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描记了久居高原海拔(2 60~3000m)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人返平原后■动图,并与高原及海平组同令人作对比。结果显示:返平原各年龄组中PEP.IVET.P■P/LVET与平原组无差异。返平原的男性PEPI缩短、LVETI延长,这与高原地区的PEPI延长、LVETI缩短适其相反。返平原男女两组PEP/LVET比值短于西宁组,而与平原组接近。揭示高原久居老年人脱离低氧环境后,心脏收缩间期(STI)逐渐恢复到平原的生理稳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训练部队官兵骨代谢的变化 ;方法 :随机选择两个连队 ,官兵 1 1 5名 ,由平原 ( 1 3 0 0m)进驻高原 (海拔 43 0 0m) 2个月后 ,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测定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 ,并与返回平原 2个月后进行对比 ;结果 :进驻高原地区 2个月后不同年龄段尿脱氧吡啶酚的排泄率与返回平原后相比 ,2 0岁以下和~ 3 0岁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40岁和 >40岁以上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结论 :进驻高原地区的官兵 2个月后与返回平原地区 2月后之间骨代谢异常可能与高原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长居高原官兵重返平原后劳动能力和心功能指数的变化。方法在20名驻西藏(海拔平均3375.55±673.76 m)2年的退伍战士重返平原后1 w和2个月时,按照国家军用标准GJB1337-92《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规定方法,测定心率变化,依据公式计算心功能指数和劳动能力(PWC170)值,并与20名同军龄的平原战士进行对照。结果高原兵退伍返回平原1 w时,心功能指数为7.54±3.44,PWC170为(1021.12±198.10)(kg.m)/min,整体属中等至较差水平;返回平原2个月后,心功能指数为8.64±3.49,PWC170为(1140.39±363.84)(kg.m)/min,前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军龄平原兵的心功能指数(3.70±1.66)和PWC170(1735.24±651.37)(kg.m)/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驻高原战士虽然已经完全习服了高原低氧环境,有氧劳动能力会逐步提高,但其劳动能力和心功能指数仍然会低于平原战士水平;当士兵重返平原常氧环境后,短期内并不能恢复到同龄平原士兵的体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市对大武地区(海拔3800m)土生狗;平原地区(南京,海拔20m)实验动物兔、狗;平原动物进入西宁地区(海拔2260m)的翌日,动物进入大武地区的翌日和第7天;天峻地区(海拔3800m)藏系羊移居苏州地区(海拔10m)一月和移居平原1 1/2月后重返西宁第10天的肾ATPase活性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进行差异比较观察。结果提示:①平原和高原动物肾ATPase活性处于相似水平;②平原动物进入高原后肾ATPase活性处于被抑制状态,随海拔增高,渐趋严重;③平原动物进入大武第7天,肾ATPase活性得到部分恢复;④高原羊移居平原1月,肾ATPase活性与平原动物的水平相似;移居平原羊1 1/2月后重返西宁第10天,肾ATPase活性降低。本文对肾ATPase活性的降低和恢复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曾长期移居高原(4000m)重返低地后(2260m)8年心血管x线形态学变化。61名体力劳动者,按重返低地居住年限停留梯度,分析心血管四项指标改变,以探讨慢性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改变在重返低地后再适应过程中的可复性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久居高原群体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等三项指标参数重返低地后2年即已呈减小趋势,差异显著(P<0.01)。单纯肺动脉高压下山后恢复快、幅度大、时间短,高原性心脏病者恢复相对缓慢,但随重返低地后居住年限延长,可自行恢复,而高原性心脏病并发肺心病者则不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在高原环境中的变化。方法 对平原进驻海拔 3 175m第 15天及半年的健康青年进行血液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红蛋白 (Hb)检测 ,并与平原健康青年和久居高原青年作比较。结果 进驻高原环境ESR较平原显著减慢 (P <0 .0 5 ) ,Hb增高显著(P <0 .0 5 )。但与久居高原者相比 ,后者ESR更慢 ,Hb增高。第 15天较半年ESR和Hb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久居高原的女性与男性比较 ,ESR较男性快 (P <0 0 5 ) ,Hb较男性低 (P <0 .0 5 )。结论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 ,红细胞增多 ;沉降管内无血液的空白管腔压力明显低于平原地区 ,是导致高原地区血沉减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谢雄  孙景太 《人民军医》1998,41(6):314-314
长期生活在平原者,在短时间内进入高原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头痛是急性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之一,直接影响伞兵高原空降作战能力。为此,我们于1995年8月5~22日在西藏地区对完成海拔5000m、6100m高度跳伞伞兵服用氨菲苯片防治头痛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跳伞员65名均为男性,年龄18~44岁。常规体检无异常发现,均为久居平原者,既往未进驻过海拔3000m以上高原。其中海拔5000m高度跳伞41名,海拔6100m高度跳伞24名,两组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各组人员数及年龄相近。1.2 方法 空运入藏到达贡嘎地区(海拔3700m),第5天起…  相似文献   

9.
