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比增强数字减影乳腺恶性肿瘤MR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增强减影在乳腺恶性肿瘤MR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MR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然后用T1WI增强后的图像与增强前的图像进行减影。所有病例都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减影图像比增强后的图像显示更清晰、更直观。减影前不能清楚判断是否有增强和/或难以明确增强区域的大小;减影后,所有病灶均能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 MR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图像后处理方法,而且省时、可靠和成像质量高。对T1wI高信号病灶的增强与否和增强区域大小的判断很有帮助。对用MRI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M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在不影响正常扫描的情况下达到去除干扰信号清晰直观显示病灶的目的,本文综述了该技术在颅脑、骨骼肌肉及乳腺病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减影MRI对椎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41个椎体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增强后对病灶同一层面进行叠加减影处理。结果:增强减影MRI能清晰显示椎体内骨小梁结构,更容易发现微小病灶,更好地显示转移性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结论:增强减影MRI技术对提高脊椎转移瘤的检出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增强减影MRI在椎体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44个椎体转移瘤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同时使用对比增强剂钆喷替酸葡甲胺进行增强显影,并对增强前后的T1WI进行减影处理。通过对椎体肿瘤影像的清晰度、信号强度比(SIR)和噪声比(NR)的比较,评价增强减影MRI在椎体转移瘤上的诊断价值。结果增强减影MRI及增强T1、SE T1、T2、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的SIR值分别为2.93、1.15、1.16、1.26、1.69。增强减影MRI及增强T1、SE T1、SE T2、STIR图像的NR值分别为0.98、5.25、3.44、4.56、23.32。增强减影MR图像的SIR和NR较常规MRI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对比度及图像质量均较好。结论与常规MR序列图像相比,增强减影MRI对椎体转移瘤病灶的细节显示得更清楚,病灶与背景的对比度更明显,图像质量更清晰,在椎体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增强显影后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椎转移瘤的MR征象分析(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析3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脊椎转移瘤的MR表现,分别观察其形态改变,椎体骨髓信号特点、类型,骨皮质破坏与椎旁软组织肿块及跳跃征。结果32例脊椎转移瘤共82个椎体受累,19个椎体病理性骨折,16个椎体后缘骨皮质弧形膨隆。MR信号改变椎体局灶型44个,弥漫型36个,斑片型2个,椎旁肿块17例,椎弓破坏13例,跳跃征15例。结论局灶性与弥漫型信号改变是脊椎转移瘤椎体常见信号异常,跳跃征、椎体后缘骨破坏与肿块是其特征性表现,多征象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减影技术在脑膜显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一种简便的磁共振减影方法对正常脑膜成像的显示效果。方法 对 45例无颅脑疾患的志愿者行颅脑磁共振增强成像 ,对增强前后T1加权像行减影处理。选取不同的解剖层面 (后颅窝四脑室、大脑脚、侧脑室体和半卵圆中心 4个平面 ) ,通过主观判断和客观测量等方法评价、比较各解剖层面正常脑膜及软膜血管在减影图像与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中的显示。结果 在 87%的受检者中 ,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显示正常脑膜及软膜血管强化呈短片段 ,而减影图像则多呈连续强化。 2种成像方法显示强化脑膜范围与强化长度在所有解剖层面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减影图像中脑膜及软膜血管强化信号强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 (Ρ <0 .0 1)。主观评价脑膜强化均为轻到中度。结论 减影技术是一种能明确显示脑膜强化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MR及DWI在脑转移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病例,全部病例均进行MRI增强检查,其中44例同时行DWI检查,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ADC值。结果:增强MRI共发现病灶525个,强化类型为结节状强化(289)、环状强化(198)、片状强化(13)和环斑片状强化(25)。转移瘤病灶部位ADC值:实质区(1.136±0.320)X10一、囊变坏死区(2.166±0.492)×10^-3、周围水肿区(1.587±0.228)×10^-3和正常脑实质区(0.802±0.148)×10^-3,这四者间ADC值差异显著性。结论:增强MRI检查能够准确反应脑转移瘤分布、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并能检出更多MRI平扫所不能显示微小病灶,DWI检查及ADC值能反应脑转移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脑转移瘤诊断起到一定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潜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0例脊椎转移瘤的MRI改变。结果30例脊椎转移瘤中脊椎转移病灶56个,单发9例,多发21例;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压脂序列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可靠方法,T1压脂序列可以对其生长方式、转移部位及累及范围进行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低场强MRI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脊椎转移瘤诊断及其与其他椎体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转移瘤79例和误诊病例15例的MRI特点,归纳其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79例转移瘤中,累及椎体125个,多为跳跃式分布;累及附件骨92个,占73.6%;椎体破坏变形81个,占64.8%;椎间盘均无变化;有软组织肿块22例(17.6%),软组织肿块常以破坏区为中心生长。T1WI均呈低信号,T2WI信号改变可以多种多样。结论:MRI检查在诊断脊椎转移瘤及与其他脊椎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更敏感、更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振成像对乳腺疾病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提示乳腺异常的患者行动态增强乳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MRI检查首先获取脂肪抑制T2WI图像,然后用FLASH 3D序列(平扫1次,注药后5-6次)获得动态增强图像并进行减影。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对部分早期显著强化病灶的减影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对比分析减影图像及平扫和增强图像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效果。结果 单独应用减影图像可显示87.5%(35/40)的病灶,对恶性病灶的显示为100%(21/21)。减影图像对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学特征的显示较平扫及增强图像更清晰、直观。