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4月26日,河南省发生一起60Co源辐射事故,致使7人受超剂量照射,其中“勇”(全身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与“天”(全身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现将局部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一、临床观察1临床经过“勇”受照后6d右手虎口处皮肤出现红斑、搔痒、烧灼痛、皮肤发紧症状,7d红斑颜色加重,8d出现肿胀。9d损伤范围扩大,食指、拇指、大鱼际处均出现红斑、肿胀伴疼痛加重。11d右手出现活动受限。受照后13d红斑、肿胀范围扩大至腕关节处,虎口及大鱼际处皮肤出现水疱。以后水疱、肿胀逐渐扩大加重,至照后19d水疱自行破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192Ir极不均匀外照射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病人进行临床观察。方法系统观察了病变的临床过程和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测定了损伤部位的温度变化。结果照射后2小时出现肢体麻木、抽搐,最早照后4小时出现红斑、肿胀,54小时出现水疱,第5天出现坏死和剧痛,最晚出现红斑、肿胀是照射后41天,47天出现水疱和糜烂创面。红外线热成像显示:损伤早期温度升高,水疱、坏死区和损伤后期温度降低,温度升高越早,损伤越重,温度改变区域与损伤范围相一致。结论大剂量极不均匀外照射放射损伤的初期反应早,放射病与局部损伤相互加重病情,症状先后不一,轻重不等,致残率高和疼痛剧烈,红外线热成像温度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3月 6日在某市发生一起6 0 Co意外照射事故。造成一例双手严重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伴全身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现将临床观察资料报道如下。一、受照射经过受照时患者将6 0 Co源棒 (活度 4× 10 1 3Bq)从机头中拉出 ,一端搭在源棒滑道口 ,左手托住另一端 ,右手用棉纱擦拭源棒表面约 10s ;右手托住源棒 ,左手擦拭源棒表面约 6s。擦拭时源棒离地面约 5 0cm ,放射源偏向身体左侧 ,人站在源棒前方。剂量估算 :初步估算全身受照剂量大于 1Gy ,右手局部受照射剂量 2 0~ 2 6Gy ,左手局部受照射剂量 12~ 18Gy;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4.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蓉  王艳 《人民军医》2002,45(4):246-247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 9岁。因感冒自购双扑伪麻 (银得菲 )口服 ,2片 /次 ,3次 /d ,服用 5次后 ,全身皮肤出现瘙痒 ,散在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 ,即停服该药。 2d后症状渐加重 ,全身出现弥漫性红色丘疹 ,剧烈瘙痒 ,下腹部皮肤出现小水疱、灼痛 ,伴心慌、气短、胸闷等急诊入我院。查体 :体温 38 0℃ ,呼吸2 6 /min ,心率 110 /min ,急性病容 ,烦躁 ,全身皮肤潮红 ,可见弥漫性针尖至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 ,肿胀 ,融合成片 ,下腹部皮疹处可见片状密集的直径 3~ 5mm类圆形水疱 ,壁薄 ,内容物澄清 ,尼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2 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例^192Ir极不均匀外照射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病人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系统观察了病变的临床过程和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测定了损伤部位的温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2小时出现肢体麻木、抽搐,最早照后4小时出现红斑、肿胀,54小时出现水疱,第5天出现坏死和剧痛,最晚出现红斑、肿胀是照射后41天,47天出现水疱和糜烂创面。红外线热成像显示:损伤早期温度升高,水疱、坏死区和损伤后期温度降低,温度升高越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例大剂量全身极不均匀照射急性放射损伤患者数处局部病理改变。方法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吸收剂量右下肢为3738Gy,左手掌为830Gy,于照射后第8天行右下肢、左前臂截肢术。右手、左膝照射剂量相对较小但难以准确估计,红斑、水肿、水疱、溃疡出现相对较晚,于第55天行右手指、左膝清创植皮术。镜下:右小腿局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皮下组织和骨胳肌广泛地坏死和弥漫性出血,但真皮中的立毛肌尚存;左手指、手掌皮肤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并形成大小不一的囊泡,致使表皮与真皮分离,真皮弥漫性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汗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皮下组织内弥漫性出血,少数脂肪细胞坏死。胫骨、腓骨上端和股骨、桡骨、尺骨下端处骨髓腔内造血组织各系细胞均消失。