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急症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术前肌注阿托品0.02mg/kg,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5mg/kg,内含安定0.2mg/kg,开放静脉。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气管内麻醉(10例):入室后静注羟基丁酸钠(r-OH)80~100mg/kg,10min后气管插管。术中间断加注氯胺酮、POH维持麻醉。复合组(15例):选择L1~2或b3~4间向头或尾端行硬膜外穿刺,分别向上或向下置管2cm,注0.5%~0.66%利多卡因(6mg/kg) 0.1%丁卡因(1mg/kg) 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分次注入。术中间隔50~60min,追注首次剂量的1/2~2/3。静脉麻醉组(10例):以肌注氯胺酮为主辅以亚冬眠合剂。术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及尿量。[结果]35例患儿麻醉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麻醉方式的正确选择和术中各项指标的严密监测,可提高危重新生儿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不同全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不同全麻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唇腭裂思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入室前以5%氯胺酮4~6mg/kg行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入睡后抱入手术间再行静脉诱导插管。观察组直接抱入手术间建立静脉通道后以1%氯胺酮1~2mg/kg行静脉诱导插管。两组唇裂手术开始前均以2%利多卡因6~8mg/kg行双侧眶下神经阻滞,两组术中均吸入安氟醚,间断静注氯胺酮或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唾液分泌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唾液分泌少,术后精神良好,再嗜睡少。结论:小儿唇腭裂修补术全身麻醉不行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优于行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  相似文献   

3.
1病例患者,女,37岁,于2008年3月9日来我科行第二次面部磨削术,术前给与0.5%利多卡因400mg+肾上腺素0.1嘲,作面部浸润麻醉。约五分钟后,患者出现寒战、胸闷、心慌,测脉搏120次/分,随之出现呼吸不畅,面色青紫,测血压100/60mmHg,脉搏细弱,无法监测。立即给予吸氧,0.1%肾上腺素1mg肌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同时开放静脉通道,给予大量补液。约十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测血压106/60mmHg,脉搏80次/分,直到手术结束,患者病情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4.
病例:男,1岁,体重10kg。因支气管异物2天,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异物取出术。查体仅有左肺呼吸音稍弱,无呼吸困难及三凹征。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15mg及苯巴比妥钠15mg。在肌注氯胺酮60mg后,心率120次/分,约5分钟后麻醉平稳,行静脉(手背)穿刺输液,以10~1.5ml/kg持续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5岁2个月,身高102cm,体重20k。既往无胃病史,以睾丸鞘膜积液,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术前禁食饮16h。患儿入室前肌注阿托品0.3mE,入室后意识清楚,哭闹、语言流利。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律(HR)10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7%,肌注氯胺酮100mg后,开放上肢静脉。静注咪达唑仑3.0mg,病人自主呼吸良好,鼻导管吸氧。SpO2 100%,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10min后出现肢体活动,静注芬太尼0.05mg。丙泊酚30mg。术中出现疼痛刺激时,间断静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持麻醉。手术历时70min,手术顺利,术中麻醉平稳,术毕准备送病人出手术室时,突然发生大量胃内容物反流,从口、鼻腔涌出造成误吸。SpO2迅速下降至70%,  相似文献   

6.
金钟  文公堂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0):764-765
通过于手术开始前在扁桃体周围粘膜下加用局部浸润麻醉,观察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扁桃体摘除加腺增殖体刮除术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7岁,体重14~22k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9例.手术时间20~SO分钟。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加用局麻组,各10例。1.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安定0.2mg/kg。肌肉注射氯胺酮5mg/kg入睡后进入手术室。均用氯胺酮1mg/km、琥珀酰胆碱15mg/kg静脉注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用机械控制呼吸.潮气量为10ml/kg,呼吸频率为14次/分。用1%普鲁卡…  相似文献   

7.
张涛  温增哲  字富雁  董绍兴  李彦 《疼痛》1999,7(3):106-107
患,女,62岁,65kg。于1998年8月16日因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收入院。T36.8℃,Bp130/74mmHg,P128次/分,R 26次/分。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毙,于当日行剖腹探查。入室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3mg,安定10mg。选择硬膜外全麻复合麻醉。T10~T11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头向置管4cm,注入2%利多卡因5ml。以2.5%硫喷妥钠10ml,芬太尼0.1mg,琥珀胆碱100mg行快速气管插管。以1%普鲁卡因静脉滴注及70%笑气吸入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作为术中维持。  相似文献   

8.
