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历医家大多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腹满”之误。如《医宗金鉴》云:“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讹。”《金匮要略心典》亦云:“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相似文献   

2.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一条,诸多医家认为腹满是厚朴大黄汤之主证,应将“胸”字校勘为“腹”字。如《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医宗金鉴》:“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巳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因而,全国统编教材也将此条作为腹满未解。对此,者略有异议,现陈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本仲景条文,看胸满用下之证胸满一症,虽有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而瘀等不同,其治  相似文献   

3.
甘遂半夏汤治愈留饮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范××,女,51岁。主因心下满闷伴头晕、目眩反复发作十二年于92年12月27日就诊。既往体健。患者缘于12年前因外受风寒服用安乃近后,发汗太过,继发心下满闷、头晕目眩,但头汗出,疲软乏力,口干不欲饮水,饮食不香,每适劳累量于发作。本地医院未能明确诊断,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疗效欠佳舌淡红苔白厚略腻,两脉弦滑有力。血压:18/11Kpa,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胃镜、胸片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痰饮(留饮)。立法:峻下逐饮。处  相似文献   

4.
<正>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温阳健脾利水,主治因脾阳受损,而气不化水,聚湿成饮。《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饮为阴邪,阻遏阳气,若水饮留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清水痰涎,若饮邪下流,走于肠间则漉漉有声,若水气上冲于胸,自有胸闷憋气,心悸不安之象、若水饮蒙蔽清阳,则发为眩晕,清窍失子温养,则见耳鸣、耳聋、目视不清之证,苓桂术甘汤,其善治水气,又治痰饮内留之证。方用苓术健脾利水;桂枝以温阳化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奏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因此,以本方加减治疗眩晕、心悸、胃病、耳病、目疾等属于中阳不振、痰饮不逆之证,其疗效显著。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支饮乃属《金匮》痰饮病四大证型之一。《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说 :“夫饮有四 ,……有痰饮 ,有悬饮 ,有溢饮 ,有支饮”。“支饮”是指痰饮停滞胸膈 ,阻碍肺气宣降而引起的以咳喘为主症的肺部疾患 ,即《金匮·痰饮咳嗽篇》原文所说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谓之支饮。”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心病 ,肺结核等病。支饮是由于痰饮停留胸膈 ,其中以饮留为主 ,阻滞于肺 ,肺失宣降 ,气逆于上所致。而导致饮滞胸膈的因素又有很多 ,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虚弱 ,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肺主宣发肃降 ,能将水…  相似文献   

6.
<正>心悸(续)四、脾肾阳虚脾阳虚则水湿不行,水聚成饮,可致水饮内停;肾阳虚则不能行水,也可致水蓄下焦。一旦水邪或痰饮上逆,致使心阳被抑,遂能引发心悸,称之为"水气凌心"。其症状特点是心悸眩晕(眩,即眼前发黑),胸闷泛恶,腹胀纳少,倦怠乏力,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肢冷畏寒,舌体胖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滑等。本证治疗宜用温阳利水,安神养心之法。一般说来,如果是由痰饮上凌所引起的,心悸眩晕多伴有胸胁支满,或气短而咳,呕吐痰水,或大便溏泄,舌苔白滑,脉象沉紧或弦滑等症状。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如呕吐痰涎的,  相似文献   

7.
痰随气升降质疑赵含森(各家学说教研室250014)关键词痰;气机升降;痰饮朱震亨在《丹溪心法·痰十三》篇中提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此论点强调了痰饮为病的广泛性。有的医家片面理解朱氏的论点,据此区别痰与饮,认为痰随气升降,饮则留于胃肠胸...  相似文献   

8.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如有“水饮”,“积饮”、“溢饮”的记载。《金匮》对饮证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篇论述甚详,它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此外还敞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淤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主要是论述饮证。笔者学习体会到《金匮》对饮证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现分述供同道者参考。一、温肺化饮法:适宜于饮在上焦,主要特征有胸满咳喘,咯唾痰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  相似文献   

9.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相似文献   

10.
<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气短、咳喘、心悸、不得平卧是其特征。本病由于外邪袭肺,日久不愈,损伤肺气,肃降失权,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聚而成水饮,水饮之邪影响心肺而发病。临证时若属饮邪内伏,遇寒诱发者则予以解表散寒、温里化饮;若肺病累及脾肾,脾虚不运,肾气不纳,则治宜温补脾肾,散结化饮,降逆定喘。若水湿泛滥、水气凌心则温阳强心利水。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痰祛之法虽多种多样,却贯彻于始终。但因本病患者肺、脾、肾三脏俱虚,三焦气化不利,饮邪蠲除不易,乃至饮邪郁壅,阻遏心肺,日久化热而致咳嗽喘满、浮  相似文献   

11.
徐××,女,25岁,邻县李庄人,因寒热咳喘,左侧胸痛在当地医院治疗十余日,每靠抽胸水而得卧。84年7月24日由他人介绍来我院门诊,患者寒热持续十余日未退,近四天来左侧胸胁疼痛加剧,咳嗽引痛,喘不能卧,卧则气促,心烦不安,口干喜饮,纳少尿黄,舌红苔薄脉滑数。测T 38.2℃,X线胸透报告:左肺中下野见致密阴影,肋膈角消失,  相似文献   