左膝、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皮肤示急性放射性溃疡。结论大剂量照射导致的急性放射损伤造成大面积、深达肌肉的软组织坏死及骨髓造血细胞消失。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42岁 ,因周身皮肤及口腔粘膜起疱疹 ,伴发热 2d入院。入院前 2d因关节痛自服“去痛片”2片 ,当天夜里即出现周身皮肤发痒 ,背部起少许皮疹 ,次日皮疹逐渐增多 ,波及全身 ,口腔粘膜亦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 ,面部皮肤呈片状水肿性红斑 ,颊粘膜之水疱破溃出血并形成溃疡 ,伴有发烧 ,体温最高达 39.5℃。查体 :T 39.0℃ ,P94次 /min ,血压 18/ 10kPa ,急性热病容 ,表情淡漠 ,精神萎靡 ,双颧可见片状水肿样红斑 ,其上并有少许水疱 ,双侧颊粘膜可见弥漫性出血 ,有 3处 0 .3~ 0 .5cm溃疡面 ,舌尖部有 1处黄豆大溃疡 ,除手足皮肤…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2年2月4日收治一例事故性^60Co极不均匀照射后所致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伴右手局部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例多部位急性极重度放射损伤伴全身放射病的救治孙向黎杨文峰杨志祥刘如辉朱家凌1996年1月7日,我院收治了1例受192Ir放射源大剂量极不均匀外照射所致双下肢、双手及前臂的重度放射损伤伴全身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现将临床救治报告如下:1临床治疗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1996年1月5日吉林市发生的一起辐射事故病人“文”的救治,对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性损伤诊断与救治提供新经验。方法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局部组织ESR的检测,估算全身受照射剂量及局部不同部位受照射剂量,并通过临床症状、造血系统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损伤程度。结果全身受照后吸收剂量(红骨髓干细胞存活计权等效剂量)为2.9±0.3Gy,右下肢最大吸收剂量达3737.8Gy。照后2小时50分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照后第1~2天淋巴细胞计数为0.9~0.4×109/L,为保全生命,于照后第8天行右大腿及左手腕截肢术。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于照后第17天降至最低值(分别为0.65×109/L及19×109/L)。照后4~23天应用rhG-CSF,极期仅持续5天便进入恢复期。结论本例为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后者又会加重全身急性放射病的病理改变,在治疗中不能忽视对局部损伤的及时处理,早期应用rhG-CSF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心肌酶的检测有助于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判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1例192Ir源急性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性损伤的改变,探讨局部放射损伤的诊治。方法 重点观察该例患者局部病变的临床经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局部组织损伤;采用双能X射线法检测患者骨密度;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血清睾酮(T)水平。结果 受照后患者局部表现为红斑、肿胀、疼痛、水疱、溃疡、坏死,诊断为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383 d伤口愈合,但患者右下肢运动障碍。MRI检查显示局部损伤累及皮肤、股骨、多处肌肉及骨髓组织。骨密度检查显示患者骨量减少(-1.5~-1.1),血清β-CTx一过性升高(493.50~1 580.00 pg/ml),血清PINP出现波动(49.30~291.80 ng/ml),且血清睾酮出现波动(5.41~608.80 ng/dl)。结论 大剂量急性外照射可致局部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MRI有助于评估局部放射损伤,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联合血清睾酮可用于评估骨损伤。临床医生救治局部放射损伤时应注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13.
辐射对生物的作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1 低吸收能量引起高生物效应 :2 作用的短暂性和效应的长期性。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通常指照射后 6个月以上出现的效应[2 ] ,可延续或在照射的数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出现。当出现在受照射者本人身上时 ,称为躯体效应 ;如发生在受照者后代的效应 ,称为遗传效应。急性放射病是核事故中较常见的损伤。急性放射损伤对生殖系统有明显影响 ,主要是对生精细胞产生破坏作用 ,对睾丸间质细胞则损害不大[3 ] 。本文通过对一例60 Co源致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受照后 8年的生殖能力进行研究 ,探讨急性放射病…  相似文献   

14.
