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水平,探讨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武汉地区48~65岁绝经后女性120例,按照wHO标准将入选女性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和大粗隆的BMD,ELISA测定血清MMP-13、TIMP-1以及雌二醇(E2)、骨保护蛋白(OPG)、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I型原胶原N端前肽(P工NP)和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的水平,计算MMP-13/TIMP-1。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低骨量组患者血清MMP-13水平显著升高,MMP-13/TIMP-1升高(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MMP-13与骨密度、血清E2、OPGL水平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与OPG、P工NP和CTX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低骨量患者血清MMP-13和MMP-13/TIMP-1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妇女早期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及其对骨质疏松症(OP)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就诊的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 qd).观察两组患者半年、1年后腰椎BMD、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骨合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腰椎BMD及PINP在半年及1年后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组腰椎B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8 ±0.14)比(0.74 ±0.12),(P<0.05).治疗组PINP值在1年后明显改善,(38.8±8.9)比(40.2±8.6),(P<0.05),该差值高于对照组的差值,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8.4±8.6)比(42.1±8.3),(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或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量有一定帮助,它是通过促进骨合成代谢来实现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绝经后妇女不同骨密度条件下MMP-2和MMP-9浓度的变化,探讨两者在骨质琉松症(OP)中的作用,为临床OP诊断与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绝经后妇女80例.采用Cha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L2~L4)侧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予、Ward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骨密度(BMD).分为正常对照组(骨密度正常组,21例)、低骨量组(20例)、骨质疏松组(23例)和严重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骨折组,16例),对各组进行身高、体重等常规检查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MMP-2和MMP-9的浓度.结果 绝经后女性血清MMP-2及MMP-9水平随骨密度的降低呈现升高趋势,以骨质疏松骨折组为著.结论 绝经后妇女血清MMP-2及MMP-9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HMW-ADP)、总脂联素(总ADP)与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8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41例和骨密度正常组39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L2-L4)侧位和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并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HMW-ADP和总ADP水平,并分析ADP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血清HMW-ADP水平、总A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HMW-ADP和总ADP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MW-ADP与L2、L3、L4和股骨颈的BMD均呈负相关(r=-0.436、-0.492、-0.365、-0.471,均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HMW-ADP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血清骨钙素(BGP)和尿1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意义。方法:对来自天津地区的382例女性志愿者根据是否绝经和腰椎骨密度(BMD)测定结果分为绝经前组(105例)、绝经后骨量正常组(98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组(179例)。应用放免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BGP和尿NTx。结果:绝经后骨量正常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组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BMD均低于绝经前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组血清BGP和尿NTx均高于绝经后骨量正常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绝经后骨量正常组又高于绝经前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BGP和尿NTx是评价骨动态改变,预测骨量丢失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古方青娥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β-链蛋白(β-catenin)和dickkopf-1(DKK-1)表达水平及骨矿密度(BMD)含量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部分疗效机制。方法将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青娥丸(每次1丸,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青娥丸模拟剂(每次1丸,每日3次),2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BMD、血清β-catenin和DKK-1的表达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后BMD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血清β-caten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DKK-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青娥丸能够维持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BMD,其部分疗效机制与其可增强患者β-catenin表达和抑制DKK-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伦膦酸钠(福善美)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10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2组均应用碳酸钙(钙尔奇D)600mg口服,每晚一次,α-D3骨化醇0.25μ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加福善美70mg,每周1次口服。各组用药后每年检测腰椎及髂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cross-linked N-telopeptideoftype collagen,NTx)及随访骨折事件发生率。结果福善美治疗组治疗3年,全身BMD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腰椎BMD上升16.7%,股骨颈BMD值上升24.2%,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仅发生2例骨折事件,对照组发生7例骨折事件,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纽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福善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对骨折有显著预防作用.长期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关系,方法:分别测定绝经后女性疏松组(n=20),绝经后女性正常组(n=20),中年男性疏松组(n=20),中年男性正常组(n=20),青年男性正常组(n=15)外周血钙(Ca^2 ),磷(P^3-),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各组血清钙,磷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绝经后女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ICTP值均升高,中年男性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升高,与青年男性正常组相比,PICP值降低,ICT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升高,但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中年男性骨质疏松随增龄骨形成生化指标降低,骨吸收生化指标增高,PICP和ICT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Zhao Q  Shen LX  Zhang H  Wu XP  Xie H  Shan PF  Cao XZ  Liao EY  Luo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57-1961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骨生化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sBAP、sOC和s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1)sBAP、sOC和sNTX与年龄呈负相关,3个骨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013-0.029(P<0.05)。(2)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发现sBAP,sOC和sNTX的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分别为31 U/L±13 U/L、13μg/L±6μg/L、18μmol/L±7μmol/L;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59岁年龄段达最低值分别为27 U/L±9 U/L、9μg/L±5μg/L、16μmol/L±6μmol/L。60岁之后骨吸收指标sNTX轻度增加为16μmol/L±6μmol/L,而骨形成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3)校正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吸烟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sBAP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除腰椎侧位外,sOC与其他各部位BMD均呈负相关;而sNTX与腰椎正位AP(L1-L4)及髋部整体BMD负相关。