1病例 患者,女,31岁,体重68Kg。诊断为左侧乳腺癌,拟全麻下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无药物过敏史,无呼吸系统感染。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时HR75次/分、SpO2 99%、血压127/86mmHg。当麻醉诱导静注静安80mg后,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HR 125次/分、SpO2 87%、血压68/35mmHg。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论证10kg以下小儿唇裂整复术气管内插管全麻的安全及可行性。方法 60例患儿入手术室,先行基础麻醉肌注氯胺酮4mg/kg,开放静脉,行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诱导药物为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胺0.1~0.2mg/kg,连续监测PETC02,气道峰压(PP)、SpO2、MAP、HR、ECG。术中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毕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后,吸痰拔管。结果 患儿术中麻醉平稳,无缺氧或误吸发生,无CO2蓄积,术毕均安返病房或ICU,痊愈出院。结论 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10kg以下患儿唇裂整复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例1:男,60岁。因喉乳头状瘤3次术后复发,拟行气管插管。除有30a吸烟史和高血压史外余无特殊。此次入院拟在全麻下行直接喉镜乳头状瘤切除术.术前0.5h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术中追加氯胺酮维持麻醉。手术历时20min,输液300ml.术中BP120~128/83~90mmHg,心电图检测无异常。术毕,唤之患睁眼,待自主呼吸和肌力完全恢复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婴幼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60名患儿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2-4mg/kg、氯胺酮1-2mg/kg维持麻醉状态,并观察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术中各时间与术前比较MAP、HR、SpO2、RR无显著差异性(P〉0.05),术中各时间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婴幼儿手术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口腔小儿门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行口腔门诊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男38例,女22例,年龄3~8岁,体质量7~18kg,其中舌系带矫正术38例,舌外伤6例,唇外伤8例,唇黏液囊肿4例,补牙术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男女比例及手术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单纯氯胺酮肌注组,以4~8mg/kg氯胺酮肌注诱导麻醉,Ⅱ组: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给予患者开通静脉,以0.5~1mg/kg氯胺酮静脉注入诱导麻醉,以异丙酚维持麻醉。所有患者记录诱导前心率(HR0),给药5min后心率(HR1),手术结束时(HR2);记录诱导时间(T0)、清醒时间(T1)、离院时间(T2);记录氯胺酮总用量,呕吐次数。结果Ⅱ组的T0、T1、T2、HR1,氯胺酮总用量,呕吐次数均明显小于Ⅰ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口腔小儿门诊手术起效快,恢复完全,安全实用,副作用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氯胺酮肌注组。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杨佳勇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0):728-728
由于异丙酚既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体内无蓄积,毒性小,苏醒快的特点,又有降低颅内压(ICP),降低脑代谢需氧量(CMRO),脑保护等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用于神经外科麻醉。我们将其用于颅内修补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3例均为男性,年龄18~45岁,体重58.03±11.08kg,ASAⅠ~Ⅱ级择期手术。麻醉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诱导顺序为芬太尼0.1mg,氟哌啶5mg,异丙酚2.5mg/kg,司可林100mg静注,快速插管,术中以0.08%异丙酚3.2mg·kg-1·h-1静滴,复合吸入安氟醚1%~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妇科患者60例,于腹腔镜下行妇科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5~10min静脉注射哌替啶1mg/kg、异丙嗪0.5mg/kg强化麻醉,并在气腹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气腹前、气腹后15min、放气后5min的各参数值。结果60例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患者术毕10min均呼之能应,无气腹和麻醉后相关并发症,术中SBP、DBP、HR、SpO2无明显波动(均P〉0.05)。结论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清醒快,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4年9月~1989年8月应用氯胺酮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有并发症发生。本文对101例氯胺酮麻醉及其并发病进行分析、讨论。