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细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细菌感染的防治经验,为今后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提供治疗经验.方法 2例急性放射病患者整个病程中均合并不同菌种的感染,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的病原体检测而给予不同强度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2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治疗中均出现多次反复的细菌感染,同时伴有持续的真菌感染,经强有力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后细菌感染得到暂时控制,真菌感染始终没有控制.病例A于受照后14天出现急性腹膜炎,照后19天出现肺部感染,经泰能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得到控制,于照后33天死于真菌感染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受照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且于照后55天和照后71天出现G-杆菌败血症,经泰能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感染均控制,但真菌感染一直存在,于照后75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呈阶段性.全身性阶段性应用高强抗生素是防治细菌感染的主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心肌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济宁市某辐照厂2名工作人员于2004年10月21日受到放射源60Co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剂量为20~25Gy,病例B受照剂量为9~15Gy。分别诊断为轻度肠型急性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借助心肌酶谱活性的动态变化,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程度、心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1,2]。笔者对2  相似文献   

16.
一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病人照后一年随访观察王桂林刘惠兰杨志祥孙向黎王丹红孙其云秦茂权叶根耀1996年1月5日吉林市发生一起192Ir意外照射事故,全身受照吸收剂量(红骨髓干细胞存活计权等效剂量)为2.9±0.3Gy,病人“文”...  相似文献   

17.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犬综合对症治疗原则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和临床事故病例抢救结果表明,重度以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已经基本解决。为了提高救治范围,进一步开展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综合对症治疗原则的研究很有必要。方法与分组实验用北京地区的成年雄性家犬(体重为15一20公斤)进行。的COy线一次全身均匀照射,照射率为33.6一40.5伦/分。基础治疗措施 ,.照后早期给予重度放射病犬有效的"50护和改善微循环功能的药物(如低分子量右旋糖醉、氮丙嘴、苯海拉明等)。  相似文献   

18.
辐射对生物的作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1.低吸收能量引起高生物效应:2.作用的短暂性和效应的长期性。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通常指照射后6个月以上出现的效应[2],可延续或在照射的数月、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出现。当出现在受照射者本人身上时,称为躯体效应;如发生在受照者后代的效应,称为遗传效应。急性放射病是核事故中较常见的损伤。急性放射损伤对生殖系统有明显影响,主要是对生精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对睾丸间质细胞则损害不大[3].本文通过对一例60Co源致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受照后8年的生殖能力进行研究,探讨急性放射病人生殖功能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忻州60Co源放射事故主要8例受照者临床报告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目的通过对诊断不明病人“芳”的诊断和治疗,探索在放射源不明情况下,如何进行放射病的诊断;探索采用简易隔离和GM-CSF治疗效果;同时回顾性介绍同组其他病人发病经过。方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排除传染病和中毒,在高度怀疑放射病时,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确诊急性放射病;复习文献,提出放射源不明、放射病诊断线索。结果经作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受照剂量为2.30(2.07~2.50)Gy,确诊为骨髓型急性(中度)放射病,同时推断家中死亡3例也为放射病。结论如遇到难以解析的皮肤烧伤病变(红斑,水疱),排除热或化学烧伤后,应考虑放射烧伤,对有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外周血细胞减少者,更支持诊断;如家中成员中相继发生上述同类症状者更应高度怀疑,并作相关检查确诊;简易隔离可为一般医院所采用;细胞因子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特大剂量照射后外周血和骨髓染色体培养方法,拟合6Gy以上大剂量照射染色体双着丝点+环剂量-效应曲线,对山东济宁“10.21”事故受照者进行准确生物剂量估算和DNA损伤检测。方法采集2例受照者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计数双(多)着丝点+环数目;用正常离体人血拟合6~22Gy双+环剂量效应曲线及数学方程;对2例事故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受照者外周血DNA损伤。结果B的外周血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4.47个/细胞;A的外周血培养无分裂细胞,骨髓染色体双+环平均数为9.15个/细胞。用6—22Gy剂量效应方程估算全身平均受照剂量,B为9.4Gy,A为19.5Gy。单细胞凝胶电泳可见2例受照者的多数彗星细胞呈小头大尾形状。结论用新建立的6~22Gy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估算2例受照者的生物剂量,已分别达到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型放射病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