有关高原低氧环境对人嗅觉影响的研究国内很少报道.于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40名)、4300(30名)、5070m(44名)对居住该地1年,已习服的114名青年官兵进行了嗅知阈测验,并以平原海拔(1400m,70名)未曾上过高原的青年官兵作对照,旨在探讨长期居住高原人的嗅觉功能的改变.1 对象与方法1.1 测验对象:均汉族男性青年,平原出生,第1次上高原,年龄18~27岁,平均21.4岁.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无脑外伤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由专科医师检查排除鼻腔疾患和近期上呼吸道感染.1.2 方法:采用Kiotz氏嗅力计法.嗅素为上海日用香精厂生产的92°食用香蕉精,配制成2%~2.9%、3%~3.9%、4%~4.9%、5%~5.9%的不同浓度,分装同一规格的体检多用小瓶,置于数只嗅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地区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状况及趋势。方法对293名(年龄40~75岁,平均55.5岁)移居西藏拉萨地区(海拔3650m)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海拔2780m)5~35年,并在近2年返回平原地区的高原移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293名移居者中220名(75.1%)出现脱适应症状,涉及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自高原返回昆明(2200m)、北京(40m)、郑州(100m)三地的移居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1.0%、83.7%、82.4%,其中返回北京及郑州地区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返回昆明地区者(P<0.01)。移居高原20年以上组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发生率分别为69.2%、94.2%、93.3%,明显高于移居高原10年组(分别为47.5%、67.6%、66.7%)。拉萨地区移居者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8.8%、92.0%、89.7%,明显高于青海格尔木地区移居者(分别为48.8%、72.2%、72.7%)。结论高原移居者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差越大、在高原居住的时间越长、移居地海拔高度越高,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高原血氧饱和度初步调查及运动前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超  周晓波  何祎  李珣 《西南军医》2009,11(5):815-816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人群血氧饱和度及运动前后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藏族人群和平原移居者(2年以上)各50名测定血氧饱和度,并对70名驻藏战士5公里越野运动前后的血氧饱和度进行测定,将三组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原世居者和平原移居者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原移居者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与运动时间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结论高原世居者比平原移居者具有更强的活动能力,平原移居者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重体力活动时氧经肺的弥散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高原正常成人右心参数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原正常成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右心系统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 应用脉冲多普勒 (PW)、连续多普勒 (CW)、彩色血流显示 (CDFI)及超声心动图 (UCG)对高原正常成人 ,海拔 3 5 0 0 m,世居高原及移居高原 (居住时间1 0年以上 )正常成人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并与平原正常成人组相对照。结果  (1 )世居高原及移居高原正常成人肺动脉压(PAMP)有一定幅度升高 ,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 (RVPEP)延长 ,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 (AT)缩短。(2 )右心系统测值增大。结论 高原正常成人 PAMP、RVPEP、AT的改变及右心系统测值增大一定范围内仍属高原生理代偿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肺动脉压力及右室肥厚指数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氟西汀干预组(F组,91只),蒸馏水对照组(C组,91只),共低压低氧10天、20天、30天及重返平原10天、20天、30天、90天,合计7个时间段,共计14组,每组13只.各组大鼠全部置于模拟海拔5 000m低压低氧舱,每天22h,氟西汀组大鼠入舱当天开始给予3mg/(kg·d)氟西汀灌胃,C组大鼠按体重灌饲同等体积蒸馏水,持续灌饲30天,低压低氧30天后立即将F(4 ~7)组、C(4 ~7)组大鼠返回平原(陕西咸阳海拔386m)环境同等条件饲养.各组大鼠分别于上述7个时间段应用西门子6002有创血压监护系统,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心室重/左心室+室间隔重(RV/LV+ S)比值.结果:①低压低氧时间段:低压低氧3个时间段两组大鼠MPAP及RV/LV +S缓慢升高,同时间段F组大鼠MPAP及RV/LV+S均低于C组;②重返平原时间段:重返平原4个时间段两组大鼠MPAP及RV/LV +S均缓慢降低,同时间段F组大鼠MPAP及RV/LV +S均低于C组,但重返平原90天时间段,两组大鼠MPAP及RV/LV+S无明显差别.