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增加安全性,采用血浆置换联合配对血浆分离吸附进行重型肝炎的治疗并对其进行专业护理。方法对15例重型肝炎患者行PE+CPFA治疗43次,均采用单针双腔管静脉穿刺针行右颈内或股静脉置管术,建立血液通道。采用单纯血浆置换联合配对血浆分离吸附进行治疗。为了确保PE+CPFA治疗有效、安全,护理方法的正确选择非常重要,对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专业护理。结论 PE+CPF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加之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ALSS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中医凉血化瘀方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热毒血瘀证患者43例为观察组,40例仅接受血浆置换以及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T细胞亚群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39%,对照组为65.0%,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均明显改善( P <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CD4+百分比以及CD4+/CD8+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可有效治疗重型肝炎,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3.
蔡俊岭 《中外医疗》2011,30(16):22+24-22,2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采用血浆置换(PE)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5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纽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护肝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并对2组治疗前后血脂检测指标的变化、肝功能和并发肝昏迷的存活率进行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的存活率.结果 PE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菩,TBIL、TBA、ALT较治疗前下降(P〈0.05),A、CHO及LDL与治疗前比较上升(P〈0.05),2组患者存活率比较,PE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装置在治疗重型肝炎切实有效,同时,对提高重型肝炎救治存活率、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治疗妊娠并发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妊娠并发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共24例,分为PE和HF联合治疗组(12例)和单纯PE组(12例),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评价两组住院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联合治疗组肝功能、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住院时间,血浆置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妊娠并发重症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尽早联合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可以促进病人恢复,减少PE次数,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7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266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等情况及存活率。结果7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存活率为62.3%(48/77),其中早期87.9%,中期47.8%,晚期7.7%,患者耐受性好。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宜早期进行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 2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血清BIL、PTA变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好转率治疗组为71.95%(59/82),对照组为43.48%(30/69)(P<0.01)。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予护肝、降酶和对症治疗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日本产全自动多功能人工肝治疗仪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好转31例,总存活率为81.58%;死亡7例,占18.42%。患者的肝功能、凝血机制得到显著改善,TBIL、ALT、AST、PT、APTT比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后红细胞和血小板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所上升(P<0.05或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症状,是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支持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血浆置换 (PE)术治疗慢性重型病毒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用PE治疗 4 2例次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血浆置换术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 75 % ,显效率 5 0 % ,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白蛋白浓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固醇增加 ,在早中期治疗后存活率可达 10 0 %和 6 0 % ,晚期只有 33 3% ,另在 4 6例次PE治疗中只有 6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hBMP-2)对下颌骨组织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选择右侧下颌骨为实验侧、左侧下颌骨为对照侧。A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和PRP,B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和rhBMP-2,C组右侧下颌骨缺损区放置明胶海绵、PRP和rhBMP-2,各组左侧下颌骨缺损区只放置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各取5只兔子进行放射性核素^99mTc-MDP骨显像、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A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术后2、4周时明显高于左侧(P〈0.05):B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第4周时高于左侧(P〈0.05),而在第2、8周时低于左侧(P〈0.05);C组动物右侧放射性核素计数在第2、4周时均高于左侧(P〈0.05),在第8周时两侧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PRP单独或与rhBMP-2复合均能促进下颌骨组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血点采样技术(dried blood spots,DBS)和干血浆采样技术dried plasma spots,DPS在麦考酚酸药代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色谱柱为Ecosil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1 moL/L甲酸水(0.1%甲酸)- 乙腈-甲醇(25∶45∶30),体积流量为0.4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10 μL;质谱检测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MRM方式检测;考察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DBS法和DPS法方法学和临床实验数据均良好。