结论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骨转换指标如sBAP、sOC和sNTX随男性年龄而变化,且与B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补肾健脾壮骨方为主防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蔚 《中外医疗》2011,30(18):128-129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壮骨方为主防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5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补肾健脾壮骨方防治组(试验组)69例和空白对照组66例,连续治疗半年、1、2、3年后,对比观察2组患者各个时段的骨密度(BMD),并统计2组骨痛、痉挛、骨折的发生率。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治疗后半年、1、2、3年BMD稳步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MD一直呈下降趋势,从治疗后1年开始BM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年、1、2、3年组间对比,试验组的BM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全身性骨痛和痉挛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健脾壮骨方为主防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腰椎正住总体、腰椎侧住、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显著性。除腰椎侧住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住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sOC和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显著性。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住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腰椎骨密度(BMD)扫描结果。将104例受试妇女分为3组。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组31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37例,绝经前健康组36例,采用放兔法分别测定血清IL-6、雌二醇(E2)和骨钙素(BGP)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6水平高于绝经前妇女,骨质疏松组又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以非骨质疏松组IL-6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L-6与BMD,E2呈负相关关系,与BGP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丢失属高转换型,IL-6高表达与骨质疏松症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IL-6分泌增多,从而刺激骨吸收,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骨密度(BMD)检查结果,选择46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采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骨钙素(BGP),ELASA法测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用利塞膦酸钠5mg/d治疗1年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血清BGP水平及尿NTX/尿肌酐(Cr)水平降低,BMP上升。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塞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IL-6、TNF-α的产生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阿仑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阿仑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56例50~74岁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人),每日给予阿仑膦酸钠10mg/d或安慰剂,两组均加服碳酸钙片和维生素D,治疗6个月。试验前后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和髋部的骨矿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同时检测骨转换的生化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腰椎BMD平均增加5%(P<0.01),对照组各部位的BMD均下降(P<0.05);治疗组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均降低,其中NTx下降最明显,近75.7%(P<0.001),而对照组却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国产阿仑膦酸钠能降低绝经后妇女的骨转换,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绝经早期女性骨代谢状况、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的相关性,及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的变化,探讨血清铁蛋白在绝经早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36例50-55岁绝经早期女性行骨密度检查,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测定血清Fer、ALP、β-CTX(β胶原降解物)、BGP(骨钙素)、PTH(甲状旁腺激素)、25-OHD(25羟维生素D)及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骨量组比较,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BGP和β-CTX呈正相关。骨质疏松组干预治疗6月后仅β-CTX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β-CTX、BGP呈正相关,铁稳态失衡、铁超载参与了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 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予口服阿仑膦酸钠胶囊联合钙尔奇-D片治疗,对照组(29例)予口服钙尔奇-D片,连续用药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腰背疼痛进行评价,分别测定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BMD),血钙、血磷、血清骨钙素(BGP)、血清骨原性碱性磷酸酶(BAP)和尿Ⅰ型胶原羟基端交联肽(NTx).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椎L2~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部位BMD均有不通程度的上升,BAP、BGP和尿NTx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剂对可以有效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BMD,缓解骨痛,降低骨转化,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RID)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2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方式进行12个月的药物研究。患者每日服用RID片5mg,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腰椎及髋部BMD改变,同时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骨钙素(BGP)及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腰椎2~4BMD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BMD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BGP及NTX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RID能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股骨颈BMD,显著降低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及B组,各16例。A组口服阿仑膦酸钠片和骨化三醇片,B组仅服骨化三醇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疼痛改善、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BMD)、血钙和血磷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0.05),B组无明显变化(〉0.05)。两组治疗后BMD均有明显上升,但A组明显大于B组(〈0.01)。两组治疗前后血钙及血磷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骨化三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恒  赵曙光  陆金红  王毅  张凯 《黑龙江医学》2014,(12):1348-1352
目的研究骨转换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骨转换指标测定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绝经后妇女为受试对象,包括58例骨质疏松患者,21例正常对照者和11例骨量减低者,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骨转换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骨质疏松组相比PINP(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OC(骨钙素)和Sclerostin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单项指标中OC具有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7%和72.4%;OC和PINP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76.5%和88.2%);OC、PINP和Sclerostin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81.8%和69.2%)。结论骨代谢指标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多态性与雷洛昔芬(RLX)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收治的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9例,均接受RLX 60 mg/d和钙尔奇D 1片/d口服,治疗1年。检测治疗前后骨密度(BMD)、Ⅰ型胶原C端肽(CTX)、骨钙素(OC)水平。利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ESR1和ESR2共5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 治疗1年后L2~4、股骨颈BMD较治疗前升高,CTX、O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后全髋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影响因素后的协方差分析,发现各位点与治疗前L2~4、股骨颈、全髋BMD和基线CTX、O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年后,ESR1的rs3844508位点纯合突变型与杂合基因型(G/G,G/A)股骨颈BMD升高的百分比(3.86±4.42)%,高于纯合野生型(A/A)股骨颈BMD升高的百分比(0.07±2.64)%(P=0.001);余各位点与L2~4和股骨颈BMD、CTX和OC变化的百分比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LX治疗1年可以提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BMD和降低骨转换指标,ESR1的rs3844508位点可能与RLX的疗效有关,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该位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