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娜  袁原  刘利  赵琳 《护理学报》2013,(6):41-43
总结36例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配合要点。术前访视时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充分准备手术用物;术中巡回护士根据局麻手术特性合理摆放手术体位,根据手术进展安置手术仪器,同时密切关注患者主诉;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并准确传递手术器械,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本组36例患者38眼(双眼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只眼手术时间20~35(25.2±3.4)min;术后随访,视网膜24 h内复位27眼,72 h内复位8眼,再次手术3眼;1次手术成功率92%,2次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硅海绵加压术治疗28例患者30只眼, 术前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的28例患者30只眼中巩膜外硅海绵加压缝合1针13只眼, 缝合2针14只眼(其中1只眼2个裂孔分开, 分别进行巩膜外加压1针), 缝合3针及以上3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 0.1为14只眼, 0.1~0.3为8只眼, > 0.3为8只眼。术后平均随诊(9.4±2.5)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 0.1为5只眼, 0.1~0.3为9只眼, > 0.3为16只眼,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视网膜24 h内复位20只眼, 72 h内复位8只眼, 再次手术3只眼。一次性手术成功率90%, 二次成功率100%。发生巩膜外加压海绵外露1例。  结论  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术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非凝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网脱 )手术治疗中 ,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使裂孔能紧贴在手术嵴上并形成牢固粘连 ,在巩膜扣带术中采用巩膜外电凝或冷凝 ,至今仍被认为是手术成功的常规步骤。近年来人们在治疗网脱手术中对巩膜凝固应用的必要性和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我院自 1996年来采用非凝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网脱31例 31眼 ,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孔源性网脱。共 31例 31眼 ,男性 2 2眼 ,女性 9眼。年龄最大 6 4岁 ,最小 17岁。发病时间 2周内 10眼 ,~ 3个月 17眼 ,~ 14个月 4眼。视力光感指数 15…  相似文献   

4.
杨敏  钟凌  余海江  于莎 《华西医学》2009,(5):1074-1076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经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8例(38眼),术前在三面镜下检查裂孔位置、大小及脱离范围;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放出视网膜下液,在裂孔及周围行视网膜冷凝,作硅胶垫压及环扎带。最后顶起硅胶垫压块,证实裂孔位于巩膜脊前坡上,视裂孔位置及眼压情况,玻璃体腔内注入C3F8。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葡萄膜反应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裂孔封闭36眼(94.74%),视网膜完全复位34眼(89.47%),视网膜下积液2眼(5.26%),于7~10d吸收。有2眼术后发现垫压嵴偏离视网膜裂孔,经再次手术调整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28眼(73.68%)。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经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视网膜脱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在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硅油填充术后仍有部分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下方视网膜脱离。我院于2000年-2003年采用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31例,辅以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行视网膜脱离术的587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中术后复发的52例患者纳入复发组(病例组);未复发的535例患者纳入未复发组(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男性、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是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术前PVR分级>C级、下方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2次、术后残留玻璃体皮质、术后眼底出血均是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90例(93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 护理重点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体位护理.结果 视网膜平伏90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术后发生暂时性高眼压15例,经干预处理后均得到控制.结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体位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冷凝、巩膜扣带和环扎术为基本术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2例(42眼),术后随访6~24月,结果机网膜复位37眼,失败5眼。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封闭全部裂孔及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形成。本文对不同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患者体位护理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素虹  明月  黄雯  黄思建  刘文 《护理学报》2005,12(10):39-40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保持最佳体位,可促进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位.通过对36例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进行改进,根据裂孔所在位置及手术方式,术后眼内情况和注入气体量而采取相应的体位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的体位,各个象限裂孔的体位,术后正确体位维持时间,可使视网膜裂孔达到最佳封闭,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巩膜外垫压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局限性再脱离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及硅油填充术的广泛应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1]。但硅油填充术后仍有部分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2-4]。我们采取巩膜外垫压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局限性再脱离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共18例(18眼),其中男16例(16眼),  相似文献   

11.
12.
李晓宏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89-139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较复杂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62例较复杂型R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应用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及屈光度变化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视物变形、黄斑部位视网膜皱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白内障及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角膜水肿、虹膜后粘连及角膜上皮损失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用于治疗较复杂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后段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硅油、眼内激光等技术是眼科临床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精度高、适应症广、愈合快等特点。玻璃体切除(玻切)手术是一种精细的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与操作护士密切配合至关重要,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近五年来我院开展该项手术的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岁。手术种类包括多发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病变(PVR)、巨大裂孔等,治愈率达925%。2 术前准备21 手术用品准备STORZ新型PREMIER全功…  相似文献   

14.
开放性眼球外伤往往引起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1]。若PVR合并视网膜表面和玻璃体后面广泛纤维增殖膜收缩、牵拉而引起视网膜脱离,或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均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进行手术时正确处理玻璃体视网膜嵌顿或视网膜裂孔,有助于视网膜修复,改善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的相关情况,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丰城市中医院2010-01—2013-10所收治的70例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病变,随机将其分成A、B两组,A组34例患者给予外路显微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36例患者给予间接检眼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这两种治疗方式对于裂孔位于脊前坡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AnalysisofSurgicalTreatmentofOrificeoriginRetinalDetachmentin45CasesChoFude(OphthalmologicDepartment,ShuzhouMunicipal2nd.People’sHospital,21500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巩膜外冷凝沙山压、放液、环扎及注气术。但以上操作如处理不当,在术中和术后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响预后。我们总结45例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不同方法,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孔源性机网膜脱离45例,45眼。2眼为再次手术。左17眼,右28眼;男2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1岁,平均51岁。有近视眼病史…  相似文献   

17.
祁玲 《全科护理》2012,10(23):2144-2144
对1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评估、体位护理、术眼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术后视力提高11例,保持术前视力2例,术后视力下降1例,眼球萎缩1例。认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曹健  周哲  王键  靳寅 《临床医学》2012,32(1):101-102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3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做硅胶填压及环扎带.最后顶起硅胶填压块检查裂孔是否封闭,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8例,视力提高34眼,下降1眼,不变3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上30眼,0.1~0.3者5眼,<0.1者3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2例.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手术野清晰,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善君  张军军  严密  张明 《华西医学》2003,18(2):205-206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96只眼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时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以及与手术方法、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再脱离持续时间、屈光状态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和裂孔部位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PVR分级 ;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裂孔大小、数量及再脱离持续时间与PVR的关系。结果 :视网膜再脱离与第一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构成比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X2 =1 4 1 0 4 ,P<0 0 0 5 ) ,视网膜再脱离时 <1PD裂孔比例增多 ,而 1~ 3PD裂孔比例减少 (X2 =1 3 6 72 ,P <0 0 0 1 ,X2 =1 0 6 30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PVR级别较第 1次加重 (T =6 7885 ,P <0 0 0 1 )。第 2次手术前裂孔大小、数量、位置与PVR无相关性 (rsA=0 0 6 9,PA=0 6 0 5 ,rsB=0 1 37,PB=0 30 2 ,A :大小 ,B :数量 )。PVR级别与再脱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s=0 4 4 6 ,P =0 0 0 0 )。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有新裂孔形成、原裂孔未封闭、遗漏裂孔、PVR形成或发展、术式选择不当  相似文献   

20.
重硅油注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严重PVR及(或)下方视网膜脱离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也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近来欧洲许多国家正在使用重硅油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就重硅油的物理特性、目前治疗效果、优缺点、应用进展及前景展望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