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75例,根据所用导管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immonsⅢ导管完成脑血管造影,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完成脑血管造影。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动脉插管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右椎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左椎动脉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造影时间及曝光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造影过程中及造影完成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动脉栓塞、穿刺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新型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可提高脑血管造影超选择插管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及曝光时间,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血管痉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80例,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227例经右桡动脉,353例经左桡动脉进行操作.观察操作过程、选用导管数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CAG操作,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桡动脉较经右桡动脉选用导管数量多(P<0.05)、手术时间短(P<0.05)、X线曝光时间短(P<0.05)、造影成功率高(P<0.01);两组间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 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控制方便,操作时间短,造影成功率高,与经右桡动脉途径操作具有同样的可行性和较少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2例,按其造影时首选5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5F TIG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组(n=60)和TIG组(n=52)。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TIG组冠脉造影成功率不低于Judkins组(P>0.05),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Judkins组(P<0.01),并可显著减少桡动脉痉挛等局部血管并发症。结论 5F TIG造影导管可减少导管交换次数,节省耗材使用,具有缩短操作时间、有效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发生的优势,可作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器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种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2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100例);另一组选用6F Judkins型造影导管(103例).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脉造影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多功能导管组手术成功98例(98.0%),不成功2例(2.0%);Judkins导管组手术成功102例(99.0%),不成功1例(1%),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影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使用多功能导管动脉途径行CAG安全、可靠、减少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使用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8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1·67mm(5F)共用型造影导管或1·67mm(5F)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而分为共用型导管组(n=133)和改良型导管组(n=135)。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误入分支的发生率。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3例中116例(87·2%)仅使用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改良型导管组135例中131例(97·0%)仅使用改良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共用型导管组和改良型导管组相比,造影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比97·0%,P<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28±6min比15±4min)和手术操作时间(56±9min比3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误入分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3%比1·5%,P<0·01)。结论使用改良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比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可明显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导管误入分支率。随着改良型导管的使用更加普及,其对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将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4 1)。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共用型组中 39例 (95 .1%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组中 4 4例 (91.7% )造影成功 ,共用型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 Judkins型组 (P <0 .0 1)。Judkins型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5± 5 .5 )和 (30 .8± 2 0 .1)分钟 ;共用型组分别为 (5 .4± 3.4 )和 (2 4 .2± 10 .4 )分钟 ,均少于Judkins型组 (P <0 .0 1)。结论 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 ,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 ,以及保证造影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病例均为我科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1年 11月住院患者 ,男性 2 7例 ,年龄 2 7~ 79岁 ,女性 11例 ,年龄 4 7~ 74岁。术前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2 8例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 2例 ,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2例 ,心肌病 2例 ,主动脉瘤 2例。术前患者均经Allen试验为阴性。 1例经左侧桡动脉行升主动脉造影 ,手术顺利 ,导管可进入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经肱动脉途径造影成功率为 82 4 %,经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率为 87 0 %。经两支动脉造影事件发生率为 15 8%,穿刺桡动脉失败或进导管时桡动脉痉挛是导致造影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的二种不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多功能造影导管组共205例;B组为Judkins造影导管组共247例。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左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6.6%)与B组(9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1.2%)与B组(96.8%)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造影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痉挛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血肿、桡动脉搏动消失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X线透视时间少、手术操作时间短导管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1.33mm(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8例,术后随访2周至1个月,观察操作过程、造影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7%;X线透视时间5.05±3.23min,操作总时间20.51±3.37min;造影导管到位固定不佳10例(7.8%),超选12例(9.4%);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前降支2.87±0.40分,回旋支2.88±0.39分,右冠状动脉2.90±0.35分;术中桡动脉痉挛6例(4.3%),冠状动脉痉挛2例(1.5%),术后无桡动脉闭塞。结论合理选择病例使用1.33mm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11年8月至12月,75例发病12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拟行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序号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MAC组和对照组:MAC组(37例)为直接应用MAC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照组(38例)为应用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再选择指引导管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导管室准备时间、鞘管置入时间、操作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导管室门-球囊(cathlab door to balloon,C2B)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以及30天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75例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18例,年龄(61.5±12.2)岁。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1例患者因右桡尺动脉环而改股动脉路径完成手术。MAC组和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时间、PCI操作成功率和造影剂用量无明显差异[(1.73±1.08)min比(1.65±0.84)min,t=-0.398,P>0.05;89.2%比89.2%,χ2=0.140,P>0.05;(127±74)ml比(136±33)ml,t=1.159,P>0.05]。操作时间、C2B时间和透视时间MAC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27±6.97)min比(36.33±13.71)min,t=3.582,P<0.001;(15.11±4.77)min比(18.31±3.84)min,t=3.180,P=0.002;(7.61±3.04)min比(11.17±5.99)min,t=3.227,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局部血肿每组各2例。30天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相似(2.7%比2.7%)。结论经桡动脉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是安全和可行的,能明显减少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C2B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较小直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30 94例 ,其中男性 2 396例 ,女性 6 98例 ,平均年龄 5 6 1± 9 8(30~ 81)岁。