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已完成正畸治疗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错He畸形病例的最佳矫治时机。方法:选择64例临床已完成矫治的错He畸形病例进行分析比较,在其中选择32例仅有第二乳磨牙未替换(以下简称准恒牙列期)开始矫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余下的32例在恒牙列期实施矫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拔牙率疗程、强支抗使用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有何差异。结果:实验组拔牙率为25%,对照组为37.5%;平均疗程实验组为16个月,对照组为15月;实验组强支抗使用率为6.25%,对照组为125%。结论:错He畸形的矫治选择在准恒牙列期较在恒牙列期有一定的优势,降低了拔牙率和强支抗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在恒牙列错牙台畸形矫治的病例中,是否拔牙矫治是正畸医生临床判断和设计中很关键的一步,拔牙设计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疗效和疗程。本文将427名恒牙列矫治病例的拔牙率、拔牙位置及拔牙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并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对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恒牙列临界病例采用拔牙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第一期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折制下颌骨生长,引导上颌骨正常生长;第二期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适当配合头帽、颏斗牵引限制下颌生长,直至达到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正常.双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利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选择合适的功能矫治器可以使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临界病例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成人因牙列严重错颌畸形在矫治时需要强支抗,以达到拔牙间隙为前牙列充分利用,常需要对后磨牙进行强支抗,采用传统强支抗措施和附件固定,往往因各种因素仍然导致支抗丧失或部分丧失。而微种植体支抗在牙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实现了支抗的完全控制,拓宽了正畸的治疗范围,在对支抗控制要求较高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自2008年开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并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对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恒牙列临界病例采用拔牙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第一期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折制下颌骨生长,引导上颌骨正常生长;第二期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适当配合头帽、颏斗牵引限制下颌生长,直至达到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正常。双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利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选择合适的功能矫治器可以使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临界病例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唇挡与固定矫治器的联合应用对恒牙列期错畸形治疗效果。方法 :将新型唇挡与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 ,治疗 2 5例各类恒牙列期错畸形。结果 :2 5例患者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解决了单用固定矫治器所存在的问题 ,如磨牙支抗的控制、伴咬下唇习惯的深覆以及口周肌肉和咀嚼肌异常等。结论 :新型唇挡与固定矫治器的联合应用是治疗恒牙列期错畸形的良好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苗朝旭  杨文静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15-2415
在用Edgwise法矫治错畸形的过程中,充足的支抗,往往是矫治成功的关键,而有效地防止支抗牙的移位,就能提高矫治速度,更好地控制牙齿移动,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本文仅就支抗牙移位病例的观察、分析、寻找其移位的原因及防止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2岁25岁,疗程1 a2.5a。1.1牙畸形与支抗牙移位双(单)颌前突6例,移位4例;深覆、深覆盖8例,移位6例;牙列稀疏2例,移位2例,以上共占总病例数的42.9%;拥挤12例,移位1例,占8.3%。1.2拔牙与支抗牙移位拔除第一磨牙,支抗牙移位最多;第二前磨牙次之,第一前磨牙较少,不拔牙者,支抗牙…  相似文献   

8.
Begg细丝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42岁,平均15.8岁,恒牙列期错(牙合)患者来用Begg细丝技术进行矫治,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7例,Ⅱ类1分类12例,Ⅲ类2分类5例。34例中12例采用不拔牙矫治,22例用拔牙矫治,多数病人拔除4 4 4 4,作者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对临床使用该技术的下述问题进行了讨论:(1)在病例选择上应注意面颌生长型.区别诊断畸形的类型,牙型或骨型,根据不同面颌生长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前突畸形成人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强支抗矫治,治疗组患者采用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矫治方法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1-Y、U1-Y、L1-MP、U6-Y及U1-L1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畸形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观察MBT矫治技术在拔牙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43例拔牙矫治患者,其中Angle氏Ⅰ类者21例,Angle氏Ⅱ类者17例,Angle氏Ⅲ类者5例;平均年龄为13.3岁;其中男16例,女27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37例,拔除4个第二双尖牙的6例。MBT矫治技术适用于Angle氏各型错畸形的矫治。MBT矫治技术对于拔牙病例矫治效果好,疗程较短,操作简便,易于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器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择14例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10例.年龄12.5~15.2岁,平均(13.5±0.4)岁.采用颏兜矫治器联合多曲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比,ANB增加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力系可以成功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2.
