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康庆民  敬小青  王洪  张向群 《河北医学》2003,9(12):1097-1099
目的:探讨甲亢术后不同时期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研究对象分两组,于术后早、中、远期均行骨密度及血清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降钙素、骨钙素、I型胶原C端肽、血、尿钙、磷的检测。治疗组术后早期予钙剂治疗。结果:甲亢术后骨转换仍处于活跃状态,骨吸收增强,仍有骨量的丢失;AKP、PTH/CT、CTX、BGP与BMD呈明显负相关性。而应用钙剂治疗后骨转换下降,骨密度渐恢复。结论:对伴有骨量丢失的甲亢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的同时应适时予钙剂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甲亢患者治疗前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时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未治疗的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27例,治疗前后BMD、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血清骨钙素(bone glia protein,BGP)、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d)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 GD患者治疗前AKP、BGP、Dpd显著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BMD于治疗前显著低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结论甲亢治疗前骨丢失显著,骨密度减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骨矿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甲亢骨代谢紊乱的相关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甲亢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甲旁腺素(PTH),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羟脯氨酸/肌酐(HYP/Cr)及血清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线,甲亢组GBP、ALP、HYP/C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T3与BGP呈正相关(r=0.64),与BMD无相关性(r=0.24),与ALP无明显相关性(r=0.30),与HYP/Cr呈显著正相关(r=0.72),血Ca^2+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亢患者骨吸收和骨形成同时存在,它们互相影响和制约,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呈转换型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护骨素水平,并探讨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对照组25例,测定血清护骨素水平,同时检测腰椎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结果 糖尿病组的护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糖尿病三组间的护骨素水平无明显差别.护骨素与年龄呈正相关,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没有证据显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骨素水平与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双能X线吸光测定法(DEXA)对46例甲亢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骨密度(BMD)测定,同时测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3、FT4)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和各钙磷代谢生化指标.结果为甲亢患者的BMD均较正常人组降低.以腰椎,股骨WARD’S区变化早,降低幅度大.骨密度降低患者的FT3PTH、AKP和尿Ca浓度高于骨密度正常的患者。提示甲亢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应用DEXA方法精确地测量BMD,对于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甲亢病人治疗1年前、后骨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提高对甲亢性骨代谢异常的认识。方法对136例甲亢病人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1年前、后的骨生化代谢指标血钙、磷、碱性磷酸酶、24h尿钙、尿磷以及骨密度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FT3、FT4、ALP和24h尿钙均明显升高,而TSH和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亦明显增高。治疗1年后,随着甲亢的控制,甲亢患者的血ALP和24h尿钙水平恢复正常;骨密度明显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其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较单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者明显。结论甲亢性骨代谢异常是一种高骨转换状态,可以引起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及早并有效地控制甲亢,尤其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可以纠正这一异常,并有助于改善骨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76例确诊甲亢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测定破骨细胞功能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成骨细胞活性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的变化。结果76例甲亢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骨密度及ICTP、PICP、BGP、ALP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破骨细胞功能指标较成骨细胞活性指标下降明显,骨密度增加。结论甲亢患者经积极抗甲亢治疗,骨代谢指标下降,骨密度增加,有助于降低甲亢患者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尿病和以及不同并发症患者血清护骨素(OPG)水平及调脂治疗前后其水平的比较。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以及合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冠心病患者各50例,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组血清OPG水平;比较辛伐他汀治疗2周后护骨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护骨素水平在2型糖尿病及不同并发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DMCVD组与DM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调脂治疗2周后护骨素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护骨素在新发2型糖尿病组以及合并神经、视网膜和冠心病组患者中明显升高,与血糖控制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春期甲亢患者的骨代谢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9例青春期甲亢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的清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PG)含量,行骨密度(BMD)扫描。结果:青春期甲亢患者血清钙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清ALP显著升高,BM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甲亢患者对青少年的骨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可导致骨转换加快,骨密度降低,青春期甲亢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诊甲亢患者药物抗甲亢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初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共32例为研究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健康体检者30名作正常对照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钙、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骨钙素(N-MID)、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以及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组患者血清ALP、钙、β-CTX、N-MID、PIN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血清ALP、钙、β-CTX、N-MID及PI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N-MID和PINP仍升高(P0.05)。甲亢组较正常对照组股骨颈BMD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MD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亢组治疗后的BMD仍显著降低(P0.05)。PINP、β-CTX与FT3、N-MID与FT4均呈正相关,与TSH均呈负相关(P0.05);N-MID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积极抗甲亢治疗可有效降低骨形成和骨吸收标记物水平,预防出现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骨矿代谢的变化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i R  Ye Z  Zhan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9):682-684
