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心下有水气”实为水邪留行体内,当属寒饮为病。其 辨证要点,患者心下素有痰饮宿疾,复遭外寒侵袭为病机之关键,即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并对小青龙汤方义、药理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谭颖颖  辛宝 《陕西中医》2013,34(1):48-49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气"的"心下"具体所指病位在何处的问题。方法:本文分别从小青龙汤证的症状、病因、方药和现代研究成果方面,逐一辨析,对本汤证的病位进行了新的剖析和阐述。结论: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所指当在肺,而不在胃,即病位在肺。  相似文献   

3.
《黃帝内经》最早提出"水气"二字,不同时期的医家对《伤寒论》水气的论述各抒己见,故从水气之病位结合综合性病理概念,旨在探讨与心下之水气间的联系及其致病机理。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治疗"外寒内饮证"之代表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里饮病机的概括,并为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气病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宏 《国医论坛》2007,22(6):52-53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痰饮咳嗽"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用小青龙汤的记载.小青龙汤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本方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小青龙汤临床应用广泛,已涉及到多系统多病种.  相似文献   

5.
变通小青龙汤是李可老中医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结合危重症实战经验创制的治疗肺心重症的经验方,临床应用发现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所致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凡病机属"本气先虚,外寒内饮"者均可选用。  相似文献   

6.
李晨帅  任勤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77-1978
小青龙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出自其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其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的主方。其方所主病机为外感风寒未解,正邪相争则发热;外寒引动内饮,  相似文献   

7.
杨航  吴仙  楚瑞阁 《光明中医》2022,37(3):507-509
根据食管癌的主要症状,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噎嗝"的范畴,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最早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的病证.从中医同病异治的角度出发,食管癌中亦有与小青龙汤证相同的病机存在,此文通过论述食管癌的病机,探讨小青龙汤对食管癌的治疗作用,以期能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提供思路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习《伤寒杂病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医圣张仲景的诸多名方和临床应用颇有感悟。今就小青龙汤方证浅析如下。 1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所创的一首经典方剂,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对于该证的本质,诸多医家见解各异.结合历代文献分析认为,应从病因、病位及病性三方面着手认识本证,并结合咳、痰、喘三大主症进行辨证应用,咳、痰、喘必见,阳虚为本,痰饮内存是小青龙汤证的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0.
王付教授首次提出小青龙汤证病机本质为"饮湿内停,肌肤腠理郁闭";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指出小儿咳嗽的病机和小青龙汤证治契合;强调将小青龙汤灵活化裁,可大大拓宽该方治疗小儿咳嗽的使用范围,并举隅医案,证实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咳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