12):1958-1960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肺心病伴发AMI患者25例(A组)和同期单纯冠心病AMI患者60例(B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A组疼痛发生率(40.0%)显著低于B组(76.6%),A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68.0%与23.3%、44.0%与5.0%(P〈001);A组病死率(44.0%)显著高于B组(16.7%)。肺心病对其伴发AMI的发生部位无影响。结论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应高度警惕伴发AMI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监测随机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水平正常组和血糖水平升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1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68例出现高血糖,发生率为39.8%,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和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可作为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何劲松 《广西医学》2000,22(3):454-456
目的 研究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五年来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138例,其中梗塞前有明确心绞痛病史者103例,占76.3%,无明确心绞痛病史者35例,占25.4%,两组对照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有心绞痛病史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病史组(P〈0.01)。结论 提示梗塞前心绞痛严  相似文献   

5.
吴立春  陈国桢 《实用新医学》2006,7(12):1075-107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RE)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的临床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48h前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即缺血预适应组(A组)和对照组(B组),所有患者予尿激酶150万IU静脉溶栓,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范围、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心功能的情况。结果①A组溶栓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衰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②CTn—I值、CK及CK—MB峰值浓度A组低于B组(P〈0.01)。③A组溶栓再通率和LVEF高于B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以模拟缺血预适应现象,减少心梗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限制梗死范围,增加溶栓再通率,改善左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21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行溶栓或直接PCI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I、白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p<0.05)。②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溶栓组,用瑞替普酶按10Mu-20Mu剂量治疗;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住院2周内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冉灌注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4%),(P〈0.01),溶栓组3周病死率(7.8%)、心力衰竭(12%)、心源性休克(8%)和严重心律失常(12%)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35%、和31%),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有一例脑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溶栓组(10.3%)高于对照组(8.3%)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格较廉,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18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梗死前48小时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即A组为心肌缺血预处理组(有心绞痛发作69例),B组为无心肌缺血预处理组(无心绞痛发作4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预后。结果 A组梗死部位多为单一部位,有46例(占66.7%),而B组多为复合部位,有22例(占44.9%),P〈0.05;A组血清心肌酶(CPK、LDH、AST)峰值比B组明显降低(P〈0.01);心电图显示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比B组低(P〈0.05);临床上A组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比B组低(P〈0.05);AMI发病后2周内病死者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肌缺血预处理(即梗塞前心绞痛)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保护机制,它有利于保护心肌及心功能,也.可明显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减少近期病死率,有利于改善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CI术,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A组(有心绞痛)106例;B组(无心绞痛)114例,观察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通过缺血预适应保护心肌,减少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0例在心梗前无心绞痛痛史的患者(A组)与153例在心梗前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一对比分析。结果 A组发病年龄较B组为轻(P〈0.01)。A组心梗发病时有明显诱因50例(55.56%),B组62例(40.52%);A组心梗时缺血性胸痛症状典型者82例(91.11%),B组123例(80.39%)(P〈0.05);A组心梗面积较大者50例(55.56%),而B组57例(37.25%)(P〈0.01)。此外,A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6.67%(42/90),41.11%(37,90),14.44%(13/90)和17.78%(16/90),而B组分别为33.33%(51/153),24.84%(38/153),6.45%(10/153)和8.50%(13/15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无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有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愈后的影响,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预后的价值。方法:将4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A)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B),就其冠心病危险因子,严重合并症,病死率及心肌酶峰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肌酶峰值及住院病死率均较B组低。结论:梗塞前心绞痛作为缺血预适应指标对预测心肌梗塞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按有无高血压病史将35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15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B组196例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和(或)入院时血压正常。回顾性分析两组在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AMI的易患因素及冠心病病史,实验室检查,急性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4周内死亡率的差别。结果:高血压病史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关病史的比例均较无高血压病史组高(P<0.05);即时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数值高血压病史组较无高血压病史升高(P<0.05);出现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4周)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心脏严重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硝酸甘油急救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则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进行治疗,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心电图结果的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出院前死亡、梗死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或者休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和出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发生少,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塞前72 h内心绞痛对AMI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66例初发AMI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MI前72 h内有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76例):即AMI前72 h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对照组(90例):即AMI前72 h无心绞痛发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更低,多部位梗塞明显减少,且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近期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AMI前72 h的心绞痛发作可减少梗塞范围、严重并发症及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附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戈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1,23(4):740-742
目的:研究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经过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中的133例AMI病人分为老年组(97例)和非老年组(3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组中不典型或无明显我痛者多,泵衰竭或心律失常的发展率及住院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老年性AMI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泵衰竭是老年AMI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