减影配合MIP技术可显示病灶旁的异常血管。结论 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动态增强减影乳腺MR图像对乳腺疾病的MRI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转移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椎骨转移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40例共46个椎体。在X线电视监视下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病变椎体后注入适量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观察术后止痛效果、脊椎稳定性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穿刺全部成功,术后1~3d,患者的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疼痛完全缓解(CR)30例33个椎体、疼痛部分缓解(PR)8例10个椎体、轻度缓解(MR)2例3个椎体、疼痛无缓解(NR)0例;病变脊椎稳定性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24例26个病椎的肿瘤区域被PMMA完全均匀充填加固,另16例20个椎体大部分充填。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3月效果良好。结论PVP可作为脊椎骨转移瘤缓解疼痛的方法之一,并可加强病变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椎体包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脊椎包虫病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学基础及其MRI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椎包虫病的X线及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结果 :包虫的寄生生长方式决定了其膨胀性、多房性生长的影像特点 ,MRI上具有特征性。结论 :MRI对评价脊椎包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显示脊椎包虫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CT表现 ,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46例 72个椎骨溶骨性转移瘤的CT表现 ,并与其中 2 8例的X线平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6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 72个转移椎骨中 ,椎体破坏 45例共 74个病灶 ,椎弓根破坏 2 2例 ,累及横突 15例 ,椎板和棘突 (受累 )各 11例。微转移病灶集中在椎体 ( 4 5 /4 9)。CT发现骨破坏、椎管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分别为 10 0 %、67.85 %及 71.4% ,而X线对三者的发现率仅为 5 3 .6%、14 .3 %及 3 2 .1%。结论 脊柱转移瘤首先侵犯椎体 ,椎体转移瘤是椎弓根、椎板、横突和棘突破坏的基础。CT扫描在发现和评估病变方面较X线平片检查敏感  相似文献   

14.
旋转DS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旋转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V5 0 0 0数字成像系统 ,对 3 0例患者实施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8例次。其中脑动脉 8例 ,颈动脉 2例 ,四肢动脉 7例 ,肝动脉 2例 ,肺动脉 1例 ,髂动脉 2例 ,腹主动脉 1例 ,肾动脉 2例以及子宫动脉 5例。结果  3 0例患者 2 8例良好地显示了病变处血管起源、走行、分布、数目、轮廓以及假性动脉瘤的瘘口。结论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所检查部位的血管结构 ,对病变的术前诊断和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评价和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且化疗前、后2周期行MRI检查的乳腺癌恶性患者,对其按病理学反应分为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提取患者的乳腺MRI病灶和背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化疗前MRI不对称特征、正常侧动态增强特征与化疗结果显著相关(单变量逻辑回归P0.05)。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病灶表面积和正常侧动态增强特征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结果显著相关(P0.05)。结论 DCE-MRI中正常侧背景区域动态增强特征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结果显著相关,在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与治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MRI与同位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MRI和同位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同时进行了MRI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并确诊为骨转移瘤的病例,以MRI扫描野内脊柱和骨盆骨为观察目标,比较MRI与同位素骨扫描对该部位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64例患者,MRI共检查了73个部位(骨盆30,腰椎19,胸椎16,颈椎8),在MRI扫描范围内,以病灶数为统计单位,确诊为骨转移瘤的共201个病灶。在MRI上,真阳性198个,假阴性3个,无假阳性,其诊断敏感性为98.5%。在同位素骨扫描,真阳性154个,假阴性47个,假阳性48个,其诊断敏感性为76.6%。结论:在显示骨转移瘤方面,MRI较同位素骨扫描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受到扫描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良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MRI鉴别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及其与转移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和20例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MRI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矢状位、横轴位).分析两者引起的压缩骨折MRI征象,包括椎体和椎弓根的形态及信号改变、椎间盘增厚、椎体内真空现象和椎旁软组织形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两者在椎体和椎弓根形态及信号、椎体内真空现象、椎旁软组织形态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形态及信号,与转移瘤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多能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王俊  向阳  王建  肖莉 《西南军医》2011,13(2):207-20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及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采用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对81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不同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患者主要由于对诊疗方法不了解及担心手术失败而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改善 (P<0.01) ;不同疾病患者术前的焦虑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心理干预后差异消失.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应作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