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测下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下肢静脉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 大隐静脉长度:左侧(72.07±1.00)mm,右侧(71.08±1.13)mm.小隐静脉长度:左侧(39.23±0.48)mm,右侧(40.50±0.76)mm.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与隐神经和腓肠神经之间的关系.在膝部隐神经位于静脉的后方,左侧占(36.67±8.82)%,右侧占(43.33±9.04)%.小隐静脉行于腓肠神经内侧者占(63.33±8.82)%.跨过神经者占(30.00±8.37)96,紧贴神经表面占(10.00±5.48)%.另外,对大、小隐静脉的外径和属支情况也进行了测量和研究.结论 为在足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置管、穿刺选择血管、在静脉手术时预防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新生儿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外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外静脉上、中、下3段的外径分别为1.2~2.4(1.8±0.5 mm、1.8~2.9(2.2±0.5 mm、2.4~3.8)(3.0±0.6 mm,长度分别为4.5~8.5)(6.9±1.4 mm、14.7~28.0(20.9±5.2 mm、16.9~29.2)(22.5±7.6 mm).结论:新生儿颈外静脉走行恒定,穿刺点应选中段中点.  相似文献   

3.
蓝秀花 《吉林医学》2013,34(4):779-780
目的:探讨疑难静脉小儿静脉采血的方法,提高小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采出满意的血标本,以保证检验结果。方法:将在门诊采血室采血的120例疑难静脉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选择患儿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选择患儿肘正中静脉穿刺采血。对两组患者全程抽血时间、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观察组的全程抽血时间、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疑难静脉小儿选择内踝前上方大隐静脉穿刺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快速采集所需血量,明显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34侧小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睾丸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起始、位置、外径及分离长度。结果:腹壁浅静脉由脐下浅静脉汇成,以腹股沟为标志线,静脉在距前正中线3.5±0.8 cm处,位于浅筋膜内几乎垂直下行注入大隐静脉,分离长度6.0±1.7 cm,中1/3外径2.0±0.3 mm。腹壁浅静脉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症较为理想的分流血管。  相似文献   

5.
上肢浅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上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上肢浅静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 解剖观察了手背静脉网、弓的形成和属支的分布,可见形成手背静脉网左侧19例,占(63.3±18.8)%,右侧20例,占(66.6±8.6)%.形成手背静脉弓左侧11例,占(36.6±8.8)%,右侧10例,占(33.3±8.6)%.贵要静脉的深面是由肱二头肌腱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肌膜把静脉同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可跨过责要静脉.测量了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的外径,均在1.0 Hnn以上.结论 为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静脉置管、穿刺选择血管、预防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儿科临床上进行静脉抽血时,均采用5ml注射器颈外静脉穿刺法取样。新生儿及肥胖儿童体表静脉不明显、颈项短小不易抽血。5ml注射器针头长(约3cm)、粗,针管短、硬,操作中注射器不易固定,容易造成穿刺失败。我科近年来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穿刺颈外静脉抽血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应勋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03-104
为搜集体质资料及心脏插管术的解剖学资料,对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长度、直径夹角等情况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如下:81具南方人尸体的上腔静脉总长度为(60.84±12.14)mm,心包外段长度为(42.29±8.76)mm,外径为(17.51±2.99)mm;心包内段长度为(18.43±6.22)mm,外径为(19.21±3.15)mm。左、右头臂静脉长度为(66.89±10.01)mm和(40.15±8.45)mm,外径分别为(12.61±2.56)mm和(12.17±2.82)mm。左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夹角为128°25'13″±24°51'30″。对上腔静脉主要属支的注入部位及管径也作了观察。心脏插管时,经右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入右心较为短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 mm和(6.34±1.45) 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 mm和(5.83±1.37) 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 mm和(7.65±1.52) 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 mm和(8.16±3.22) 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 mm和(6.08±1.86) 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 mm和(7.53±2.04) 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 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 mm及(18.94±8.72) 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相似文献   

9.
颈外静脉插管至上腔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时行腹腔—静脉分流术,经颈外静脉置管入上腔静脉,对手术实施和普及的意义。方法:取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45例90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暴露左、右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用游标卡尺,二角规,量角器测量其长度和夹角。结果:颈外静脉汇入部位分Ⅰ、Ⅱ、Ⅲ、Ⅳ型;颈外静脉距锁骨上方2.0cm处至上腔静脉中段之间长度,左侧13.8±2.9cm,右侧11.5±1.8cm。结论: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较粗大,周围无重要结构;操作较易,危险性小,是可供临床穿刺插管选择的静脉。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近段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动脉椎前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2具(64侧)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进行颈部解剖,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始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并测量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部位的外径。结果64侧中3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4.69%),29侧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45.31%),32侧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50%);64侧中1侧穿G横突孔,63侧穿G横突孔;椎动脉近段的长度(mm):左侧37.6±5.1,右侧36.8±4.9;椎动脉近段的起始外径(mm):左侧4.23±0.37,右侧3.98±0.35。结论椎动脉近段的起源有变异,主要发生于左侧;左右起始外径左侧大于右侧,但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入横突孔处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Lin Y  Ye CS  Huang XL  Ye JL  Yin HH  Wang S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43-3046
目的 评价大隐静脉曲张的激光灼闭术(EVLT)和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80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VLT组行大隐静脉EVLT术,静脉剥脱组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疼痛程度、平均住院日及术后6和12个月血管多普勒超声和空气体积扫描复查结果。结果 EVLT组在术中出血量(P〈0.01)、住院日(P〈0.05)和术后疼痛程度(P〈0.05)上均较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T组2例术后早期大隐静脉内细小血流,剥脱组3例在小腿段探及大隐静脉内血流,两组患肢术后的静脉容积(P〈0.05)、静脉灌注指数(P〈0.01)和剩余容积分数(P〈0.01)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近期疗效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相似。  相似文献   

