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cerebral ischemic,CI)患者血清细胞凋亡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诊疗中心收治的60例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分别49、60例,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0.49±3.47)分,较对照组的(14.17±2.95)分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为(67.49±5.24)分,较对照组的(63.19±2.48)分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cy、MDA水平较对照组低,SOD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后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改善脑代谢等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检测血清CRP、TNF-α水平,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能够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在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摸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凝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指标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丹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供血,减少其脑神经功能损伤,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舒洛地特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舒洛地特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舒洛地特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和NIHSS评分、血清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舒洛地特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熊德伟 《医药前沿》2021,(10):69-70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11月期间到我院就医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PCI)的效果.方法:选取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急性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丁苯酞组(n=48)与常规治疗组(n=48).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丁苯酞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研究用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联合用药组(n=43)与丁苯酞组(n=43).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丁苯酞对丁苯酞组患者进行治疗,用丁苯酞联合疏血通对联合用药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首先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脑梗死的基础药物治疗以稳定病情,而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给予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丁苯酞对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诊的96例脑缺血急诊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炎性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该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所有患者均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观察组患者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和炎性因子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变化,评价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和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早且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和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脑梗死且已治愈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空腹时血浆中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中Hcy水平升高患者作为观察组(53例),Hcy水平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跟踪随访,观察脑梗死再发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中Hcy水平为(14.76±4.21)μmol/L,观察组为(23.41±6.0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9例(31%),观察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31例(5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与Hcy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高Hcy是引发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 Hcy)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CI病因学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0例ACI患者纳入ACI组,根据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型、其他明确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OC)型、不明原因(stroke of undetermined cause,UND)型;另选取本院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DD和tHcy水平,并分析其在ACI组和对照组以及不同分型ACI之间的差异。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DD和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D和tHcy水平均与ACI具有相关性(均P <0.05)。LAA型、CE型、SAO型患者血浆DD和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其中CE型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患者(均P <0.05),LAA型患者t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患者(均P <0.05),由于OC型和UND型患者数较少,故未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和tHcy水平均与TOAST分型具有相关性(均P <0.05),且DD水平与CE型的相关性最强(OR=7.660,95%CI:4.043~14.512),tHcy水平与LAA型的相关性最强(OR=5.078,95%CI:2.939~8.774)。结论血浆DD和tHcy水平可能是导致A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在不同TOAST分型ACI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CE型患者DD水平升高最明显,LAA型患者tHcy水平升高最明显,这对ACI的病因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功能锻炼,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的认知功能,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MMSE及GQOLI各因子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MMSE各因子及GQOLI各维度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和语言能力评分均较入院时增加(P<0.05),研究组患者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较入院时增加(P<0.05),研究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脉隆注射液对其心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入住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距离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_均<0.05),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_均<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6 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1)。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抑制心脏重构,降低患者远期病死率,增加6 min步行距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以及脑梗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头颅MRI检测,患者未出现新发脑梗死。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有斑块形成组以及无斑块形成组,并对患者的生化指标、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进行记录和分析。使用二分类法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以及脑梗死三者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并对三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斑块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斑块组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斑块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前后得出OR值分别为5.017、4.457,95%CI为2.6929.352、2.0599.352、2.0599.645,P<0.05;斑块组的糖尿病阳性率高于无斑块组,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无糖尿病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前后得出OR值为4.008、4.270,95%CI为1.8529.645,P<0.05;斑块组的糖尿病阳性率高于无斑块组,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无糖尿病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前后得出OR值为4.008、4.270,95%CI为1.8528.670、1.5638.670、1.56311.660,P<0.05;脑梗死组的糖尿病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糖尿病组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糖尿病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值为2.254,95%CI为1.24011.660,P<0.05;脑梗死组的糖尿病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糖尿病组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糖尿病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值为2.254,95%CI为1.2404.093,P<0.05,引入危险因素后,OR值为2.103,95%CI为1.0644.093,P<0.05,引入危险因素后,OR值为2.103,95%CI为1.0644.155,P<0.05,引入颈动脉斑块后,OR值为1.694,95%CI为0.8314.155,P<0.05,引入颈动脉斑块后,OR值为1.694,95%CI为0.8313.450,P>0.05。结论糖尿病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产生影响,进而对脑梗死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体内血清微量元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4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4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微量元素及SOD的含量及差异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胃癌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SOD含量均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SOD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SOD含量与微量元素水平均呈正相关,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及SOD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和胃部良性病变患者,SOD与微量元素的变化呈正相关,临床上应当重视对血清微量元素以及SOD含量的测定,以提高胃癌的正确诊断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阿司匹林治疗)、双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和观察组(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7天后均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分别于入院时(起病48小时内)、治疗1周及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并于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检测三组患者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结果入院时三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单抗组和双抗组(P=0.014,P=0.039),BI评分高于单抗组(P=0.020),与双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双抗组和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单抗组(P=0.010,P<0.001),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双抗组(P=0.031);双抗组和观察组患者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25,P=0.017),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双抗组(P=0.046)。治疗1周内,单抗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事件;双抗组和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但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P=0.999)。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三组患者PLT、APTT及IN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416,P=0.248)。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重症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低蛋白血症、感染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28 d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和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低蛋白血症、感染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患者TSF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TSF和MAMC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TSF和MAMC均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序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重症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减少低蛋白血症、不良反应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