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够重视,在思想上存在“纯中药制剂,安全可靠,绝无毒副作用”的误区。祖国医学认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以下3个方面[1]:一是“毒”为药物的总称,药即“毒”,“毒”即是药。二是“毒”指药物的偏性,亦即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三指“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而致。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判断药物有无毒副作用的依据[2],是通过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如芦根、麦芽、蜂蜜、茯苓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素;乌头有大毒,是因其含有乌头碱等等。②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如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甙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  相似文献   

2.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3.
有毒中药浅谈李杰兴和县中医院(013650)张拴珍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古今医家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不同的。古代医家认为:凡药皆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将所有的药物统称为“毒药”。张子和云:“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又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6.
相对来说中药比西药的毒副作用少些,但如使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据统计,1974~1984年期间,国内期刊收载使用中药中毒致死的报告共27篇,这些中药有巴豆、木通、苍耳子、六神丸等。以下笔者就中药不良反应作一浅析。 1 药物本身的因素 1.1 药物自身的毒性 《神农本草经》依其药性的有毒无毒来分类,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药物性味中明确将药物分为大毒、毒和小毒,对有些药使…  相似文献   

7.
<正> 有毒中药用于临床时应否炮制?这个问题《神农本草经》的序言说得很清楚:“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内经》上的“治半夏”,《伤寒论》中“附子炮”“半夏洗”,都说明制用的意义。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什么是“毒”,只是从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得出一个粗线条的结论,至于“毒”是何种物质,是否有治疗效果,还未能作深入的阐明,仅凭经验来区分无毒、有小毒、有毒、有大毒等,甚至用名称来形容其毒性,如砒霜因“性猛如貔”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中"毒"的涵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包括药物的总称和药物的偏性.欲全面揭示中药药性理论中"有毒无毒"的科学内涵,应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开展中药毒性与机体状态相关性研究,并在系统论和信息学指导下,进行中药毒性信息的综合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9.
1 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中药的"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来讲,凡是有毒的药物,大多是作用峻猛、常用治疗量安全范围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诸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马钱子等.  相似文献   

10.
1中药的毒性——有毒的含义 有毒与无毒,不但是人们对中药性能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古今本草、中药著作中,常见到某些药物后记载有“有毒”、“有大毒”、“有小毒”,几千年以来相依为习。然则其毒力达到什么程度为大毒?什么程度为小毒?确定大毒、小毒、有毒、无毒的标准是什么?各种毒力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却鲜见有人论及。今作者收集部分资料,试对中药毒力问题作以探讨。一、“毒”字宜细辨,古今义不同“毒药”一词,其意义古今不同,广狭有别。在秦汉时代的医药文献中,“毒药”即指治病的药物或药物的偏性。《内经》中所谓的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本草经》上经无毒,中经无毒、有毒,下经多毒之“毒”应怎样认识? 答:《木草经》目录前有“上经,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经,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经,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以药物之毒性来作为药物的分类原则。《本草经》“毒”字,有指毒物、中药内有毒成分,能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作用,副作用和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中医药界对中药的毒性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混淆不分,相提并论,这是不科学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作用、副作用、过敏反应和后遗效应(后两条本文暂不讨论)。在中药教课书里对毒性的解释是:毒性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包括作用峻烈或治疗以外的不良反应,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目前,大都将毒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等四类。然而,随着近年来对中药、中成药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引起中毒及副作用的报道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过去一直认为是无毒的的药物,如人参、丹参,灵芝、自术、黄芪等引起严重中毒甚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药性有毒无毒的新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中医药文献中“毒”以及药性“有毒无毒”的含义和关系,强调了药性“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药性“有毒无毒”产生的角度,分析了中药的毒性、副作用等特点,指出探讨药性“有毒无毒”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永宏 《陕西中医》2004,25(8):750-752
祖国医学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按性味功能分为二十多类,每一类中药都有其不同的功效。其中有些中药服用后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即可称为有毒中药。这些中药在专业书籍中,在《中国药典》中都在该药项下注有“有毒”、“有小毒”、“有大毒”、“慎用”之类警示语。例如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苦杏仁、蟾酥等等。下面根据本人多年中药调剂和制剂工作经验,浅谈某些有毒中药合理应用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6.
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 ,中药的毒性、安全性检测已成为中药研究的又一热点 ,即如何准确、快速、高效地评价中药复方及其组成药物是否有毒 ,如何确定中药有毒成分、有毒部位及其含量和作用机理 ,已成为毒理研究工作的重点。1 有毒中药的概念有毒中药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的则指进入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历代本草及现代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的不注明是否有毒 ,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18.
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性味之下,标明“有毒”或“无毒”等字样。“毒”从广义来讲,是药的偏性。《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例如:甘遂“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  相似文献   

19.
中药之毒,其说自古即有三:一曰“凡药皆有毒也”,“集毒药以供医事”,此乃广义之毒,泛指一切药物;二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以气味之偏也”,此指药物之偏性;三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之药不可久服”,则专指  相似文献   

20.
1祖国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祖国医学有关中药的毒性记载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关于中药毒性,古代医家也把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统称为“毒药”或称为“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