结论 DBS方法和DPS法较一般处理方法简便,用血量少,储存运输方便,在一些药物的药动学分析中能代替一般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干血点采样技术(dried blood spots,DBS)和干血浆采样技术dried plasma spots,DPS在麦考酚酸药代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色谱柱为Ecosil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1 moL/L甲酸水(0.1%甲酸)- 乙腈-甲醇(25∶45∶30),体积流量为0.4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10 μL;质谱检测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MRM方式检测;考察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DBS法和DPS法方法学和临床实验数据均良好。结论 DBS方法和DPS法较一般处理方法简便,用血量少,储存运输方便,在一些药物的药动学分析中能代替一般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门诊行常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60例为子痫前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选取同期行本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三组孕妇血清中的PAPP-A水平和VEGF的水平,分析其与子痫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4±0.5) kg]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3.6±1.4) kg]和对照组[(3.7±0.5) 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PAPP-A值、VEGF值和24 h尿蛋白值分别为(900.6 ± 379.0) μg/ml、(7.2±4.2) pg/ml、(2.5±1.2) g/24 h,轻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783.8±204.7) μg/ml、(5.3±1.4) pg/ml、(1.4±0.3) g/24 h,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92.9±222.9) μg/ml、(4.8±2.8) pg/ml、(0.2±0.1) g/24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的血清PAPP-A值和24 h尿蛋白值均高于轻度子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ra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APP-A值和血清VEGF值呈明显的正相关(r=0.574,P<0.05).结论 PAPPA及VEGF均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蘑菇伞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后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方法 对33例单纯PDA患儿应用蘑菇伞封堵器封堵前、封堵后1~2天和封堵后4~6周分别进行血浆心钠素(ANP)、心指数(CI)和钠排泄分数(FENa%)测定分析。 结朵 33例患儿封堵前血浆心钠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封堵后1~2天血浆心钠素又有增高且明显高于封堵前和正常对照组(P<0.05)。心指数在封堵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封堵后4~6周(P<0.05)。钠排泄在封堵后1~2天明显增加(P<0.05)。血浆心钠素、心指数和钠排泄分数在封堵后4~6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蘑菇伞封堵器封堵PDA不会改变心脏内分泌活动,相反通过纠正异常通道,使心脏内分泌活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进行椎间盘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干预,评价影像学及组织学干预效果。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PRP干预组(A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注射组(B组)、造模对照组(C组)和单纯对照组(D组),每组4只。A、B和C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L5/6 IDD模型。在造模后2周,对各组实验动物进行二次干预。A组取耳中央动脉血,采用Landesberg法制备PRP,于L4/5、L5/6椎间隙分别注入0.1 mL PRP;B组于L4/5、L5/6椎间隙分别注入0.1 mL PBS;C组暴露椎间隙后不作特殊处理。干预后2周,进行X线及MRI检查。处死实验动物,取椎间盘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番红O染色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结束。PRP血小板计数约为外周血的3.69倍。随着时间推移,B组和C组的椎间隙高度逐渐下降、椎间盘信号逐渐降低,各时间点组内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和MR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在初次手术后4周的时间点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髓核软骨细胞退行性变、坏死,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软骨基质逐步被纤维束取代,可见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减少;A组和D组的椎间盘组织形态变化不明显,在初次手术后4周的时间点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PRP注射治疗兔早期IDD模型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满意,PRP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抑制IDD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塘沽传染病医院76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和乙肝病毒-DNA(HBV-DNA)滴度的改变,以及1个月的死亡率。结果PE联合基础治疗,其中毒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降低HBV-DNA载量,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PE联合内科基础治疗既可以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减轻异常的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又可以快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是一种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ClinicalApplicationofMonitoringGlomerularFiltrationRateandEffectiveRenalPlasmaFlowYaoWeixuan(姚薇萱)ChangGuojun(常国钧)XuZhaoqia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P-选择素、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含量,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和减低组,测P-选择素,VWF含量及血脂。结果:UAP合并IGT组患者较UAP不合并IGT组P-选择素,vWF增高(P〈0.01及P〈0.05)。结论:UAP合并IGT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