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廖文德 《当代医学》2009,15(22):44-45
目的报道2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AMM),探讨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AMM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例1鼻腔的AMM光镜下检查肿瘤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生,巢状或片状分布,核深染,多型性,核仁明显,核分裂相易见。例2左腹股沟肿块AMM光镜下检查瘤细胞大小一致,中等偏小,胞浆少,核仁不清楚,有灶性坏死,瘤细胞弥漫排列。免疫组化标志:2例均HMB-45(+++)、S1D0(+)、LCA(-)、CD30(-)、广谱CK(-)、COA(-)、SYN(-)。结论AMM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应与圆形细胞癌、NHL、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中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鼻中隔恶性黑色素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诊断。结果 肿瘤位于鼻中隔,豌豆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红黑色,易出血,光镜下示主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分布,免疫组化:CK(-)、HMB45(+)、S-100(+)。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其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和临床资料辅以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中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鼻中隔恶性黑色素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诊断。结果肿瘤位于鼻中隔,豌豆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红黑色,易出血,光镜下示主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分布,免疫组化:CK(-)、HMB45(+)、S-100(+)。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其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和临床资料辅以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4.
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艳红  奚剑敏 《湖南医学》1999,16(6):417-418
目的:研究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HMB45和S-100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HMB45,S-100,Keratin,LCa,F8,NSE系列抗体对12例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SP免疫组化法分析。结果:12例肿瘤组织HMB45阳性率100%(12/12),S-10091.67%(11/12),而Keratin,LCA,F8,NSE均呈阴性。结论:HMB45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卫民  陈智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07,6(1):26-27,F0003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HMB45、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谊部位的癌、恶性淋巴瘤或间质肿瘤相混淆,免疫组化是必不可少的鉴别手段。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强、愈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常用的免疫抗体有Vim,S—100和HMB45,其中HMB45对其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胸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详细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胸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如咳嗽、胸痛、胸闷、气喘等,胸部X线片和CT常显示一侧大量胸腔积液伴胸膜不规则增厚,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证据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论 胸膜恶性黑色素瘤为一罕见疾病,误诊率高,预后差,胸膜活检是早期确诊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PMM)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8例PMM病例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中位年龄65岁.皮肤发病率(57.14%)最高,其次为鼻腔(17.85%)和直肠(10.71%).色素性和非色素性PMM分别为16和12例,镜下组织形态较复杂,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等5种类型,肿瘤细胞HMB-45、Mart-1、S-100阳性率均超过90%,Ki-67阳性率在10%~90%之间.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和转移这两项因素下的PMM病例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B-45、Mart-1、S-100的联合使用对该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PMM恶性程度高,患者存活率低于50%,加强高发年龄段人群预防意识和早期病理确诊对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雨占  高立永 《河北医学》2010,16(10):1230-1232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见透明样肿瘤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异型,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V 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8例报道并文献复习)黄景华,吴伟岗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度极高,因其发生比较隐袭,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有时又很少色素或无色素形成,易误诊。我院1975~1995年共收治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8例,全部经病...  相似文献   

11.
恶性黑色素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组织学类型检测:上皮细胞为主型33例,占57.89%;梭形细胞为主型16例,占28.07%;混合细胞型8例,占14.0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黑色素瘤标记物45(human melanoma marker 45, HMB45)阳性53例,占92.98%;S-100蛋白阳性55例,占96.49%;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52例,占91.23%;Ki-67阳性57例,占100%;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阳性3例,占5.26%;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阳性5例,占8.77%;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结蛋白(desmin)均阴性表达。(3)发生部位:下肢24例(其中足部19例),躯干7例,头颈部9例,上肢7例,黏膜部位10例。(4)术前诊断:色素痣25例,恶性黑色素瘤13例,待查19例。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好发于四肢,细胞形态及组织学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收治的7例原发性肝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和食欲不振;肝功能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明显;影像学提示肝脏均匀性增大.肝脏和胃部病理检查提示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1例患者肝脏穿刺后出血抢救无效死亡.4例未给予化疗,均因各种并发症死亡.1例给予马法兰联合泼尼松治疗,7个月后死亡.1例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治疗8个月病情稳定.结论 原发性肝脏淀粉样变性临床少见,肝脏均匀性增大,肝功能以GGT和ALP升高为主,病理检查是金标准.一般预后差,如果早期发现,可尝试给予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包块,生长较快,伴有发热、触痛。3例均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弥漫性分布,细胞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可见核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79a弥漫阳性,CD45、CK均阴性。结论乳腺恶性淋巴瘤十分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该病需要和浸润性小叶癌、小细胞癌、淋巴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假淋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夏燕  胡怀远 《当代医学》2006,12(11):41-42
目的探讨膀胱肌纤维母细胞瘤块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膀胱肌纤维母细胞瘤块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粘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SMActin、desmin、vimentin呈阳性表达。结论膀胱肌纤维母细胞瘤块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位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in situ,MMS)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原位黑素瘤进行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分析,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3例MMS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7岁(53~61岁),病程0.5~2年。甲下2例,外阴1例。结果临床检查病灶表现为大于7 mm形状不规则的色素斑,边界不清,深浅不一。病理组织学观察,见单个异型黑素细胞在表皮内的不均匀增生,部分细胞分布于表皮的中上层,可见不规则的巢状细胞团。瘤细胞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胞浆树突状,含有较粗大的色素颗粒;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阳性。随访32~35个月,2例稳定,外阴MMS 2年后原位复发。结论 MMS需与交界痣、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痣及皮肤Paget病等鉴别,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恶性间皮瘤进行免疫组化的对比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它们在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对22例恶性间皮瘤和20例对照组腺癌组织进行EMA、CEA、CK、vimentin、间皮细胞(M-cell)等5种单克隆抗体的标记。结果 恶性间皮瘤的阳性率分别为 M-cell 91%,CEA 9%,vimentin 73%,CK82%,EMA64%;而腺癌的阳性率为分别为M-cell5%,CEA 85%,vimentin 15%,CK100%,EMA 100%。结论 在恶性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M-cell和CEA是较理想的标记物,尤其是M-cell,CEA和vimentin三种抗体联合应用更具有价值。而在恶性间皮瘤和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还应联合使用CK和EMA。  相似文献   

17.
孟红  吴宁  丁兀兀  刘倩 《海南医学》2011,22(15):123-125
目的 探讨胸腺脂肪瘤(Thymolipm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胸腺脂肪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包膜完整,呈淡黄、实性;显微镜下肿瘤由分叶状胸腺组织和成熟的脂肪组织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并被纤细的纤维性被膜所包绕.结论 胸腺脂肪瘤为胸腺少见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病理诊断、病理组织学分型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分析。结果与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形态复杂,依据主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估计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为肛管直肠肿瘤中的罕见疾病。我院自1978年10月到1994年10月共收治ARM8例,均经病理证实。男性4例,女性4例,7例接受手术治疗。确诊时即发生远处转移者7例。5例确诊后两年内死亡,2例带病生存,1例随访3月未发现复发。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表明,ARM恶生程度高,转移发生早,预后极差。作者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延长该病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恶性组织细胞病20例临床分析与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进行临床分析,其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进展快,疗效差、预后凶险。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和髓外受累部位的活检均可提高早期确诊率。进行系统的免疫组化、染色体和基因分析,寻找恶性组织的细胞标志物,可进一步提高早期确诊率进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