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杀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MIC值,计算抑菌指数(FIC).结果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哌拉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值由8mg/L降至0.25mg/L,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由1mg/L降至0.25mg/L,FIC指数范围主要在0~l.结论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药物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及耐药性药物控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000例患者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培养,统计分析菌检阳性患者,和阳性患者所患疾病情况,同时采集阳性患者清晨痰液分泌物标本送检。常规培养分离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PA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RO>TIM>FTX>GEN>AMK>CFP>CIP>CAZ>PTA>IMP>PIP>CFS;12种抗生素对PA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从高到低依次为:TIM>FTX>CRO>CIP>PIP>PTA>CFP=CFS=AMK>GEN=CAZ。结论临床使用抗生素时也要尽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抗生素,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抗生素联合使用,才能降低耐药率,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是耐药性十分突出的一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一原理,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泵为靶点,用过量表达外排泵的铜绿假单胞菌Y5和外膜微孔蛋白(OprD2)缺陷菌株7208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建立了一个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筛选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以初筛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以及与现有已知的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活性物质的筛选,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从2449株微生物发酵液中(真菌1700株,放线菌700株,海洋细菌49株)筛选得到4株阳性菌,多次发酵表明这4株阳性菌产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物质的性质比较稳定,进一步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4.
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微孔蛋白(OprD2)缺陷菌株7208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建立了一个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药物初筛模型。通过不同类型抗生素的验证,证明了该模型对碳青霉烯类化合物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初筛。另外,利用本初筛模型也可筛选到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活性物质或造成外膜缺损的化合物。应用所建立的初筛方法,从1255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1株阳性菌株,但其作用机制是否对外膜有作用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明香  张莉  李昕  徐兵  刘丽华  何鑫 《中南药学》2010,8(5):392-395
目的评价9组联合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6种单药和9组联合用药对34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计算FIC值,比较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的敏感率。结果 9种联合方案均具有一定的协同累加作用(协同累加率为53.0%~85.3%),单独用药的敏感率为8.8%~55.9%,联合用药的敏感率较单独用药比较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联合用药使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用PCR方法,扩增2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力环丙沙星耐药株、4株环丙沙星敏感菌株和PA01菌株的Ⅱ类拓扑异构酶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片断;并对铜绿假单胞菌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耐药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0%以上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表现出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26株中有24株)。突变主要发生在gyrA基因(22株)和parC基因(14株)上,其中gyrA基因的第83位氨基酸密码子表现出高频突变(22株中有21株,ACC→ATC,占90%),parC基因第80位氨基酸密码子也表现出较高的突变率(14株中有12株,TCG→TTG,占60%),4株耐药株的gyrB和3株耐药株的parE基因发生单点突变,2株耐药株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朱检测到突变。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部分喹诺酮和β→内酰胺类药物对耐药突变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表明铜绿假单胞菌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株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试验所用24株突变株对诺氟沙星呈现100%的耐药;对左氧氟沙星65%的耐药;40%的菌株对哌拉西林表现出耐药;30%的菌株对头孢他啶耐药;75%的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乙酰化褐藻胶的合成为靶向的筛选模型,用于筛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褐藻胶合成的活性分子。 方法 分别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双层平板筛选模型和PalgD-GFP 荧光分子模型,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筛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乙酰化褐藻胶合成的活性分子。 结果 利用2个筛选模型筛选300余种化合物,获得2种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合成褐藻胶的化合物,且化合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论 2种模型结合,可以高效、准确地筛选目标化合物,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了1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变异铜绿假单胞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一平 《江西医药》1997,32(4):228-22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曲南与阿奇霉素联用,对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临床分离的1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作用效果。方法:利用肉汤稀释法、微量棋盘法、时间杀菌曲线等分别测定氨曲南、阿奇霉素单用及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两药联合作用效果。结果:氨曲南与阿奇霉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43.75%为协同作用,37.5%为相加作用,18.75%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氨曲南联用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最常见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高,病情危重,治疗困难。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及其流行病学、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临床常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以给临床提供规范的治疗方案,以及前沿的治疗思路,并警示抗生素滥用给感染性疾病治疗带来的危害,提示应保护性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病例;统计2001~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化。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23.8%)和呼吸内科(20.6%);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60.9%)和伤口(29.0%),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连续4年耐药率均<14%。结论危重患者是该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我院临床各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结果:2012~2013年分离到IRPA646株,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20.1%~100%,头孢他啶为43.3%,头孢吡肟为20.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为28.1%~30.4%;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为8.0%~12.9%;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率为24.5%~31.7%。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严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建议优先选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  相似文献   

13.
常用抗菌药物对10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了解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5—2006年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按NCCLS/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的分离率为89.11%,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90已达到256μg/ml,头孢他啶为128μg/ml,亚胺培南为64μg/ml,美罗培南和帕珠沙星为32μg/ml。除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抑菌率分别为70.30%和68.31%,其余均在50%以下,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抑菌率仅为19.8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标本,临床应加强对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和监控,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越来越高,临床治疗其感染应根据药敏实验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药敏试验应用K-B纸片法和肉汤倍比稀释法,按NCCLS标准进行。结果125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0.0%),产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25.3%和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0.0%和6.0%,对头孢吡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7.3%和26.0%,头孢吡肟对两种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50)为8.0 mg/L和16.0 mg/L、MIC90为32.0 mg/L和>64.0 mg/L,抑菌率分别为61.3%和48.0%。结论对两种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亚胺培南治疗。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近2年比较稳定,临床应加强该药物的管理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改良溴化四唑蓝法在筛选抗癌新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虹  包群 《云南医药》1999,20(3):167-169
目的 探讨筛选抗癌新药的良好方法。方法 用溴化四唑蓝改良法对10株体外培养的各类肿瘤细胞筛选抗癌新药。结果 改良法对筛选中草药野荞根提限物“金E”获得稳定和重复性好的实验结果。结论MTT改良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筛选有效药物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行为差异,包括体外抗菌活性以及细菌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纸片法和标准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电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浓度的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和头孢他啶中不同时间细菌形态变化.结果:14%的铜绿假单胞菌在美洛培南纸片周围呈"双环"抑菌形态;在MH培基中,帕尼培南的MIC值明显高于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但在MM培养基中,帕尼培南的MIC值是原来的1/8~1/2;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使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呈圆球形改变,头孢他啶使细菌伸长如丝状,低浓度美洛培南的细菌呈纺锤形改变.结论:帕尼培南体外抗菌作用受培养基种类影响大,MH培养基测定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其抗菌活性;美洛培南杀菌作用不完全且诱导细菌呈纺垂体样改变,可能导致内毒素释放增加,影响临床严重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