材料与方法一、麻醉前用药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小儿0.01~0.02mg/kg)和鲁米那0.1克(小儿2~4 mg/kg)。二、麻醉用药与方法氯胺酮组(Ⅰ组):氯胺酮静脉分次注射,首次2mg/kg,以后每10~15分钟1mg/kg;氯胺酮首次肌注5mg/kg,20~30分钟后每10~15分钟1mg/kg静注,部分病人辅助用杜冷丁、非那根少量。氯胺酮复合麻组(Ⅱ组):小儿用2.5%SP(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强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短时间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200例,ASAI—Ⅱ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0.5%布比卡因和1.6%利多卡因,麻醉效果确切后辅助静注氟芬合剂2mL(芬大尼0.05mg 氟哌啶2.5mg);V组应用静脉强化麻醉,即采用复合用药,缓慢静注氟芬合剂2mL,5min后静注氯胺酮1—2mg/kg,病人术中可酌情追加氯胺酮0.5mg/kg。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效果满意,全部病人围手术期血氧饱和度(Sp02)正常。静脉强化麻醉组病人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呕吐发生率为18%;硬膜外阻滞组病人血液动力学波动较大,术中循环有所抑制(P<0.05),且术后腹痛和腰背酸胀不适感发生率高,分别为13%和48%。结论:静脉强化麻醉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选用静脉和肌肉给药两种方法。静注氯胺酮麻醉剂量1~2 mg/kg体重,肌注5~10mg/kg 体重,静注1~2分钟,肌注3~5分钟,即可开始手术。术中一般追加1~3次。术中心率增加20~30次/分,有自主呼吸,两眼凝视。手术时间最长45分钟,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与单纯氯胺酮静脉输注麻醉在小儿大面积黑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大面积黑痣手术小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常规禁食禁饮,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s/kg,咪达唑仑0.05mg/kg。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3g/kg,患儿入睡后入手术室面罩吸氧。手术开始2min前静脉缓慢注射氯胺酮1mg/min后,A组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7mg/(kg·h)、氯胺酮3mg/(kg·h),B组单纯输注氯胺酮5mg/(kg·h),术中若出现体动,根据情况单次静脉追加氯胺酮0.5mg/kg。两组均于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输注异丙酚及氯胺酮。结果术中MAP、HR、RR、SpO2比较:A组术中MAP、HR较平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B组术中MAP、HR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与A组相比,B组各点MAP、HR明显增加(P〈0.05);两组术中RR、SpO2无明显变化;两组苏醒时间相比,A组平均为(8.4±2.1)min,B组平均为(26±13.2)min,两组相比,有明昆差异;对语言反应时间A组为(29.3±17.5)min,B组为(62.1±21.4)min,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烦躁例数A组为3人,B组为12人,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两组术中氯胺酮用量,A组为(4.89±1.98)mg/kg,B组为(9.12±2.93)mg/kg,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加气管内插管全麻(CEA/GA)作为一种新的复合麻醉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作者将CEA/GA应用于肝叶切除术的病人,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2一般资料:34例病人均行右肝叶切除术,ASAⅡ~Ⅲ级,男20例,女14例,年龄49.2±13.63岁,体重57.38±8.20kg,谷丙转氨酶96±44IU/L,白蛋白/球蛋白玉.10±3.21,手术时间(214~247)±74.13分钟,出血量602.94±305.71ml。1.2方法: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销019、东直分碱0.3mg。入手术室行Ts-。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期间麻醉管理。方法随机选择2003~2006年行OPCABG病人400例。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全麻[芬太尼5~10μg/kg,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2—8mg/(kg·h),0.4%~1%异氟醚,维库溴铵0.1mg/kg]。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硝酸甘油0.1~0.8μg/(kg·min),多巴胺1~5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0.01—0.05μg/kg·min]支持循环。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HR、CVP、PCWP、ACT及血气分析。结果6例(1.5%)病人手术或麻醉选择不当,10例(2.5%)病人手术麻醉有创监测操作困难,术中低体温3例(0.75%),术后肺水肿、脑水肿或谵妄12例(3%),人为因素致围术期中险情14例(3.5%)。其意外发生率为11.25%。结论OPCAB围术期麻醉管理有其特殊性。围术期均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为宗旨,以病人心脏能耐受OPCABG操作为目标,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围术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