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LD)适应症的选择。方法:对89例100个间隙PLD术后患者进行分析。38例3个月,23例12个月疗效观察。结果:合理使用PLD技术,严格掌握适应症,治疗优良率明显提高,可达90%。结论:经临床及CT明确诊断的椎间盘突出、而无椎间盘组织脱落椎管等并发症,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可首先选用PLD技术。 相似文献
2.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病例选择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选择与疗效关系。方法:1994-2001-12,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例;随访3个月-7年,对所有病例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与疗效关系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后疗效判断标准,显效80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1.6%;影像学表现为原发性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椎弓裂致椎体滑脱、椎间盘重度膨出、黄韧带肥厚、病程超过10,PLD有效率为77.8%。结论:PLD最佳适应证为单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症及病程超过10年可谨慎选择PLD治疗。 相似文献
3.
2003-09~2006-12我院共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70例,辅以正确、合理的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22~55岁,病程3个月~4 a。均经CT或M R 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本组均有腰痛伴一侧或双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均<60°。臀肌、腓肠肌等不同程度萎缩18例,脊柱侧弯14例,本组均在手术后24 h开始实施功能锻炼,住院时间22~41 d,平均31 d。治愈58例(占82.9%),好转12例(占17.1%)。1.2功能锻炼指导1.2.1功能锻炼原则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 相似文献
4.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Hijikata首次采用经皮后外侧穿刺切除部分椎间盘髓核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取得疗效后,这一介入性的治疗方法逐渐被推广使用。我院从1993年3月至1994年3月应用电动式经皮腰椎间盘切吸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初步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32例中男27例,女5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是否相关。方法:选择2000—06/20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①分别记录患者的病程、术前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记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术前心理评估,53分为标准分。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标准分为正常组,82例;≥标准分为抑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共50分,内容包括4方面:症状(6分):腰或臀疼痛3分,腿痛或麻木3分;症状对功能的影响(19分):行走04分,站、坐、睡、抬物、剧烈活动、性生活各0~2分,排尿0-3分;体征(16分):腰部活动受限和畸形0-2分,腰部扣痛0-1分,健腿抬高试验0~2分,直腿抬高试验04分,肌力0~3分,感觉0-2分,反射0~2分;CT或MR同区域定位(9分):1-3区分别为3~9分。术后随访评分不包括CT或MR检查评分。③107例患者根据术后症状评分计算出症状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215;100%。其中47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得到术后体征评分,计算症状体症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体征评分)](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215;100%。同时还调查术后疼痛频率(从不痛到经常疼痛为0~2分)和术后工作能力(从恢复原来工作到未工作为0-4分)。④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前疼痛程度评分、症状改善率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7例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8—3.46年,平均2.48年。①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3.80&;#177;0.73),(3.28&;#177;0.94)分,P〈0.05】。②术后疼痛频率评分:抑郁组高于正常组【(0.96&;#177;0.35),(0.45&;#177;0.57)分,P〈0.01】。⑧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1.20&;#177;0.63),(0.58&;#177;0.65)分,P〈0.01】。④术后症状改善率:抑郁组低于正常组【(67.87&;#177;17.86),(81.44&;#177;21.08)%,P〈0.011。⑤术后工作能力评分:抑郁组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明显高于正常组【(1.48&;#177;1.00),(0.78&;#177;1.04)分,P〈0.01】。⑥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率:抑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69.27&;#177;16.51),(84.31&;#177;18.03)%,P〈0.05】。结论:抑郁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征改善率低,疼痛频率和疼痛程度高,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提示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预后情况相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腰椎后路内窥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65例。[结果]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疗效优215例(81.1%)。良44例(16.6%),可4例(1.5%).差2例(0.8%)。优良率为97.7%。[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7年11月份以来,开展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9~64岁,平均32.8岁;病史短者2个月,长者3年,本组病例均经脊髓造影及CT或MRI检查,其中L4~5突出22例,L5S1突出5例,L1~5突出22例,L5S1突出3例;突出型22例,膨隆型7例,滑动脱出型1例。30例均有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劳累、行走及长时间站立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30例屈、压颈试验均阳性,下肘浅感觉减退27例,…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7年11月起利用国产电动旋切式椎间盘摘除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中,男70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9.5岁,病史5个月至6年,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做了X线平片及CT检查,部分做了MRI,其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程度(见表1)。 相似文献
9.
