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3)
目的探讨无湿化中低流量吸氧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寻求良好的吸氧方式,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心血管疾病患者34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8例患者实施常规湿化吸氧,观察组173例患者实施无湿化吸氧,分别于开始吸氧后2、4、6、8、10、12、24、48h通过鼻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于吸氧开始后24、48、72h调查两组患者鼻腔和口咽部干燥程度。结果开始吸氧后2h两组患者导管均无细菌检出,4h观察组鼻导管仍无细菌检出,对照组细菌检出阳性率为1.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吸氧后6、8、10、12、24、48h对照组患者鼻导管细菌检出阳性率为4.16%~63.69%,观察组为0.58%~1.73%,观察组细菌检出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吸氧后24、48、72h两组患者鼻腔和口咽部干燥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无湿化中低流量吸氧较湿化吸氧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而不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云南大理地区肿瘤患者中低流量吸氧是否需要湿化.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将200例进行中低流量吸氧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非湿化)和对照组(湿化),观察两组患者在氧疗效果及舒适度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肿瘤患者中低流量非湿化与湿化吸氧在睡眠质量、护理耗时、氧疗成本、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朱玉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27-1328
目的探讨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湿化气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给予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对照组给予传统吸氧管,观察记录湿化气道后1~6 d的咳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试验组细菌培养无阳性,对照组细菌培养9例阳性,阳性率为11.25%;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吸入后每日咳痰量均有所增加,但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 YYX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湿化气道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氧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流量湿化吸氧与无创呼吸机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为单位,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选取78例重症肺炎患者,将其信息均输入Excel表格进行编号,依照编号单双数分为2组(各39例),其中39例单数者应用无创呼吸机,作为对照组,39例双数者应用高流量湿化吸氧,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应用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药物流产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药物流产就是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药物序贯合并应用,可显著增强或诱发早孕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幅度,来终止停经49天以内的早期妊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2月~2005年12月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呼吸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经鼻正压通气吸氧治疗,试验组给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氧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舒适性评分、耐受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给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氧疗有效性,增加氧疗舒适性与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对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状况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在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状况及运动耐力。结果干预1、3个月后,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低流量吸氧结合呼吸训练可有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呼吸困难状况,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和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HFN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COVID-19的防空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20日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20例,根据血氧饱和度(SO_2)的不同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n=12)和高流量组(n=8),分别给与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和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治疗12 h和24 h后分别测定患者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O_2)、氧分压(PO2)等较治疗前对应的变化值,并比较二者症状缓解时间和舒适度。结果治疗12 h和24 h后,高流量组患者的ΔRR12、ΔSO_212、ΔPO212均数高于常规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COVID-19患者的治疗上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氧疗12 h和24 h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能得到改善,而且改善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升高,但高流量吸氧组较鼻导管吸氧组改善更明显,而且症状缓解时间更短,舒适度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减少新生儿伤残率。方法:将传统的宫内窘迫或新生儿窒息后给氧,改为妊娠晚期主动预防性常规吸氧,孕妇自妊娠38周开始,每天用鼻导管吸氧1次,临产后第一产程用低浓度、低流量间歇给氧,第二产程持续给氧,胎儿娩出后用面罩给氧。结果: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由22.22%降至6.67%,重度窒息由5.55%降至0,2组对比差异有明显性,P〈0.05,研究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妊娠晚期主动防御性常规吸氧对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意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析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用于小儿先心病术后治疗中的效果以及护理措施。方法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郑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中随机抽取130例,根据术后氧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患儿术后给予常规面罩吸氧,观察组患儿术后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2组患儿均给予优质术后护理,对比2组的血气指标、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氧疗后24h、48h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氧疗后24h的Pa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氧疗后24h和48h的氧合指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应用提高先心病患儿术后的舒适度,改善呼吸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噻托溴铵联合低流量吸氧治疗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低流量吸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72例COPD稳定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噻托溴铵联合低流量吸氧治疗(2 L/min)。对照组单纯采用低流量吸氧(2 L/min)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同期采用6 min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6 MWD/m)及生活质量评分(SGRQ)。结果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FEV1/FVC%)、同期采用6 min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抗胆碱药噻托溴铵联合低流量吸氧治疗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呼吸困难及肺功能,优于单纯低流量吸氧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提高脱机患者吸氧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0例呼吸衰竭经鼻气管插管脱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I组)和对照组(Ⅱ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T型管吸氧,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一次性头皮针软管置入人工气道吸氧,在脱机前及脱机60min后行血气分析,观察Pa02、PaC02及氧合指数情况,并连续BP、ttR、RR、Sp02监测,记录脱机前及脱机后导管内吸氧15、30、60min读数。结果T型管吸氧组患者Pa02、氧合指数情况明显优于头皮针软管组,PaCO,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脱机患者采用T型管吸氧可提高吸氧效果,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避免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直接刺激,有利于保湿、防止空气中微粒落人气管套管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滴注湿化人工气道,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入湿化法,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气道安全可靠,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急救、体征支持甚至家庭保健最广泛和普遍的吸氧治疗仍采用传统的落后技术,不能精确定量控制氧气的比例含量和实际气体流量。本项目应用现代电子与电气技术实现任意比例氧气和空气的精确混合,并达到对混合气体压力和输出流量的可调节性使用,从而完成临床患者不同病种、不同病程吸氧治疗中对氧消耗的定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