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发惠  郑和平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2005,28(2):209-211,i006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交腿隐动脉胫骨皮瓣修复胫骨及皮肤缺损新术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 :在2 5侧成人下肢标本上 ,观察隐动脉及大隐静脉的行程及与胫骨及小腿内侧皮肤的关系 ,测量有关血管的外径。结果 :隐动脉与大隐静脉伴行 ,在小腿内侧上部与胫前返动脉及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隔皮支形成广泛吻合 ,除分布于小腿内侧皮肤外 ,还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骨膜 ,可以切取带血供的胫骨皮瓣。并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结论 :该组织瓣包含隐动脉 ,大隐静脉及较宽的筋膜皮蒂供血系统 ,血供丰富。当腓骨皮瓣、髂骨皮瓣或肩胛骨皮瓣不能应用时 ,可以用于修复对侧胫骨及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小腿中下段软组织损伤治疗方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疗法可制成感觉皮瓣,促进小腿感觉功能恢复和神经覆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很好地与小隐静脉为何、促进局部创面修复;外增压膝内侧-小腿内侧上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疗法可便捷获取皮瓣、操作简单;胫后动脉皮支皮瓣修复疗法解剖恒定,对小腿主干血管无损伤,手术简单,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带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为尺侧上副动脉肌间隔皮支、肱动脉肌间隔皮支和尺侧下副动脉肌间隔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1.0mm、0.6mm和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5cm、1.1cm和1.2c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或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成带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正> 为小腿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在8侧新鲜成人下肢,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解剖观测隐神经、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显示:①隐神经有1~3支营养动脉,以隐动脉最恒定,其外径为(1.03±0.36)mm,沿途发出5~11个皮支达小腿内侧面的下部;②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动脉外径为(1.0±0.04)mm,在小腿外侧的下1/3段发出筋膜皮支4~7支,最远可达神经前方5.8cm;③腓肠神经有营养动脉2~4支,动脉外径为(0.8±0.3)mm,筋膜皮支分布达小腿后面下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容易,血供可靠,顺行转位可修复膝  相似文献   

7.
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目的:为股部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部主要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有营养动脉2~6支,超始外径1.0±0.4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4.1cm,外侧5.9cm;②股前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5支,外径1.0±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2.4cm,外侧3.4cm;③股后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3支,外径0.9±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3.9cm,外侧3.2cm。结论:以股部各主要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沿其皮神经走行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成人尸体23具(46侧下肢),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肉眼解剖观察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动脉及其吻合支的分布及关系。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应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cm×42cm,最小为8cm×12cm。其中皮瓣远端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4例。修复皮肤缺损范围最大面积为15cm×30cm,最小为5cm×8cm,术中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或在皮瓣断蒂时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术后对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常规使用皮瓣助活仪,19-28d断蒂。结果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主要以皮下筋膜血管和肌间隙血管供血,多个节段性筋膜皮支相互间存在吻合接力,形成在浅、深筋膜的“纵行血管桥接”。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无花斑,皮瓣皮肤感觉断蒂2-4周有痛温触觉,但不灵敏,或有感觉过敏现象。16-24周痛温触觉逐渐灵敏,感觉接近或恢复正常,感觉过敏消失。随访6-12月患者能正常行走,未发生破溃,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下肢巨大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效果好。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需使用皮瓣助活仪保障皮瓣远端血运。  相似文献   

9.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 ,其汇合点在外踝上 12 .7± 3 .7cm ,腓肠神经沿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 ,外踝上 12 .6± 3 .4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 ,上段起始部外径 0 .6± 0 .1mm ,下段距外踝上 6.7± 1.6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 ,吻合支外径 0 .6± 0 .1mm ,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相似文献   

12.
小隐静脉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活体观察在远端蒂皮瓣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 3~4 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锄,外径(1.2±0.5)mm;彩超检杳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 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相似文献   

13.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分析比较吻合小隐静脉和不吻合小隐静脉的两种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其中15例不吻合小隐静脉,6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 21例皮瓣中19例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小部分坏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切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PPO技术结合解剖型锁定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1~87岁(平均71.4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8例,均使用MIPPO技术结合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在术后2~4个月达到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失效、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功能按Neer评分:优10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2例),良12例(二部分骨折1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2例),可8例(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6例),平均分数78.96±5.62分。结论使用MIPPO技术结合解剖型锁定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愈合率高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2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平面上方 7.1±2.4cm处起于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半或上2/3的皮肤.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腓肠外侧皮动脉:起自腘动脉,在腓骨头平面上方5.0±1.5cm处浅出,外径为0.9±0.3mm;肌间隔筋膜皮支:起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分别在腓骨头平面下方9.2±3.8cm和15.8±3.8cm处浅出,外径为0.7±0.3mm和0.9±0.4mm.该营养动脉除在腓肠外侧皮神经周围或其内呈链式吻合外,还发出筋膜皮支与邻位的皮动脉连接.静脉血可沿伴行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回流至深静脉.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顺行或逆行转位筋膜皮瓣,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2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足标本(其中新鲜足标本5例10侧)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营养趾甲皮瓣、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结果趾甲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为趾腓侧趾底动脉和趾趾背动脉,二者外径分别为(1.5±0.3)mm、(0.9±0.2)mm;趾甲皮瓣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趾腓侧趾背静脉;神经为趾腓侧固有神经和腓深神经。剔除第2足趾甲皮瓣的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外径分别为(0.7±0.1)mm、(0.3±0.1)mm;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第2足趾胫侧趾背静脉;神经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结论趾腓侧趾底动脉、趾趾背动脉及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可为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理想的血供。  相似文献   

19.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肘前外侧区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肘前外侧区筋膜皮瓣的营养血管及皮神经。结果:该皮瓣近、远侧端的营养动脉分别来自肱动脉末端混合肌皮动脉皮支和桡动脉或桡侧返动脉的混合肌皮动脉皮支及直接皮动脉;来源动脉起点外径分别为1.4mm和1.1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9cm和1.4cm。两组血管蒂在肘前外侧区构成了丰富的皮下血管网。结论:提示可设计成带血管蒂的顺行或逆行筋膜皮瓣,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