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比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对妇科盆腔手术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方法相关情况。方法将近期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共计118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9例,对照组在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结果比较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上接受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有效的预防性护理,能大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及预防措施和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选我院骨科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的住院手术骨折患者,共8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名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骨折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7.5%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的预防性护理较常规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推荐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筛选出高危、极高危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79例和观察组(围手术期干预组)8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 d及7 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均P<0.05,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及凝血系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肿瘤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妇科收治的72例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舒适度、满意度、皮肤颜色、腿部肿胀、血流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皮肤颜色改变、腿部肿胀及静脉血流速度减慢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相比对照组都更高,而术后DVT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DVT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舒适度,在妇科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涤 《中国病案》2013,(6):80-80,F0003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健康教育、早期活动、弹力袜及SCD压力抗栓泵等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4%,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97-99
目的:观察并研究将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另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止血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22%、6.66%,均低于较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6.43、5.17,P<0.05);同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方法应用到妇科盆腔手术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184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预防性护理),每组92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进一步应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银萍  谢军燕  葛晓琳 《安徽医学》2015,36(8):1020-102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1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08例),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DVT 发生率。结果 DVT 总发生率为5.02%,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1.43%(3/210);对照组发生率为8.65%(18/208),观察组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体化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 DVT 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盆腔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淅川县人民医院妇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盆腔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行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为8.75%(7/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采取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6例妇科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LMWH预防后,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应用LMWH预防后,抗凝血酶-Ⅲ(AT-Ⅲ)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LMWH使术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LMWH可以改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黑龙江省集贤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0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50)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0%,明显高于观察组2.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应用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 d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手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间手术前及手术后3d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间术前D-D比较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3 d时D-D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Venodyne血栓泵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Venodyne血栓泵在预防妇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接受手术5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11例和观察组3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使用Venodyne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预防和护理,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3%,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9%。结论:妇科术后患者使用Venodyne静脉压迫系统(血栓泵)进行早期干预和护理,有效预防了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遴选186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9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预防DVT护理,试验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给予IPC护理,观察两组预防DVT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7d的股深静脉及腘静脉的Vm均明显快于术后第1d(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DVT发生率为1.08%vs 7.52%(P0.05);试验组术后第7d的血Fbg、D-D、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IPC预防术后DV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董秀芳 《甘肃医药》2014,(5):367-368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妇科腹部手术病人3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2例和干预组192例。给予对照组192例妇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192例除给予妇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外,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有效的早期预防性护理措施,并于手术后一周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10.9%。结论:早期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防止了妇科腹部手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盆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 2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给予健康宣教、预防血液浓缩、保护下肢血管等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等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中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低于文献报道的7%~45%的发生率。结论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早期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全麻手术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择取普外科患者96例,均接受全麻手术,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划分为常规组和围术组,各48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围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围术期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并发症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出现DVT20.8%(10/48),并发症发生率8.3%(4/48),围术组患者术后出现DVT 4.2%(2/48),并发症发生率0.0%(0/48),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3.3%(10/48),围术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9%(47/48),围术组满意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全麻手术患者,临床实施预防性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DVT的概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