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生理性起搏者56例,非生理性起搏者35例,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P〈0.01),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P〈0.01),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P〈0.05);VVI起搏者LVEF明显降低(P〈0.05),且LAD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起搏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不同起搏方式对血流动力学的急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急性影响。方法: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14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前及VVI、AAI、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根据VVI起搏时室房传导的情况分组对比。结果:起搏前及起搏时,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差异。AAI、DDD起搏时,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与起搏前对比无明显改变,但较VVI起搏明显下降(P<0.01);心输出量(CO)较起搏前及VVI起搏时显著增加(P<0.01)。AAI、DDD起搏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VVI起搏时,RAP、PAP、PCWP较起搏前显著增加,室房传导组更为明显;无室房传导组较起搏前CO略有增加(P<0.05),而室房传导组CO改变不明显;室房传导组较无室房传导组RAP、PCWP显著增加(P<0.05)。结论:AAI、DDD起搏可以显著增加CO,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VVI起搏特别存有室房传导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AAI、DDD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VVI起搏后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VVI型起搏器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后.分成2组;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共21例;B组为在植入VVI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共21例。术后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1、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A组19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8例(42.1%)发生慢性房颤;B组20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3例(15.0%)发生慢性房颤。结论:胺碘酮对植入VVI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Medtronic Adapta ADD01/ADDR01/ADDRL1)的SSS患者,先以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6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6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右心室起搏比例,并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在DDD/R模式下,平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达43.6%,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从(56.5±2.6)%下降至(54.1±3.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从(49.6±2.6)mm升高至(51.4±2.4)mm(P=0.002),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从(77.0±16.2) pg/mL升高至(87.2±16.4) pg/mL(P=0.032).在MVP模式下,平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仅为1.8%,LVEF从(54.1±3.0)%上升至(55.4±1.4)%(P=0.042),LVEDD从(51.4±2.4)mm下降至(50.2±2.0)mm(P=0.016),BNP从(87.2±16.4) pg/mL下降至(86.5±14.9) pg/mL(P=0.852).另外,DDD/R模式下有4例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而MVP模式下仅1例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结论:与DDD/R模式比较,MVP模式能显著减少右心室起搏比例,且对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苗志林  荆全民 《现代康复》2000,4(12):1874-1874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捕器后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阙症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需安装起搏器的80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组(RVAP治疗,60例)与L组(LBBP治疗,2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R组的阈值低于术后即刻及L组,阻抗、感知高于术后即刻及L组(P<0.05)。术后,两组的LAVI、LAEF、Tmsv-16-SD%、SNRT、CSNRT、SACT、AHREs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QLIPPv1.0评分均改善,且L组优于R组(P<0.05)。结论相较于RVAP,LBBP治疗SSS更有利于维持心脏机电同步性,可改善心功能和窦房结功能,减少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7.
DDD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DD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理性双腔起搏器,它既可以恢复心脏正常电激动顺序及房室收缩顺序,又可根据需要变换多种工作方式,以达到最佳起搏效果。我科自1994年9月份以来为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置了DDD起搏器,我们对吕例患者从术前准备,术中,术后护理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经临床医生及电生理检查确诊为病窦综合征,需采取起搏治疗的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55.5岁。心电图提示均有窦缓,窦性停搏,其中1例最长间歇为2.92s;食道调搏提示均有窦房结功能低下;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18例因SSS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术后程控为AAI模式组(5S例)及DDD模式组(60例),随访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AI组术前、术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DD组术后LAD、LVEDV较术前增大,LYEF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DDD组较AAI组LAD、LVEDV增大,LVE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AAI组高于D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AAI模式较DDD模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l 生理性起搏概念与类型 生理性心脏起搏,是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而言。传统概念是指起搏时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和(或)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起搏方式。近年来,更完善的生理性起搏还包括双心房或双心室同步起搏。使心肌激动顺序更接近自身生理活动。生理性心脏起搏主要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AAT),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AT,VDD),全自动起搏(DDD),频率自适应型起搏(rate responsive pace)。2 各类生理性心脏起搏适应证、禁忌证及进展2.1 心房生理性起搏 心房按需起搏是最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心房起搏术(AA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74例患者分为AAI组(共3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平均66.8&#177;7.9岁)和DDD组(3共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平均65.8&#177;9.7岁),回顾分析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从(55.8&#177;3.1%)上升至(56.5&#177;2.4%)(P〉0.05)。DDD组LVEF从(55.5&#177;2.8%下)降至(54.7&#17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与DDD比较,安装AAI起搏器不仅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而且价廉。  相似文献   

14.
芮世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5.64%(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6.96%(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8%(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漂浮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软英 《护理研究》2006,20(12):3336-3337
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过渡性体外起搏方式,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而起搏。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还可用于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病人病情危急时应用临时起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保证安全可靠连续性临时起搏,术后的监护与护理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3年6月-2006年6月共行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45例,起搏成功率100%。现从护理角度探讨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和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54例,DDD70例,AAI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期生理性起博对慢-快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转归的影响。方法:36例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复查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时间13-97个月,观察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生理性起博治疗者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AAI组转复率为75%;DDD起搏治疗组转 复率为8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房颤有良好的长期治疗作用,应是慢-快综合征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15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SSS患者中,先以传统频率应答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分析不同起搏模式下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的变化,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表(LiHFe)评估患者在两种不同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随访期间,患者CumVP%由DDDR模式下的91.3%下降至MVP模式下的1.6%(U=130.5,P〈0.01);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LiHFe总分在DDDR模式下(34.0±3.4)分,MVP模式下(10.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1),其他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SSS患者,MVP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起搏模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QRS波形态和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和血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增宽[(187.00±15.67)ms与(94.00±9.17)ms,t=15.98,P<0.05],LVEF下降[(53.70±1.34)%与(58.60±1.65)%,t=7.30,P<0.05],IVMD延长[(43.20±6.79)ms与(15.00±4.08)ms,t=7.75,P<0.05],BNP升高[(89.70±8.30)ng/L与(40.00±4.73)ng/L,t=16.44,P<0.05],而RVS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和RVA组相比,RVS组QRS时限缩短[(119.00±7.38)ms与(187.00±15.67)ms,t=12.42,P<0.05],LVEF增加[(57.00±2.00)%与(53.70±1.34)%,t=4.09,P<0.05],而IVMD缩短[(19.00±4.59)ms与(43.20±6.79)ms,t=7.94,P<0.05],BNP降低[(44.加±9.18)ng/L与(89.70±8.30)ng/L,t=11.62,P<0.05].结论 和传统的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