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 CT 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 X 线平片与多排螺旋 CT 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行人造血管置换同时植入血管内支架的外科经验。方法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破口在升主动脉,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同时,术中于降主动脉置入血管内支架;慢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均为介入无法完成者,破口均在降主动脉起始部、左锁骨下动脉下方,行近段降主动脉置换同时术中于远段降主动脉置入血管内支架。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主动脉螺旋CT,了解胸腹主动脉、人造血管及血管内支架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手术成功,体外循环时间98(38~207)min。Ⅰ型夹层阻断升主动脉136min,选择性脑灌注33min,Ⅲ型夹层阻断主动脉23min、下半身停循环时间22~28min。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CT示人造血管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明显缩小。结论对于病变广泛、多发破口的复杂主动脉夹层,行近端动脉夹层切除、人造血管置换同时在远端植入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1例胸降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治疗。术前强化CT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变血管近侧正常血管直径加上其直径的15%~20%选择支架型号。术中先行主动脉造影,确定内膜破口位置,分辨真假腔,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合适的支架。腹股沟处切开,游离出股动脉并切开,插入支架输送器,降血压,于破口位置缓慢释放覆膜支架,封闭主动脉内膜破口。重新造影,观察支架的位置,检查是否有内漏。结果11例均成功植入支架,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升主动脉造影示真腔扩大,9例假腔血流消失,2例有内漏。所有病例随访3~30个月,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和满1年分别行强化CT检查。2例内漏患者中,1例3个月后自行封闭,1例因破口大,靠近左锁骨下动脉口,术后3个月仍有内漏。2例肾动脉受影响者血流明显改善。5例胸膜后血肿患者术后3个月完全吸收。无截瘫、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Stanford B型亚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局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结果患者原发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1月及6月用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复查显示无内漏及移位等并发症,假腔血栓形成.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合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指征、方法及疗效。方法5例Stan-ford B型亚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局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结果患者原发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术后1月及6月用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复查显示无内漏及移位等并发症,假腔血栓形成。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合带膜支架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期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急性期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植入治疗、随访并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5例出现内漏,4例重复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再植入支架后内漏消失。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覆膜支架植入术对于急性期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筒型和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天津胸科医院治疗68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直筒型覆膜支架52只,分支型覆膜支架22只,在不影响左上肢血流的前提下完全封堵动脉内膜破口,真腔血流恢复正常,近期疗效满意。结论使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离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符合其病理解剖特点,能很好的封闭内膜破口,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宽、治疗效果确切、康复迅速等优点,为高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8岁,因胸背部疼痛1d于2012-04-09急诊入中日友好医院.患者于入院前1d突发胸背部疼痛,呈闷痛样,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考虑主动脉夹层,给予降压、对症处理.患者症状未缓解,仍有胸背部闷痛.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日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最高达210/120mmHg,于2001年开始服用降压药物,不规律服用,血压控制不佳.查体:血压150/80mmHg,神清、自动体位、精神弱、痛苦表情,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可触及,未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4岁,干部,因剧烈胸痛、出汗3小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平时血压多在24/14.7kPa,间断服用降压药,从未发生胸痛。  相似文献   

10.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 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4 0例无内漏 ,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 ,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 ,行外科升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 :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术后造影 9例有内漏者 ,无加重 ,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 ,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支架植入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5~2019-05该院实施的32例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病历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出现少量Ⅰ型内漏。无死亡病例,无重大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随访6. 4~10. 5个月,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远端支架膨出,再次植入支架1枚后治愈。结论 主动脉夹层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评估、测量,可局麻下实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TEVAR治疗。通过改良腹股沟横切口或经皮穿刺代替纵切口,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流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1]。本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48h内死亡率可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20例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20/20),术后住院(5.0±1.3)d。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旁路术加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脑梗死,5例出现中度以上发热.1例出现肾功能衰竭,4例术后出现左侧胸痛,均经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CT检查1年-4年,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锁骨下动脉窃血等,随访存活率为95%(19/20),1例术后半年支架末端与主动脉移行处的主动脉又出现动脉夹层,发生血管破裂死亡。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和部分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是否需要手术尚有较大的争议。一般认为 ,没有并发症的B型夹层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只是在出现破裂 ,瘤样扩张 ,器官和肢体缺血才需要手术。主要是因为相对A型夹层而言 ,B型夹层的危险性小 ,而手术危险性大。手术的主要机制是 ,切除损坏的主动脉和夹层入口 ,封闭假腔。人造血管支架的工作原理基本可以达到手术的目标 ,一方面可以将正常与病变血管隔开 ,另一方面可以封堵夹层的入口。最近我们采用人造血管支架治疗了 1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患者为 71岁的男性 ,没有急性夹层的…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时真假腔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既往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特别是影像检查方面的局限,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极低,曾一度认为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被公认为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急症。近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胸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按DeBakey法分类,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25例。其中24例行主动脉置换术(置换组),17例行腔内隔绝术(隔绝组),5例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死亡2例(8.3%)。随访9~21个月,术后近期死亡3例(6.8%),余康复良好,移植物通畅,无扭曲及移位。结论对于老年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这一高危人群,需根据其不同情况,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春秀  朱莉 《山东医药》2004,44(14):F003-F003
自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Ⅲ型夹层动脉瘤10例,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病死率约70%,传统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2003年3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5~71岁,平均60.1岁;临床表现:胸背部疼痛16例(急性剧烈疼痛10例,轻微疼痛6例),体检发现1例(3a前曾有剧烈胸背痛)。伴有下肢缺血症状13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2例,肾功能不全1例。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带膜支架联合封堵术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7岁,因“胸部剧烈疼痛5小时”入院。患者缘于重体力劳动改变体位时,突感胸背部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大汗、头晕。疼痛为持续性撕裂痛,同时伴有双上肢无力,约30min后缓解。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有T波改变,即来我院,门诊疑主动脉夹层收入院。  相似文献   

20.
食管超声引导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ZZ  Xu SD  Zheng SH  Li ZA  Du JH  Sun YQ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6-28
目的 评价应用食管超声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8例男性患者均经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证实为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 55 8± 10 2 (2 8~ 71)岁。在食管超声引导和透视监测下 ,经股动脉切开植入覆膜支架封闭近端或近、远端主动脉夹层破口。并评价术后即刻和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覆膜支架 11枚 ,支架平均直径为 2 9 4(2 2~ 3 8)mm。术后即刻 3例有极少量内漏 ,2例有微量烟雾状分流。 1例在球囊扩张后升主动脉出现局限夹层。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9d。随访 8例 ,平均随访时间 10 5(6~ 18)个月 ,4例残余分流消失 ,无发生支架移位或新生内漏者。升主动脉局限夹层患者于术后 11个月行MRA复查示病情稳定未再发展。 1例于术后 1年复查MRA仍有极少量内漏 ,后因咯血突发死亡。结论 联合应用食管超声 ,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项有前景的方法 ,而且创伤小、安全有效 ,近中期效果满意 ,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