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证者女,34岁。鼻梁两侧密集分布米粒至豌豆大丘疹结节17年,肤色,质坚,不消退。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毛发上皮瘤。该家系共49人中9人患此病,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3.
先证者,男,49岁。两侧鼻唇沟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17年。家族四代17人中有4人发病,家族发病率约23.53%。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分布的嗜碱性瘤细胞团,边缘呈栅栏状,中央见毛干样结构。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家族史诊断为家族性毛发上皮瘤。 相似文献
4.
5.
6.
患者女,37岁. 主诉:因面部出现丘疹、结节,并逐渐增多、扩大、融合19年,于2006年10月就诊. 相似文献
7.
毛发上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毛叟皮瘤与皮肤附属器结构的关系。方法:观察与分析12例毛发上皮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多发性毛发上皮瘤10例(83.3%),20岁以下发病9例(75%),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向毛囊及皮腺脂导管分化。结论:毛发上皮瘤是一种向毛囊分化为主的皮肤附属器错构瘤。 相似文献
8.
9.
董秀芹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10,17(4):301-301,304
报道1例单发性毛发上皮瘤。患者女,27岁,因右上唇起半透明的小结节6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主要由多个大小不一的角囊肿和基底样上皮细胞团块和条索组成。符合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5):288-290
报告2例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例1.女,30岁。左面部斑块10年余,皮肤科检查:左面部可见约9 mm×6 mm的斑块,边界清晰,周围轻度隆起,质地稍硬,中央轻度凹陷,有浸润感。例2.女,15岁。左面部丘疹1年余。皮肤科检查:左面部可见约2.4 mm×2.5 mm的类圆形丘疹,边界清晰,轻度隆起,质地稍硬。2例患者均于2018年9月来我院门诊就诊,予局部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活检。皮损组织病理有类似表现:表皮轻度增生,真皮浅层可见多数大小不一的角质囊肿及嗜碱性细胞条索,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见钙化灶。该两例患者最终诊断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术后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毛发上皮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又名囊性腺样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es cystieum),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肿瘤,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基底细胞,并有向毛发分化的趋势。现将笔者1986-2004年4月诊治的23例毛发上皮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组织病理特征 本文2张组织病理图片的主要特征是: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有较多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条索或团块,大小及形态不一,基底样细胞条索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团块内可见角囊肿,个别角囊肿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13例多发性毛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分析。13例中,男6例,女7例,病程最长31年,最短9年;平均发病年龄13岁。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皮色丘疹,多见于双侧鼻唇沟,病理变化示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位于真皮内,呈实体型、花边样网主筛,有程度不同的毛分化改变,部分有收缩间隙,同时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别诊断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先证者女,27岁。两侧鼻唇沟对称性分布丘疹15年。鼻翼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形状不规则的基底样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散在分布角囊肿。诊断: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家族中有5人罹患该病。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多发性毛发上皮瘤患者皮损皮肤镜镜下特征.方法 收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毛发上皮瘤的18例患者共计58处皮损进行皮肤镜检查,分析其皮肤镜下的图像特征.结果 18例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均为多发性毛发上皮瘤,16处(27.59%)表现为黄红色背景,42处(72.41%)表现为黄白色背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所有病例行局部皮肤肿瘤切除,常规组织切片、染色,随访观察2年。结果:16例病理诊断为单发性毛发瘤病例中,其中有14例临床误诊。15例术后无复发,1例继发鳞癌。组织病理有典型的形态特征,镜下与基底细胞癌相似,可表现有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小叶结构或团块结构,瘤巢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但有向毛发分化的倾向和角质囊肿形成等。结论:单发性毛发上皮瘤临床极易误诊,组织病理学特征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multiple trichoep ithelioma)是毛发上皮瘤的一种临床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幼年发病,女性多见。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唇沟,损害为多个结节,数目可达几十到几百个,严重影响外观。我院收治1例典型男性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