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是危及肿瘤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控制肿瘤转移是决定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体内能直接抑制转移潜能并抑制肿瘤向第二位点扩散,故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KISS—1基因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文对该基因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进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9):647-648
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标准的探讨高进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不可能完全利用人体活检和尸检材料去完成,必需建立相应的动物和人类肿瘤的转移模型。这对肿瘤转移机制,实验治疗的探索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目前,国内已建立了不少肿瘤转移模型,但仍有不少标准问题值得...  相似文献   

3.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肿瘤转移的研究已发展到细胞及分子水平。肿瘤微转移的概念也已逐步建立。准确判断有无肿瘤转移以及转移的范同,可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临床及常规病理检查很难发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只有通过免疫组化或PCR等特殊检查才能确定。本文就肿瘤微转移的机制及检测途径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MSG)是近年来认识和提出的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基因,由于此类基因在非转移肿瘤中呈高表达,而在转移肿瘤中低表达,同时并不影响肿瘤的生长,故认为其与抑制肿瘤的转移作用有关而得名,遂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郝莹 《医学与社会》1996,9(3):45-47
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过程及启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郝莹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揭示肿瘤转移机理是认识、医治肿瘤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手段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对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6.
肿瘤从原发灶向周围邻近组织转移扩散是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胃癌、肝癌、膀胱癌、食管癌、乳腺癌等肿瘤的转移与MTA1基因的关系时发现,所有研究标本中,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MTA1基因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肿瘤组织。说明MTA1基因和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且它的过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深度与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对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课题,该文对近年来发现的相关基因MTA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选择素单抗对裸鼠胃癌转移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近发现的粘附分子P-选择素,能介导血小权和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粘附介质作用。该文用人胃癌细胞株原位移植方法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分别注射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或PBS液体。结果发现,PBS对照组肿瘤转移率为54.5%,单抗组仅1例有肿瘤转移,ELISA法测定显示,肿瘤转移裸鼠血浆P-选择素含量显著高于非转移裸鼠,表明P-选择素与肿瘤转移相关,其单抗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莲香 《广西医学》1999,(2):274-276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肿瘤是一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的形成和生长,均依赖于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研究,发现它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现综述如下。1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  相似文献   

9.
肿瘤转移是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多种分子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发现了一类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基因。由于此类基因的失活、突变及表达异常,可导致肿瘤转移,表明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转移抑制基因。自从第一个转移抑制基因NM23于1988年被鉴定以来,已陆续确认了8个肿瘤抑制基因。KISS-1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就该基因参与肿瘤转移的机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型淋巴瘤LⅡ接种于近交系615小鼠右后爪垫皮下,按肿瘤生长过程和宿主荷瘤时间分期分批处死动物,用组织学方法将肿瘤生长和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和转移期,以了解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动态观察发现,肿瘤移植后的第3天,移植局部侵表达Ⅱ级;第5天达Ⅲ级,第10天达Ⅳ级,并出现引流淋巴结肿瘤转移;第30天则出现肺转移,此时局部侵袭和淋巴结转移都已达Ⅳ级。本实验结果证实,肿瘤的局部侵袭程度与肿瘤转移发生的时间、转移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结果对肿瘤侵袭和转移机理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峰  潘立群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171-172,204
介绍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方法,分析化疗、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增加肿瘤转移机会的机制。通过分析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中医药治疗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今医学发展中,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大难题,所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业已成为重要课题,并已在全世界展开广泛的深入的研究。恶性肿瘤的一个显著特性是转移,因此对抑制肿瘤转移的探索已成为聚焦的热点,因而一些对肿瘤转移有着抑制作用的基因的研究探索也在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自从首个能够抑制肿瘤转移基因——nm23被发现,已经有十余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被发现,这些转移抑制基因对原发肿瘤的形成与生长并无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髓象检查对骨髓转移癌诊断的价值(266042)山东省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孟冬梅袁成录张岩骨髓转移癌是肿瘤转移侵犯骨髓的结果,往往是肿瘤的晚期表现。但有一部分肿瘤患者,在未出现原发肿瘤的迹象之前,出现骨髓转移的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为提高对骨髓...  相似文献   

14.
腹膜转移是消化道肿瘤转移途径之一,也是肿瘤转移研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手术后复发、放化疗失败、肿瘤病人治愈率得不到提高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网膜乳斑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与肿瘤腹膜转移的关系和转移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肿瘤血管生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重要条件,我们利用鸡胚及裸小鼠分别建立了2组血管生成模型,并研究了肿瘤血管与肿瘤细胞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转移性肿瘤细胞诱发血管生成的能力远高于低转移肿瘤细胞,证明这2组模型揭示了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为预防和控制肿瘤生长与转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是癌细胞形成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可被视为肿瘤转移的早期信号,常用来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或作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自从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新生血管的观点以来,肿瘤相关血管生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转移的另一通道一淋巴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缺乏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已经成为研究肿瘤淋巴管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逐步摸索,已经发现了几种较为理想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硼公绍加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转移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已知,肿瘤的转移涉及到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宿主环境及基因变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正向作用的肿瘤转移基因及反向作用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即中拼音抗癌kang ai的缩写)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就对KAI1基因与肿瘤转移的相关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肿瘤转移是癌症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肿瘤源性分泌因子或骨髓衍生细胞可在播散肿瘤细胞定植之前到达靶器官,提示靶器官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PMN)是导致肿瘤转移的关键因素。中药及其组分通过降低免疫抑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抑制肿瘤相关分泌因子的表达,阻断PMN的形成。本文综述中药对肿瘤PMN相关靶点的调控机制,为肿瘤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抗肿瘤转移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影响预后和导致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长期为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密切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设计抗肿瘤转移策略,并研制出不同功效的抗肿瘤转移药物,有些已经在临床应用,但并未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转移是一个多因素调控、多步骤、连续复杂的主动过程有关。目前的多种抗肿瘤转移的设计与方案都从肿瘤转移的途径与机制中寻找关键的调控点进行干预,以达到抑制转移的目的。因此,我们从分析转移过程的角度来探讨抗肿瘤转移策略,现对近年抗肿瘤转移策略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7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