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常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近年来研究发现ITP患者心脑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逐渐上升,低水平的血小板计数并不能阻止血栓形成,且有报道显示栓塞事件的发生可使ITP患者死亡率增加50%[1],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血小板的病理性补体激活所致的血管炎症有关[2]。栓塞风险与血小板低所致的出血风险给ITP的治疗带来挑战。本研究对1例ITP合并肺栓塞及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ITP合并栓塞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冠状动脉疾病的抗栓治疗 1.0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的紧急处理措施 1.1抗血小板治疗 1.1.1阿司匹林(ASA) 对于所有无ASA过敏的NSTEACS患者,推荐立即口服ASA75~325 mg,然后继续口服ASA每日75~162 mg[证据级别(证据):1A].  相似文献   

3.
杜伟  金志泽  时德 《海南医学》2003,14(7):83-85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适时地运用抗血栓药物则是防治这类疾病的核心措施[1 ] ,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栓药物不断出现 ,必然给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现综述如下 :1 抗血小板药物1.1 第一代抗血小板制剂一阿斯匹林 (Aspirin) :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是通过乙酰化灭活环氧化酶 ,从而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G2 (血栓素A2途径的必须步骤 )。因为血小板无核 ,不能生成更多的环氧化酶 ,故这种抑制是不可逆性的。实验证明 ,阿斯匹林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因患者循环血液中存在着针对血小板膜的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而发病。目前 ,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是血小板相关IgG定量实验 ,此实验敏感性虽高 ,但特异性较差 ,以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为试剂建立的方法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实验。国内外现在常用抗GPⅡb/Ⅲa ,Ⅰb/IX单抗为此类实验的试剂。本文报告使用XW - 1单抗建立固相放射免疫试验[1] 检测ITP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抗体 ,该单抗识别血小板膜蛋白M .W .2 4kd。1 材料与方法XW - 1单抗 :由北京宣武医院…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6):513-51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在基层医院使用的实际情况及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2012-01—2017-03间收治的394例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结合国际上临床使用华法林研究结果做对比,比较脑梗塞、肠系膜栓塞、心肌梗塞等梗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的梗塞事件发生率为41.4%,显著高于华法林组的26.0%(t=44.952,P<0.05)。结论基层医院以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血栓栓塞效果较差,华法林具有更佳的抗凝作用,应当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抵抗:从实验室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在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上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以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但有研究报道40%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未能被阿斯匹林抑制[1],同时这种药物低反应又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2]。阿司匹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生物学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综合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治疗动脉栓塞的研究现状。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结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高危人群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其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重、双重、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探讨UAP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2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双重抗血小板组120例、单重抗血小板组114例,前两组治疗无效病例进入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观察UAP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71例(59.17%),有效23例(19.17%),无效26例(21.67%).单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56例(49.12%),有效19例(16.67%),无效39例(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21例(65.63%),有效5例(15.63%),无效6例(28.6%).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较单重抗血小板治疗有UAP治疗更好的疗效,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以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而导致血小板减少[1]。糖皮质激素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脾切除是次选治疗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至2012年5月脾切除治疗ITP患者2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 22例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与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出院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48例为研究对象,评估患者出院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停药原因;并初步探讨依从性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依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分别占98.3%(342/348)、92.8%(323/348)及81.9%(285/3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71,P=0.000)、文化程度(OR=1.278,P=0.003)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2.012,P=0.008)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随访期间依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3.4%(10/291),显著低于非依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2.7%(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治疗存在非依从问题,影响患者的预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行PCI治疗制订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ASA)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并有助于维持血管外科手术后或血管介入后的衄管通畅。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为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们纳入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将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三联抗栓塞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2年1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2年1月)文献中关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抗栓塞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研究,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结果显示,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三联抗栓塞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减少脑卒中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2,95%CI:0.05~0.98,P=0.05)。但三联抗栓塞治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OR=2.24,95%CI:1.07~4.70,P=0.03)。另外,两种治疗的远期死亡(OR=0.84,95%CI:0.27~2.61,P=0.76)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三联抗栓塞治疗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OR=0.77,95%CI:0.37~1.61,P=0.49)低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论三联抗栓塞治疗相比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但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两种治疗的远期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5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切除术可以去除血小板破坏和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远期疗效好[1,2] .1980 年以来,我们对58 例ITP 患者施行了脾切除术,并对其围手术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方法是应用抗血小板和 /或溶栓性药物进行抗血栓治疗 ,由于其对血小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因而进行血小板聚集率的监测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对临床确诊的 50例脑梗塞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抵克力得 )和 /或溶栓药物 (尿激酶 )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MAR)进行了监测 ,以探讨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用药前后 MAR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说明对血小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50例病人 ,男 31例 ,女 1 9例 ,平均年龄 56.4± 9.5岁 ,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本院…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病患者需不中断地终生使用阿司匹林.植入裸金属支架后6周、心肌梗死后3~6个月及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至少12个月必须使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持续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支架植入患者,由于手术导致的易凝状态,早期停用用作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使术后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增加5~10倍.血运重建与手术间隔时间越短,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就越高.择期手术应迟于这些时段,挽救生命的、半紧急或紧急手术需在连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完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20%,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50%.现有的临床数据提示,除了密闭腔(如颅内、眼后房)或大出血及止血困难的手术,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要高于继续使用这些药的手术出血风险[1].  相似文献   

17.
在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的防治中,抗血小板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阿司匹林(ASA)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好处虽已肯定,但缺血事件仍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抗小板药物剂量增大和新的作用更强的抗血小板药问世和应用,出血并发症的严重性也已在治疗中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实验室监测缺血和出血危险以及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则已成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无明显的临床效果。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cerebrovascular balloon forming carotid stenting,PTAS)广泛应用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2-3]。为进一步分析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特选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的阳性率,分析影响抗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招募解放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57例患者,分别设计横断面和队列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PF4/H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40.8%(64/157)的患者表现为抗-PF4/H抗体阳性;血清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患者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PF4/H抗体对血栓栓塞的危险度RR=2.349。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低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透析患者。结论本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阳性率为40.8%,影响该抗体水平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该抗体可以作为血栓栓塞事件的标志物,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Aspirin,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中风发生,对无症状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ASA具有预防作用。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即刻给予中等剂量(160~300mg)的ASA治疗,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期病死率和非致死性再发卒中。对避免卒中和预防心肌梗塞,用ASA治疗同样可降低发病的危险性,据统计ASA的总疗效可接近1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