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 ,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引起了中西医各方专家的高度关注。日前 ,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疑难病杂志社联合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承办的“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治疗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余名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齐聚石家庄 ,对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从理论、实验、临床等多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医络病学说是以络脉生理功能变化为基础的特殊病机学说 ,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关于络脉及络病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不良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患者由于体内血糖的不断增加使机体的多个脏腑受到影响,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中医络病学包括对络脉与络病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是沟通机体内外的桥梁,络病是指不同的病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深入脏腑,伤及络脉,导致其功能与结构的异常改变从而引发机...  相似文献   

3.
络病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诸多疾病的防治可以从中得到了启发.在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络病理论研究尚少.通过文献分析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络病与恶性肿瘤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将络病理论运用于恶性肿瘤,有望为恶性肿瘤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络病理论是中医药认识疾病的重要参考。大肠癌肝转移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分阶段分步骤发展而成的转移性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大肠癌肝转移的病机演变与多种络脉病变机理相通。文中基于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机制,从气络和血络层面分析了大肠癌自发生至肝转移过程的病机演变,为中医药认识肝转移阶段和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有效的根治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设立对照组,通过临床治疗观察,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和根治率。结果观察组从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和根治率方面看,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中医络病理论进行中医辩证治疗,所拟方剂对于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根治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李澎涛 《疑难病杂志》2009,8(5):257-258
络病理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络脉学说,至清代叶天士针对临床久病难治的状况提出“久病人络”、“久痛入络”学说及相关治法,络病之病机初露端倪。但是,长久以来有关络病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并未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上获得深入发展。近年来,随着一些重大难治病、疑难病对临床困绕的加重,特别是一些复杂性疾病的产生,原有中、  相似文献   

7.
8.
9.
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络病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研究络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中医络病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提出了新的络病假说,从而部分地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链接,实现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接轨.  相似文献   

10.
络病理论与头痛病源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丽华  赵承寅 《北京医学》1995,17(3):154-156
本文报告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同时和CT、血液流变学检查中风的结果相对照。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阳性率与CT无显著性差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中TIA的诊断和发现高危患者,有其独到之外。  相似文献   

12.
络病理论在肿瘤靶向血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肿瘤的发现、诊断、手术根治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在处理肿瘤原发灶方面进展迅速,但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尚无可靠的方法应用于临床。血管生成是肿瘤赖以生长、转移的基础。一个内皮细胞所占据的一段毛细血管可滋养100个瘤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脑血管病变侧支代偿的意义。方法对9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用TCD和DSA检测判断侧支代偿。结果(1)38例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例为一侧椎动脉闭塞。(2)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经眼动脉的颅内外侧支代偿在TCD上的显示率(50.0%)高于DSA上的显示率(13.2%)(P<0.05);软脑膜血管吻合代偿在DSA上的显示率(42.1%)高于在TCD上的显示率(13.2%)(P<0.05)。(3)椎动脉闭塞:TCD检测对侧椎动脉的代偿(75.5%)占有明显的优势;DSA检测后交通动脉开放(17.0%)占有明显的优势。对侧椎动脉代偿的几率(40/53,75.5%)高于其他代偿途径,包括枕动脉和椎动脉之间吻合代偿(5/53,9.4%)、颈深动脉和椎动脉之间的侧支吻合代偿(6/53,11.3%)以及椎动脉闭塞时后交通动脉开放(9/53,17.0%)(P<0.05);一侧椎动脉闭塞时有椎动脉代偿者合并对侧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几率高于无代偿者(P<0.05)。结论DSA对脑血管病变侧支代偿评价有重要意义,为术前必须检查;TCD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变侧支代偿能力,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翁超明 《疑难病杂志》2007,6(4):223-225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其辨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奠定了后世辨证论治的基础,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但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又几经注释,数为变易,已非仲景旧貌。其中有些又杂以他说,甚至掺进一些玄学思想,给我们学习理解《伤寒论》带来很大困难。将当代医家吴以岭提出的创新络病理论“三维立体网络”框架引入“六经辨证”研究中,深化对《伤寒论》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络论治脑病的中药研发思维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脏腑功能以及肢体活动受脑神协调、控制.中风、老年性痴呆、多发性硬化、脑损伤后综合征等一类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由于脑损害而出现神志、精神异常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脑神失用的表现,因此将这一类疾病统称为脑神病.该类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的治疗措施对解决该类问题仍力不从心,因此,从基于临床实践的特色病机理论出发,建立新的治疗思维,寻找有效的药物作用途径,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命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本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6.
络病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重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医临床各科。追述络病研究的形成与深化过程,首先应当归功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久病入络”说既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的思考,发现络病有以下特点。1络病的时间性特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明络病的形成具有时间…  相似文献   

17.
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帮乾 《西部医学》2009,21(5):795-797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情况及年龄、性别、生活嗜好、劳动方式的不同对该病的影响。方法对5400例具有头痛、头昏、睡眠不良、记忆力下降的患者作TCD检查,TCD异常+症状诊为慢性缺血性脑病。结果诊为缺血性脑病者3198人,发生率为59.2%;在30至50岁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P〈0.05),脑、体力劳动者发病无显著性差异,在30岁前,烟酒嗜好者与非嗜好者发病无差异,30岁以后,二者间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在有症状者中,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较高(59.2%),峰值段女性激素可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生,脑体力劳动的差异不影响该病的发生,烟酒可致动脉硬化、缺血,但有一个量的积累及持续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18.
依达拉唪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唪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对照组49例,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依达拉唪,两组均治疗4用.结果 治疗前后各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1次,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唪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轻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206例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P〈0.05),而且硬斑检出率亦高于TIA组(P〈0.05);病例组CA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病例组CAS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但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且以硬斑为主;(2)ICVD患者的CAS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与性别无相关性;(3)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是发现CAS及其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的临床及治疗的现代概念(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脑缺血发作的局部性、短暂性及反复性是本病主要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