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管切开是抢救上呼吸道阻塞的常见手术 ,但如果手术或术后护理方法不良 ,常可形成疤痕进而引起窒息。我们曾遇有 3例 ,现将发生原因加以分析 ,并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1.1 例 1,患者男 ,6 7岁。 1996年 4月 12日以“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收入ICU病房。入院体检 :呈昏迷状 ,陈氏呼吸 ,咳嗽反射消失 ,喉头痰鸣音明显。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于4月 14日行气管切开术 ,辅助高频通气给氧 ,定时吸痰。 10天后 ,患者神志转清 ,呼吸恢复正常 ,堵管后无不适而拔管 ,转入内二病房继续治疗。 7月 2 4日 ,患者突然出现全身青紫 ,呼吸困…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临床上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护理的具体细节,特别是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护理的情况,根据神经系统疾患特点及长期内套管护理的经验,对内套管更换时间,消毒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4小时与6小时,4小时与8小时菌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6小时与8小时菌数差异无显著性,A、B两种消毒方法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谷列霞 《全科护理》2014,(5):435-436
回顾性分析74例气管切开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护士在做好一般基础护理的同时,采取充分湿化气道、正确及时吸痰、控制感染、给予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74例病人治愈45例,好转21例,死亡7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  相似文献   

4.
56例气管切开的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2000年8月~2004年4月,我科共收治56例喉癌患,并施行了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临床上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护理的具体细节,特别是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内套管护理的情况,根据神经系统疾患特点及长期内套管护理的经验,对内套管更换时间、消毒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更换内套管,4小时与6小时、4小时与 8小时菌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6小时与8小时菌数差异天显著性.A、B两种消毒方法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管套管内吸痰规范化护理流程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我科4例气管切开病人吸痰的护理过程.结果:通过改良气管套管内吸痰的方法。对预防肺部并发症总有效率从以前58%升至91.5%.结论:此探作简便。无菌技术严格,效率高。损伤小。能充分吸净痰液。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病例简介 患者男 ,6 5岁 ,运动神经元疾病 ,于 2 0 0 2年 8月 3日住院 ,8月 5日呼吸无力 ,呼吸困难 ,下午 2时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0月 12日翻身时气管外套管脱出 ,呼吸机不能正常运行。紧急行人工呼吸 ,将外套管重新放入气管内 ,再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困难缓解 ,重新更换外套管两侧缚带并固定于颈部。追其原因发现因患者消瘦 ,系于外套管两侧的缚带太松 ,未及时调整 ,导致外套管脱出。气管切开时间较长 ,瘘管已形成 ,外套管易重新放入 ,患者脱险。讨 论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 ,是将气管前壁切…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管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科2000-03~2004-12对重度有机磷中毒62例行气管切开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湿化,有效地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宁宁  侯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07-4408
气管切开术是危重症患者的常用抢救措施之一,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减少误吸,增加通气的有效性,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和进行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一直是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气管切开的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一直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有了更新的突破。2007-06-2009-02我科共有78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并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分泌毒素而引起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或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综合征[1]。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发病的比例逐渐增大,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调查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颈椎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以上的人颈椎病患病率几乎已是100%[3]。我于2010年10月在大连疗养院学习期间接诊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为其进行康复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目前,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循证护理正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05年1月,我科将循证护理运用于1例喉断离伤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2005年1月13日5:00因骑摩托车被路上绳子缢伤颈部,当时无意识障碍,自行到我院急诊治疗。入急诊时患者呼吸急促,三度呼吸困难,发音障碍,颈部平甲状软骨水平有半环行缢痕,喉部结构塌陷,我科急会诊后,请麻醉科医师行气管插管,第一次失败,患者出现进行性血…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具有利于吸痰、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不影响鼻饲或吞咽功能,已由单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急救办法逐步成为耳鼻喉科、内科、外科、急诊科和儿科等抢救各种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1].气道壁软化是由于气管缺乏应有的软骨硬度和支撑力造成管腔不同程度塌陷的一种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气管切开期间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我们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观察气管切口及胸部切口,加强气道湿化和肺部体疗,改善吸痰操作,防止气管软化和狭窄,气管套管的清洁护理。结果 3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结痂堵塞,1例有气道内出血。结论 重视心理护理,改善气道,气管套管的护理操作,有效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渡过术后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s syndrome)又称支气管扩张-鼻旁窦炎-内脏转位综合征,属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疾病(PCD)之一,PCD是由纤毛结构缺陷引起多发性异常的遗传疾病.Kartagener综合征病人由于先天性纤毛结构和运动异常致纤毛清除功能不良,使其自幼易招致呼吸道反复感染.2011年11月我科收治1例Kartagener综合征病人,经过10d的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动脉狭窄为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为多见,且常常是全身动脉病变的一部分[1]。由于锁骨下动脉与头臂动脉干均参与脑和上肢的供血,当动脉近段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病人可以有相应的缺血症状。临床以头晕为主要症状,上肢活动后加重,多伴有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而耽误治疗。如果不采取及时和必要的治疗手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动脉狭窄为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为多见,且常常是全身动脉病变的一部分[1]。由于锁骨下动脉与头臂动脉干均参与脑和上肢的供血,当动脉近段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病人可以有相应的缺血症状。临床以头晕为主要症状,上肢活动后加重,多伴有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而耽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末梢灌注指数的监测,探讨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技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与压迫程度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03月01日-2020年09月30日在本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共纳入320例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撤除桡动脉压迫,观察组根据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及时调整穿刺部位压迫力度及撤除压迫时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末梢灌注指数值的监测,可最大限度缩短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减少医疗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20.
口腔颌面部肿瘤病人由于肿瘤位置偏后或需切除下颌骨或部分舌组织,口内创面较大,切口渗液、渗血较多,局部组织肿胀,病人吞咽困难,加上全身麻醉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唾液在口内滞留、黏稠,同时由于术后舌肌附着关系改变可能发生舌后坠,为避免病人术后发生呼吸道梗阻的危险,常有病人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因此,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