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通过炮制技术,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可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便于调剂制剂等。中药的炮制解毒技术是对有毒中药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的一大创举,它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并扩展药物临床应用的范围。通过对有毒中药在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记载和炮制技术整理,并对它们现代国内外前沿研究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在毒性中药的毒性分级、毒性作用部位及毒性成分、炮制解毒技术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提出采用相同炮制技术进行解毒的有毒中药具有共性的炮制解毒规律的理论,以期为有毒中药的炮制解毒技术及炮制解毒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有毒中药的炮制与其毒性改变的关系上,提出了炮制能改变药物毒性的因素,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1)去除含毒性成分的部位;(2)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使灾转变成毒性较小而生理活性不减的物质;(3)降低毒性成分的含量;(4)除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5)破坏部分酶,以防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毒性物质;(6)破坏毒性成分结构,使之失去活性。(7)辅料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几种有毒中药的合理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毒中药的使用 ,必须严格遵守炮制方法、使用途径和应用剂量。除用炮制的方法除去其有毒部分外 ,还应注意各自具体的使用方法。现就部分药物的使用方法简述如下 :杏仁研究证明[1 ] 杏仁所含的苦杏仁甙及该甙水解生成HCN ,极少量的HCN可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作用 ,其量微有增大极易使人中毒。据此 ,杏仁用量不宜过大 ,一般成人用量控制在 6g以内为宜。还应注意的是 ,前人的去皮尖、炒、水煎等炮制方法虽能降低其毒性 ,但也降低了其药效。因此 ,最合理的使用方法是少量 (6g以内 )生用 ,捣细冲服 ,还应指出的是杏仁中还存在樱叶酶…  相似文献   

4.
藤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为剧毒中药,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通过炮制能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总结并归纳了藤黄炮制方法,炮制对其化学成分、药效、毒性等方面的影响,为今后深入进行有毒中药炮制,特别是藤黄的炮制“减毒增效”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并为藤黄科学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巴豆炮制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图分类号R283.3巴豆有毒,药性峻烈,对皮肤和粘膜组织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服用过量可致生命危险。因此,巴豆的炮制显得尤为重要。巴豆种仁含脂肪油(巴豆油)约40%~60%,有强烈的刺激性,与肠液作用后生成巴豆酸,引起剧烈的泻下作用。因此巴豆油既...  相似文献   

8.
中药一般性味平和,常使一些人认为服用中药比较安全,尤其是近年来某些药品广告大肆宣传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天然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等,其实未必尽然。有些中药若对其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误服或服用不当,亦可发生药物中毒,甚则危及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9.
大黄。处方用名为: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熟军、熟大黄、大黄炭。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在9~11月间,当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生长3年以上的根茎,除去顶芽及侧根,青海、甘肃产者多削去外部租皮后,用绳串挂风干,或再加工成表面平滑的卵形、圆柱形者,称“西宁大黄”(青海产)或“铨水大黄”(甘肃产),原植物主要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四川产者多切成块状如马蹄,用火烘干,称“马蹄大黄”或“川大黄”,原植物主要为药用大黄,近年亦有切成片状,以利干燥。我省著名的“西宁…  相似文献   

10.
11.
刘涛  齐更红 《中外医疗》2008,27(28):111-111
半夏为为中医临床上曩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半夏的炮制且目的 主要体现在消除和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副作用,以达到安全用药,临床常应用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三个品种,而不同炮制方法其功效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药百合炮制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合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但在该书中未记载炮制方法 ,稍后的汉《金匮要略·方论》始有记载。笔者通过整理历代百合的炮制方法记载 ,结合现代炮制方法 ,对其炮制历史沿革作一些探讨 ,供深入研究百合炮制提供参考。据记载 ,汉唐时期即提出了多种百合炮制方法 ,有些方法为后世长久沿用。百合的加工炮制文献 ,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方论》的“擘”、“水洗百合浸一宿 ,当白沫出 ,去其水”、“炙”。唐《备急千金要方》,载“敖令黄色 ,捣筛为散”,敖法 ,后世未见沿用。《食疗本草》记载 ,“主心急黄 ,蒸过和蜜 ,作粉食之尤佳”,这…  相似文献   

13.
14.
马艳平 《中医学报》2020,35(8):1649-1652
川帮中药炮制技术发源于四川省,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其技术偏重于蒸制与复制:生大黄片用黄酒水闷透,蒸制,晒七八成干,如此反复操作九次而得九制大黄;生半夏清水漂浸,分期加入明矾、石灰、皮硝等,历时两月有余制成仙半夏;生天南星粉与胆汁搅拌、发酵、阴干,再用黄酒蒸制可得九转南星;生附子用胆水浸泡后,经过煮、蒸、烤而制成临江片。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大黄的炮制及药理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药用大黄(RheumoffcinaleBaill)的干燥根茎或根。因其含有多种药效成分而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本文就不同的炮制方法及药理作用探讨如下。1生大黄取原药材,分开大小,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软后,切原片或块,干燥。生大黄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患忒类、游离意配衍生物、鞋质等。其中,结合性大黄酸类是泻下的主要成分,以番泻忒A作用最强。药理作用系由于刺激肠壁,增加肠的张力和蠕动,减少水分吸收而发生缓泻作用。因同含有收敛作用的鞋质,内…  相似文献   

16.
以中药炮制学中的"半夏"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药的炮制     
目的讨论中药的炮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中药炮制既要重视传统的炮制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从事长期的医疗活动中逐步总结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是指药材根据医疗、调剂的需要,在防治疾病上发挥更好疗效的工艺加工处理方法。广义的中药炮制是指药材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而狭义的中药炮制则着重于强调按照中医理论体系和一定的工艺流程使中药饮片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而满足于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大黄平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lum L.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浅谈张淑贞,刘红(解放军153中心医院,450007;河南中医学院)主题词炮制,中药中药是采集野生或栽培、饲养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全体或部分自然状态的干燥品,其中往往夹杂着其它杂物或带入非药用部分及霉变品等。必须经过严格的纯净处理,使其达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