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传统找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注入1.5%利多卡因15 ml,0.33%左布比卡因15 ml.观察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完全阻滞、不全阻滞、未阻滞发生例数,操作时间,出现气胸、血肿、局麻药中毒、霍纳氏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操作时间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浓度、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尺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臂丛神经阻滞完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肩部以下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S、J两组(n=40),S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行臂丛神经阻滞,J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皮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以及操作过程中麻醉并发症。结果:S组臂内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起效时间明显短于J组,且阻滞效果优于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神经刺激仪引导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麻醉起效快,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异感法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对运动与感觉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对于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组织效果均较好,两组患者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效果上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后0.5 h、1 h、2 h、24 h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6 h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运动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麻醉后1 h、2 h期间肌力超过2级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局麻效果更为肯定,可降低局麻药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夏炳春  陈赐波 《四川医学》2013,(8):1218-121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将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传统寻找异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使用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B组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结论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