12.
淡白舌边白根灰水滑苔(封二图19) 灰苔即浅黑色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曰:“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如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舌鉴》认为灰色舌苔有阴阳之异,寒热之辨。《舌鉴辨正》则认为灰苔多主实证、热证。《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曰:“如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症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而干涩则属热炽津伤或为阴虚火旺。《舌鉴辨正》又指出:心灰弦黄舌是中心灰而弦边淡黄,乃脏腑本热,毒疫复中脾胃;微灰生刺舌,是疫邪中脾胃居多,或实热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为著名经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金匮要略》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均为饮停中焦之候。笔者以此为依据,临床用于多种病症,均收到良好效...  相似文献   

14.
痰饮经闭     
<正> 付刘氏,年35岁,因惠闭经,延医数人,有按瘀血论治者,有从血亏论治者,有从气血双虚而治者,医治年余,经未行而身体日衰。患者素体健壮,曾因怒气而逐渐食少,形瘦腹大,经闭、腹内漉漉有声,对坐即能听到。自言腹满甚,口干舌燥,舌淡苔薄白,双手脉均沉细而弦。脉症合参,证属痰饮阻经。给予己椒苈黄丸方:防已10克、川椒目15克、炒葶苈子10克、大黄10克(后入),水煎服二剂。服药后当晚泻下痰液水一瓷脸盆余,泻后除感乏力外,反有腹中舒适与饥饿感,脉弦象亦减。余日:药已中病,隔日再服一剂。二诊,患者两次泻下后(第二次泻之痰水为前次的一半)身感舒适,饮食增加。宗“衰其大半而止”之旨,嘱停药后以饮食调养。月后随访,经血已通,康复如前。按:患者因怒气而伤肝,肝气横逆而侮脾,健运失司。故精微不化聚而成饮。《金匮·痰饮咳嗽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同篇29条又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方中防已、椒目辛宣苦泄,导水从小便而出;葶苈、大黄攻坚决壅,逐水从大便而去,前后分消,使脾气转输;化物正常,则饮消精运,地道得通而经自调。痰饮阻经,临床较少见,余临床30余年,仅遇此一例,特作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所论痰饮、水气病皆为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痰饮即后世之饮证,"痰”同"澹”,《说文》曰:"澹者,水摇也”,也形容饮之状态而设,并非后世所谓之痰证;水气即后世水肿之证,"气”表明水形成的原因为气机受阻或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泛肌肤而成水肿之证.饮与水异名而同源,均为水液潴留之证,若水液停留于某一局部,如:水走肠间,或在胁下,或归于四肢等,皆谓之饮证;若水液泛滥肌肤,以浮肿为主要表现,多伴小便不利者则为水气病.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小青龙汤主治外有表寒、内有痰饮以及溢饮病症。近代医家多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合并外感的属表寒内饮证。下举几例应用本方获得显效者,附述应用本方的经验,请医林同道斧正。一、用于外有表寒内有停饮病例:乔××,男,66岁,社员,1983年11月29日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已八年,每年冬天发则咳嗽哮喘,颇为痛苦。半月前因夜间感寒复发,先觉恶寒(以背部怕冷感为显),无汗。渐觉咳嗽哮喘,并日渐加剧,咳吐白沫痰。经西医检查:体温38℃,血压150/100mmHg;血常规:白细胞17,000/mm~3,  相似文献   

17.
《金匮》所论肺胀,亦即咳嗽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丹波元简谓:“肺胀即后世呷嗽哮嗽之属”,《金匮》亦明确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咳嗽上气言其症状,肺胀言其病机。多因痰饮伏肺所致,易因外邪袭肺诱发。肺胀的治疗,《金匮》投以射干麻黄汤等六方,诸方或表里兼治,或寒温并施,或攻补同用,或宣收结合,其配伍重点突出,法度严谨,颇具特色。述要如下。一、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痰饮伏肺为肺胀之根本原因。因肺主皮毛,主司卫表,若邪伤肺气,卫虚肌疏,则极易感受外邪。内外合邪,碍其宣通,肺气胀满,则为寒热、喘咳、胸满等表里并见之肺胀证。风寒外束,水饮内留,单解表则饮停  相似文献   

18.
例一,赵××、男、65岁、农民。患咳喘已二十余年。近日因严冬感受风寒咳喘加剧,畏风寒,胸满胀痛,倚息咳喘不得卧,痰声漉漉,吐痰如涌,色白有泡沫,纳少呕恶,面白微肿。舌苔白腻质润,脉浮滑。辨证:痰饮阻肺,肺失清肃。治  相似文献   

19.
病例介绍杨××,女,8(1/2)岁,住院号67661。患儿近二年来双下肢渐感乏力,站立时有颤抖,步态不稳,独自行走艰难,并诉肢体疼痛,精神食欲欠佳。脸色日见苍黄,易出汗,疲倦。多饮多尿,大便干结。于78年5月23日入院诊治。患儿于75年就发现有多饮多尿,平素易感冒发热,体质很差,体格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智力正常。  相似文献   

20.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