12.
钟建国  袁建华  王振 《浙江医学》2011,33(6):822-824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和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50例患者行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即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开始注射对比剂延迟扫描时间35s和70s)扫描.统计动脉晚期及静脉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观察胰周小静脉的CT及后处理的影像表现.结果 胰周小静脉胰腺十二指肠上后静脉、胰腺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和胃结肠干在静脉期的显示率分别为86%、92%和96%,均优于动脉晚期.结论 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静脉期优于动脉晚期;MSCT及重建技术能提高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16例成人和24例儿童静脉系统的观察结果。奇静脉系可分5型:奇 副奇型(9.29±2.45%);奇 上、下半奇型(58.57±4.16%)奇 上、中、下半奇型(30.71±3.90%);奇 下半奇型(0.71±0.71%);奇 上半奇型(0.71±0.71%)。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高度,成人在T_(4-5)(96.55%),儿童在T_(2-4)((91.67%)。奇静脉弓上部分接收由上位2~5支肋间静脉的共干;弓下部分接收下位7~10支肋间静脉。右侧最上肋间静脉多数注入奇静脉或右无名静脉。下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下位2~9支肋间(肋下)静脉。上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上位2~9支肋间静脉,注入奇静脉者占79.37±3.60%。左侧最上肋间静脉大多数汇入上半奇静脉或左无名静脉。中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中部2~5支肋间静脉,并注入奇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遗传型与非遗传型智残患者的趾跖嵴纹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油墨印迹法、透明胶带法 ,结合肉眼直观并纪录等方法对 10 0例智残患者的趾、跖纹进行收集、观察和分析。结果 遗传型智残组和非遗传型智残组的趾端、趾间Ⅲ区和Ⅳ区的皮肤嵴纹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0 1;拇趾球区、小鱼际远端区、趾间Ⅱ区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趾、跖嵴纹数的差异为智残患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研究肝门静脉病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因疑肝、胆、胰等病变行上腹部增强及CTA检查的病人共245例。结果245例病人中发现门静脉病变120例,其中门静脉高压52例,门静脉癌栓4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0例,门静脉主干受侵犯20例。结论64排MSCTA可清晰显示门静脉血管病变,发现细微征象,为临床制定、优化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提供客观详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了人脐带静脉的形态结构及其在0~8.0kPa 压力下的变化.脐静脉结构类似中等动脉.内皮细胞和内弹力膜的形态随实验压力增大而改变.6.7~7.3kPa是脐静脉内膜的临界破坏压,5.3~6.7kPa 是制备脐静脉作为管道移植材料的最佳压力.  相似文献   

17.
骶前静脉的配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骶前手术减少出血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法观察成人50例标本的骶前静脉配布。结果:骶中静脉以1支多见,占76.0%,在骶骨前位置不恒定,骶中静脉有属支与直肠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及骶外侧静脉吻合。骶外侧静脉以2支多见,占70.0%,其属支与骶中静脉属支在骶骨前形成水平状吻合,左侧5.82±0.32支、右侧5.37±0.41支。结论:在作骶前手术尤其直肠切除术时,应特别注意骶前静脉的配布情况,以避免骶前出血。  相似文献   

18.
吴文建 《微创医学》2011,6(2):123-124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加导管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采用高位结扎加导管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42例,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疗效。结果 42例均治疗成功,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卒中、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有5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经使用抗生素、镇痛对症处理3 d后症状逐渐消失。所有病例均随访5至12个月,无1例静脉曲张复发,有8例有色素沉着,但逐渐消退。结论导管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微创、美观、安全,操作较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T-1和NO在下肢静脉曲张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采集静脉组织测定ET-1和NO含量。结果:下肢静脉曲张组的静脉组织中ET-1和NO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参与了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造影,加深认识Budd-Chiari综合征的肝静脉异常表现,正确判断肝静脉回流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经肘静脉行下腔静脉对端造影,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形以显示肝静脉。结果37例Budd-Chiari综合征全部行下腔静脉造影,18例肝静脉通畅,17例不显影或显影不良,通过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证实仅6例有狭窄或闭塞。肝静脉三大主支中,共显示肝右静脉20例,肝左静脉1例,无1例显示肝中静脉。大部分病例能显示代传扩张的副肝静脉。结论单纯下腔静脉造影(包括对端造影)只能明确部分病例肝静脉通畅情况,加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可观察全部肝静脉通畅情况。各种造影方法最容易显示肝右静脉和副肝静脉,肝中、肝在静脉不易显影可能与其位置高,易受到下腔静脉病变波及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