结论:氟西汀在高原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具有降低肺动脉压力升高程度及右室肥厚指数增厚程度的作用;重返平原后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及右室肥厚指数下降速度与低压低氧环境下升高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高原筑养路职工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筑养路职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电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667名不同海拔地区高原养路职工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不同海拔地区、年龄、性别及工种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筑养路工心电图异常指标发生率,前十位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顺序为:电轴右偏(18.7%)、窦性心律不齐(15.4%)、窦性心动过缓(10.2%)、电轴左偏(6.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ST-T异常(3.9%)、窦性心动过速(3.1%)、左室高电压(2.5%)、右室肥厚(2.4%)、左前分支阻滞(2.4%);(20~<30)岁、(30~<40)岁、(40~<50)岁三组ST-T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窦性心律不齐及电轴右偏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电轴左偏及右室肥厚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男性左前分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交界性早搏、肺型P波及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女性,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工人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左前分支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指标发生率均高于司机组和干部组,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工作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对高原筑养路职工心肌电生理产生影响,且海拔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长期移居高海拔地区(2261m)退休后返回平原(苏州)居住的健康中、老年人72名进行心血管X线测量分析并与苏州地区健康中、老年人71名进行比较,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所形成的代偿性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改变在返回平原后经过脱适应机制可复原至平原地区健康老年人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海高原正常人群冠状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左室功能指标的特点。方法选取50例青海高原健康成人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别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各段分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处的管径,计算左室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值和左室收缩末期心室游离壁中段的增厚率,选取平原大连组50例为对照组。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平均直径平原大连组(3.57±0.68)mm,青海高原组(2.99±0.68)mm,t=3.510,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冠状动脉各测量点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海高原组和平原大连组心功能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高原正常人群冠状动脉形态及左心室功能基本等同于平原大连组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9.
久居高原者重返平原后脱适应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脱适应过程对机体的影响问题;方法;调查了增长期移居青海高原(2260-4200m)后返回平原及仍留居高原的9542名离休干部的生存情况,并对此资料进行生存率和Ridit分析;结果:总的趋势是返回平原组的平均Ridit值比留居高原的平均Ridit佳要大。分组比较中度高原、高度高原50岁组,差异均有性意义。生存率分析有退离休后两年内高原组生存率大于平原组,两年后各年平原组和存率高于高原组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38例青年移居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 36例健康藏族世居青年进行比较。以平原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结果 :移居者较藏族世居组及对照组t -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增高 (P <0 .0 5 ) ,各组之间Fbg含量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高原青年移居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