目的 了解甲状腺功能亢地(甲亢)患者治疗前后骨矿物质代的变化与机制。方法 选择45例甲亢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血清有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尿脱氧吡啶啉(DP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降钙素(CT)、甲状旁素(TH-M)、骨钙素(BGP)及相关生化指标,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I2-4)和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nd‘s三角(Wand’s)骨密度(MB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OPG/RANKL/RANK系统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均服药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优势侧前臂桡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BMD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血清OPG、RANKL、M-CSF、PINP、BGP、BAP。结果补肾通督胶囊可以使RA患者血清OPG、BGP显著升高(P0.01),RANKL、M-CSF、PINP、BAP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PG、RANKL变化水平更为明显(P0.05)及PINP、BAP、BGP变化水平更加显著(P0.01)。在BMD方面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RA患者OPG/RANKL/RANK系统的调节及骨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对骨质疏松症(OP)患者细胞因子及骨代谢、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O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D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仙灵骨葆胶囊。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测量右股骨颈、腰椎(L2~4)正位骨密度(B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采用放免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ELISA法测定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骨保护素(OPG)。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右股骨颈、L2~4正位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TNF-α、IL-6低于同期对照组,IGF-1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BGP、OPG高于同期对照组,CTX-1、RANKL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结论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联合仙灵骨葆胶囊可有效增加OP患者BMD,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骨代谢及骨转换状态,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生长激素缺乏症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用生长激素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和骨量的改变.方法:测定37例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CGHD)、31例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和3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骨代谢指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桡骨远端超声传播速度(SOS),比较各组差异;同时对29例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GHD儿童3~6月定期复查.结果: CGHD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IGF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CTP与IGF1呈正相关(r=0.32,P=0.01);PGHD组IGF1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GH治疗3月后BA P、ICTP、骨钙素(OC)和IGF1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5);ICTP和IGF1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步增高.桡骨远端SOS SDS有增加趋势,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CGHD儿童体内骨转换水平明显降低,桡骨远端骨量改变不明显;GH替代治疗半年后,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明显增高,同时伴有骨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Guo LJ  Luo XH  Wu XP  Xie H  Zhou HD  Zhang H  Cao XZ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34-73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成骨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97名48~80岁女性志愿者的血清MMP-1、MMP-2、TIMP-1、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测定腰椎正位、L1L4总体、股骨颈、Ward′s区、总髋部的骨密度。结果(1)绝经后妇女血清MMP-1、TIM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2)血清MMP-2水平与骨密度呈较弱的负相关,校正年龄与体重指数后,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消失。(3)MMP2与BAP、骨钙素、NTX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3、0.231、0.249,均P<0.01)。(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MP2水平(1466μg/L±313μg/L)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1222μg/L±243μg/L)、低骨量组(1282μg/L±220μg/L)(P<0.01)。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MMP-2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相关联,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高骨代谢转换过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一种伴随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转化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初发SLE患者8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80例,入组研究时所有SLE患者均未开始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使用双光能X线吸收法检测前臂、髋部、腰椎骨密度,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aric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和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OH-VD3)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SLE患者骨密度下降的可能因素。结果: SLE患者平均年龄(32.8±12.4)岁,育龄期女性68例,年龄未超过50岁的男性12例;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30.0±2.9)岁,育龄期女性70例,年龄未超过50岁的男性10例。SLE患者前臂、腰椎、髋部平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总体骨密度减低发生率为20%。血清骨转化因子方面,SLE患者血清BAP浓度与同年龄的健康对照相似,血清TRAP5b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01),血清25-OH-V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46.1±12.3) nmol/L vs. (25.4±11.2) nmol/L, P<0.001]。存在肾炎的SLE患者血清25-OH-VD3显著低于不存在肾炎的SLE患者(P=0.04)。上述指标同SLE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提示,血清25-OH-VD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负相关(r=-0.3, P=0.001),血清TRAP5b浓度与SLEDAI正相关(r=0.435, 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8)及SLEDAI评分(P=0.085)可能与SLE患者骨密度减低有关。结论: 初发SLE患者骨密度值较正常对照下降,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参与SLE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绝经前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亢)患者血清护骨素(OPG )、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水平,了解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绝经前甲亢患者为甲亢组,44例年龄匹配的绝经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OPG和RANKL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其腰椎(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粗隆区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亢组血OPG和RANK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G/RANK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组血OPG、RANKL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血OPG、RANKL水平升高,且其变化与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壮年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103例,分析不同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入组的103例AS患者,骨密度正常组49例,骨密度低下组54例。骨密度低下组患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的均值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均P<0.001)。骨密度低下组又分为低中转换组(28例)和高转换组(26例)。高转换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值为-1.56±0.82,显著性低于中低转换组(-1.01±0.92,P=0.029)。2组腰椎的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对于不同骨代谢类型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在中低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0.92±0.09)g/cm2]较治疗前[(0.89±0.08)g/cm2]显著改善(P=0.022);而在高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   结论  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患者血清β-CTX、OC、P1NP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中低转换的骨密度下降患者通过积极基础病炎症控制,骨密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高转换骨密度下降患者治疗后骨量无显著提升,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