10.
11.
量化疗效评估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和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操作方法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价。方法:2002—03/2004—0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分析,根据包含型突出与否选择不同的联合治疗方式治疗,分析其即时与远期疗效。结果:6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为(4.75&;#177;2.62)分,术后为(12.84&;#177;2.30)分,平均改善指数为0.64&;#177;0.32,改善率为(0.80&;#177;0.21)%;联合介入治疗的总有效率98.5%,显效率为81.8%。有效率16.7%,无效1.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X射线多见广泛的腰椎退行性改变,CT或MRI表现以L4—5,L5-S1双节段突出多见。PLD适合于包含型突出,盘内、盘外胶原酶溶解术适合于非包含性突出。联合介入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摘除术失误及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98年1月~2004年3月开展腰椎间盘摘除术95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治疗手术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0.5%,但也有18例发生了手术失误和并发症。现就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手术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是否相关。方法:选择2000-06/20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①分别记录患者的病程、术前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记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术前心理评估,53分为标准分。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标准分为正常组,82例;≥标准分为抑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共50分,内容包括4方面:症状(6分):腰或臀疼痛3分,腿痛或麻木3分;症状对功能的影响(19分):行走0~4分,站、坐、睡、抬物、剧烈活动、性生活各0~2分,排尿0~3分;体征(16分):腰部活动受限和畸形0~2分,腰部扣痛0~1分,健腿抬高试验0~2分,直腿抬高试验0~4分,肌力0~3分,感觉0~2分,反射0~2分;CT或MR同区域定位(9分):1~3区分别为3~9分。术后随访评分不包括CT或MR检查评分。③107例患者根据术后症状评分计算出症状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其中47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得到术后体征评分,计算症状体症改善率,即犤(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体征评分)犦(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100%。同时还调查术后疼痛频率(从不痛到经常疼痛为0~2分)和术后工作能力(从恢复原来工作到未工作为0~4分)。④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前疼痛程度评分、症状改善率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7例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8~3.46年,平均2.48年。①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3.80±0.73),(3.28±0.94)分,P<0.05犦。②术后疼痛频率评分:抑郁组高于正常组犤(0.96±0.35),(0.45±0.57)分,P<0.01犦。③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20±0.63),(0.58±0.65)分,P<0.01犦。④术后症状改善率:抑郁组低于正常组犤(67.87±17.86),(81.44±21.08)%,P<0.01犦。⑤术后工作能力评分:抑郁组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48±1.00),(0.78±1.04)分,P<0.01犦。⑥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率:抑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犤(69.27±16.51),(84.31±18.03)%,P<0.05犦。结论:抑郁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征改善率低,疼痛频率和疼痛程度高,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提示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预后情况相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常元素代谢与椎间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椎间盘髓核52份和正常L3~4椎间盘髓核43份,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髓核干组织中元素含量的变化;取相应患者血液和健康志愿者血液测定元素含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存在显著的Ca,Na,Mg,K元素代谢异常(P<0.01)。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存在显著的局部元素代谢异常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具有创伤小,见效快,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自1995年10月开展这项技术,已治疗43例,有效率达9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需认真处理,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5岁,病程为3个月~10年。常见主要症状和体证为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跛行、侧弯及下肢感觉异常或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病例选择:符合Kambin的标准[1],即(1)持续性坐骨神经痛和腰背痛,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无明显疗效者。(2)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2年11月治疗的20例腰椎间盘术后的椎间盘炎,其中8例采用保守治疗,有3例因疗效不佳,而改用手术治疗,另外12例诊断明确后即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疗效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保守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6.4(3~9)个月,住院平均2.1(1.2~3)个月,而手术组在术后3~7d(平均5.2d)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平均为20.5(15~28)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炎疗效差,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2年11月治疗的20例腰椎间盘术后的椎间盘炎,其中8例采用保守治疗,有3例因疗效不佳,而改用手术治疗,另外12例诊断明确后即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疗效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保守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6.4(3~9)个月,住院平均2.1(1.2~3)个月,而手术组在术后3~7d(平均5.2 d)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平均为20.5(15~28)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炎疗效差,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是治疗椎间盘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间隙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联合胶原酶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c Nab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胶原酶组治疗后12个月的优秀率为75%,与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和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果,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