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32例骨性早期恒牙列Ⅲ类错颌病例,其中非拔牙组17例,年龄(13.8±1.2)岁(11.9~15.3岁),平均ANB角为-2.5°,拔牙组15例,年龄(14.2±1.5)岁(12.1~15.5岁),平均ANB角为-2.2°.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骼与面部软组织的改变,探讨拔牙与否的矫治方法对错颌畸形面部改善的疗效差别.结果 两组Ⅲ类侧貌软组织面中份的凹陷畸形由于矫治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均得到改善.非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上颌骨后段的垂直生长为主,上切牙轴唇向倾斜,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伴有显著反时针旋转,但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例保持不变.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和下切牙轴舌向倾斜改变为主,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增加,上颌骨前后段的垂直生长基本一致,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未发生旋转改变.结论 非拔牙和拔牙治疗均可改善Ⅲ类错颌的面部凹陷畸形;非拔牙矫治主要以上颌骨和上颌切牙轴的改变为主,拔牙治疗则更多通过下颌骨和下切牙轴的变化而产生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畸治疗中 ,支抗选择与支抗控制是否得当与疗效密切相关。某些严重错的病例 ,需要减少后牙前移量 ,使拔牙间隙最大限度地被前牙所利用 ,矫治中如何更好地增强后牙支抗成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获得最大的支抗 ,除了使用适当的矫治力 ,增加支抗牙数目等与临床操作有关的方法增强支抗外 ,还可利用口外弓、丁钩、横腭杆等辅助方法 [1~ 2 ]。本文分析了 2 5例需强支抗的病例 ,治疗中仅使用固定式横腭杆作为辅助装置 ,同时均使用 Ni Ti推簧移尖牙向远中 ,获得了满意的支抗控制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 2 5例需强支抗的病人…  相似文献   

14.
欧联 《广西医学》2003,25(9):1790-1791
成功地应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各类错畸形并能有效地应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 ,完整地表达直丝托槽的各预成角度 ,同时获得良好的软组织侧貌 ,排齐整平阶段的支抗控制非常重要。现报道 6 8例治疗经验。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恒牙患者 6 8名 ,其中男 1 7人 ,女 5 1人 ,年龄最大为 36岁 ,最小为 1 2岁 ,平均年龄 1 8 7岁。拥挤 35例 ,上颌前突 2 5例 ,反 6例 ,开 2例。1 .2 方法 :拔牙 4 8例 ,不拔牙 2 0例 ;全部使用国产0 0 2 2英寸Roth直丝托槽矫治 ,使用强支抗 4 1例 ,中度支抗 1 3例 ,弱支抗 1 4例。疗程最长 2 6个月 ,最短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安氏Ⅱ1错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 2 5例 ,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 ,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 ,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 11名 ,拔牙模式为4|45 |5 。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 ,下颌发育不足 ,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 10名 ,拔牙模式为4|44 |4。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 ,下颌发育不足 ,上牙弓拥挤度Ⅲ度 ,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 4名 ,拔牙模式为4|4  |  。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 ,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 ,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 ,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 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 ,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 ,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3月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共植入52个微型种植体支抗钛钉,矫治结束后种植体支抗保持稳定46个,23例患者矫治成功,其中3例患者3个单侧种植体支抗钛钉在内收前牙过程中松动脱落,脱落率为5.77%;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11.60±3.05个月,矫治疗程17.35±1.56个月。23例上颌前突患者通过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后X线头影及模型测量指标较矫治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临床成功率为88.46%。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具有植入部位广泛、创伤小、操作简便、对患者依赖性小等优点,与传统的强支抗方式相比支抗控制能力更强,有效矫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常见的病因有遗传、咬合干扰、不良习惯、下颌先天缺牙、肌平衡失调、颌骨发育不足等。Activator与直丝弓双期矫正对上下颌骨复合体的生长方向进行控制,能及早阻断Ⅱ类错牙合的发生发展,同时Ⅱ期矫治可进一步稳定,精确调整牙位及牙合位,能更好的恢复面形,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观察组选用10例Ⅱ类错牙合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在8~13岁;对照组10例Ⅱ类错牙合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在12~25岁。第I期矫治在替牙期,Ⅱ期矫治在恒牙列时期;牙拥挤度均在Ⅰ度~Ⅱ度,未施行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替牙期早期矫治安氏 Ⅱ 类 1分类错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方法 :替牙期安氏 Ⅱ 类1分类错 2 3例 ,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 ,不拔牙矫治。监控牙齿替换 ,利用替牙间隙调整关系。结果 :经对照 16项头影测量指标 ,10项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别有显著性 ,其中ANB、1— 1、1 MP 3项指标P <0 .0 1。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 ,关系良好 ,牙弓突度理想 ,平均疗程 2 8个月。结论 :安氏 Ⅱ 类 1分类错在替牙期尽早矫治 ,可明显改善颌骨的生长发育 ,阻止畸形进一步发展 ,且可避免部分病例在恒牙期的拔牙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微型种植体正畸支抗成功率的临床操作因素。方法:对39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共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78颗的临床操作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78颗微型种植体支抗,种植成功72枚,成功率92.3%。5例共计6颗脱落,脱落率为7.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微种植体折断。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是一种稳定的支抗,临床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控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选择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必须综合考虑种植系统选择、医师的操作技能、患者颌骨的生理条件、植入部位的选择、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才能提高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