入选患者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可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共用型导管Ⅰ组 (Mitsudo型 ,日本Hanako公司产品 ,n =985 )、共用型导管Ⅱ组 (Terumo型 ,日本Terumo公司产品 ,n =10 2 4 )和共用型导管Ⅲ组 (Medtronic型 ,美国Medtronic公司产品 ,n =10 85 )。比较上述三组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结果  (1)共用型导管Ⅰ组、Ⅱ组和Ⅲ组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率分别为 98 4 %、98 0 %和 96 0 % ,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高于Ⅲ组 (P <0 0 5 )。 (2 )共用型导管Ⅰ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分别为 (17 9± 5 8)min和 (4 8± 1 8)min ,共用型导管Ⅱ组为 (18 2± 5 5 )min和(5 0± 1 7)min ,而Ⅲ组为 (2 1 1± 7 2 )min和 (5 2± 1 9)min ,均明显长于前两组 (P <0 0 5 )。结论(1)使用较小直径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于安贞医院就诊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47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压迫止血时间、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以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周行右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在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迫止血时间4F组显著短于5F组(4.62±0.98)h比(6.36±0.93)h,P<0.001。除5F组一例患者于术中出现心室颤动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院内、院外死亡、急性血栓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前臂大血肿等;4F组桡动脉闭塞、桡动脉内膜增厚率均显著少于5F组(分别为0.60%比2.30%,P=0.038;1.10%比4.10%,P=0.003)。结论 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对桡动脉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短,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双侧颈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39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9~72岁,平均65岁,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使用Sinnnons导管进行选择性双侧颈动脉造影.结果:37例顺利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及舣侧颈动脉造影,2例失败,成功率为94.9%.无一例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塑型JudkinsR导管用于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8月.我院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243例,男139例,女104例,年龄38~78岁。按使用造影导管分成3组,Terumo 5F共用型(TIG)导管组78例;通用型6F Cordis Judkins(JL3.5、JR4.0)导管组67例;6F Cordis Judkins R(JR4.0)导管组98例(包括使用塑型6F Judkins R导管75例)。比较上述各组间造影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比较单纯使用普通6F JR4.0导管与使用塑型6FJR4.0导管造影成功率。结果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R导管组的平均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Judkins R导管组造影成功率低于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但是塑型Judkins R导管的造影成功率(88%)高于普通Judkins R导管(61%)(P〈0.05)。在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 R导管组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结论塑型Judkins R导管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是没有共用型造影导管时的安全有效选择.合理的塑型是使用这种方法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门诊患者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门诊组和住院组。所有患者均应用4F Judkins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离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中和术后桡动脉并发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门诊组与住院组相比,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时间门诊组明显短于住院组[(7.62±0.98)vs.(41.67±7.00)h,P<0.001],医疗费用门诊组显著低于住院组[(4 183.11±189.44)vs.(5 492.12±294.12)元,P<0.001],主要为检查费、药费、护理费、床位费及住院诊疗费。两组患者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穿刺处血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经选择的病情稳定的门诊患者使用4F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避免繁琐的住院手续,缩短离院时间,加强病房周转,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We evaluated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d hoc carotid angiography following the right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Selective carotid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subsequent to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213 consecutive patients. A 5 Fr Simmons catheter was reformed in descending or ascending aorta, then, withdrawn and rotated to cannulate the left and right carotid artery. Both carotid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selectively in 211 (99%) patients. In two patients with severely tortuous subclavian artery, selective cannulation of the left carotid artery failed. There was no thromboembolism or arterial dissection. After the learning phase of 50 patients, the time to reform the catheter in aorta and to cannulate the left and right carotid artery was 50 +/- 77, 66 +/- 68, and 58 +/- 57 sec, respectively. Total procedural time was 195 +/- 145 sec. In conclusion, ad hoc carotid angiography can be performed reliably and safely following the right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t might be useful for evaluation of an isolated or associate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thet Cardiovasc Intervent 2001;53:380-38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高龄患者中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16例接受介入诊疗的75岁以上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108例。比较两组在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中的动脉穿刺及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植入数量、支架植入成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支架植入术中两组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等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支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适反应发生率桡动脉组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单个支架操作时间、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桡动脉组均较股动脉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局部血管并发症率及术后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具同样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 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90 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评定临床结局。结果 2组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80岁组较≥80岁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80岁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80岁组(P<0.05);<80岁组和≥80岁组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5.5%(P>0.05),ICH发生率分别为16.3%和21.8%,sICH发生率分别为6.4%和14.5%(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年龄<80岁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经右侧桡动脉途径相比较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术的优势。方法 956例患者分别经左侧桡动脉途径(A组,558例)和右侧桡动脉途径(B组,398例)进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观察分析两组的成功率、失败原因以及导管应用类型和到位时间。结果在造影成功率上经左侧和右侧桡动脉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比89.4%,χ2=5.375,P=0.251);在PCI成功率上两组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8%比49.2%,χ2=3.384,P=0.066)。在造影失败的原因中,在锁骨下动脉迂曲及头臂干迂曲钙化/闭塞不能通过的发生率在右侧桡动脉途径更高(45.2%),并且为经右侧桡动脉造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PCI中,指引导管一次到位成功(92.2%比74.9%,χ2=22.272,P=0.0002)或更换指引导管后成功(6.0%比18.3%,χ2=14.537,P=0.0001)以及桡动脉途径失败需要改为股动脉途径在B组中发生率更高(1.8%比6.9%,χ2=6.629,P=0.012)。在两组中JudkinsL3.5(79.2%比81.7%,χ2=0.87,P=0.351)和R3.5(78.2%比80.3%,χ2=0.582,P=0.445)的应用率最高。在穿刺-鞘管到位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9±20.73)s比(96.16±21.13)s,t=1.04,P=0.253,但在导管到位时间上A组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术和右侧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克服操作距离大、穿刺困难的因素,左侧桡动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