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IMT≥1.2 mm或IMT>周围正常值50%以上,动脉硬化,n=193)和对照组(IMT<1.2 mm,非动脉硬化,n=113)。比较两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及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斑块严重程度、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严重斑块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高于轻、中度斑块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水平分析,脑缺血患者斑块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3145,P<0.05)。观察组硬斑、软斑、混合斑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IMT会明显增大,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用于预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严重程度,以便及时治疗,防止产生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为研究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GE LOGIQ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所有患者均需检测血浆Hcy水平、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H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cy水平的增高,IMT逐渐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Hcy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内科行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IMT分为IMT1.0mm(正常组)和IMT≥1.0 mm(增厚组),检测这些患者的血清sdLDL-C和Hcy水平,并与颈总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总动脉IMT增厚组sdLDL-C和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且增厚组sdLDL-C、Hcy与颈总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sdLDL-C=0.838,P0.001;rHcy=0.801,P0.01)。结论 sdLDL-C和Hcy水平对颈总动脉IMT的评价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查报告,将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6例纳入观察组,稳定性斑块患者64例纳入对照组,抽取2组患者外周血检测血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760、20.530、29.860、33.720,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间具有弱相关性(r=0.21,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是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是出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稳定性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控制上述高危因素是防治脑梗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沈媛  余华峰  陆伯华  文江平  荣雪余 《临床荟萃》2011,26(17):1494-1496,149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人,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MTHFR基因型多态性。结果病例组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1.07±0.30)mm vs(0.87±0.33)mm,(1.00±0.31)mm vs(0.65±0.16)mm(均P〈0.01)。病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74.4%vs 45.0%,P〈0.01)。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占所有斑块的比例较对照组中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T、及T/T基因型人群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2.95(9.50~16.58)μoml/L,19.08(12.05~25.63)μoml/L,28.32(18.00~36.80)μoml/L,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后,Hcy仍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血清Hcy升高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车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4):3507-3509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该院收治的7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cy、hs-CRP及Cys C水平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结果:(1)老年人群颈总动脉IMT异常者占50.53%;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78.7%;颈动脉狭窄者占20%,以轻度狭窄为主。(2)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左颈总分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总分叉、颈动脉窦、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左颈外动脉。(3)颈动脉斑块阳性人群合并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事件率增加。(4)颈动脉IMT异常组较IMT正常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同时颈总动脉IMT增厚伴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管腔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部位增加。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以左侧常见。颈总动脉IMT异常组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IMT增厚增加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糖血浆同型半胱氮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方法:选自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对照组取体检正常者108例,测定血浆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双侧颈总脉(CCA)处取官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IMT。6次检测值的平均值即为颈动脉IMT(CAIMT)。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与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蛋白(a)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糖尿病组根据血管内径狭窄程度依次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同时测定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比较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IMT及各项血脂、血糖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IMT程度加重,血浆LP(a)水平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LP(a)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LP(a)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液清蛋白排泄率分为A、B、C 3组:正常清蛋白组(A组,n=42)、微量清蛋白组(B组,n=35)、大量清蛋白组(C组,n=25),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尿液清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各组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为0.250,0.410,0.365;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推断糖尿病肾病的损害程度,更全面地评价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提示临床应早期干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小英 《系统医学》2024,(2):47-49+57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联合检测对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集团)开州安康医院2020年1月—2023年7月实施健康体检的人员7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为健康人员,为对照组;39例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指标值,分析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胱抑素C含量与血清同型伴胱氨酸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性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诊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联合检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晔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3):320-321
目的:探讨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血尿酸的关系。方法:将183例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2组: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57例和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B组)126例,比较2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超敏CRP(hs-CRP)的差异。结果:A组的SBP、TC、LDL-C、Lp(a)、UA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Lp(a)、UA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 B(apoB)与载脂蛋白 A1(apoA1)的比值的水平及临床意义,寻找 apoB/apoA1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界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5月15日于该院就诊并行 MRI 头部增强扫描,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126例,其中,彩色超声仪检测示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的51例,未增厚组75例(颈动脉内中膜大于0.9 mm视为增厚);有粥样硬化斑块的81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45例,选取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纳入对象空腹血清标本,分别测定 TG、CHOL、HDL-C、LDL-C、apoB、apoA1等指标,并采用独立 t 检验分析比较各组 apoB/apoA1及各项相关指标(包括 TG、AIP、apoB、apoA1等)。制作 ROC 曲线,读取曲线下面积并计算 apoB/apoA1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 AIP、apoB/apoA1较对照组高,且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apoB/apoA1的升高率为健康对照组的5.43倍,尤其是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升高更为明显,而 TG、apoB 则无明显变化。(2)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和未增厚组比较 apoB/apoA1无明显差异,而有粥样硬化斑块组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 apoB/apoA1明显增高,为对照组的1.6倍,认为 apoB/apoA1的比值是粥样硬化特异的指标。(3)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apoB/apoA1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6,特异度和灵敏度较其他指标高。结论 apoB/apoA1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最特异、敏感的指标,与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更为敏感,是较好的实验室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斑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现特征,以便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列入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列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Hcy和颈动脉斑块临床检测,并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提高、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可早期发现脑动脉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并做好预防,减少临床脑梗死的发病,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巫颖  李绍发 《临床荟萃》2011,26(15):1293-1296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128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组(联合组),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3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TC、TG、LDL-C、ox-LDL、hsCRP、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联合组和他汀组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又低于他汀组(均P〈0.01);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颈动脉IMT联合组治疗前(1.59±0.07)mm vs治疗后(1.20±0.11)mm,他汀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33±0.09)mm,对照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62±0.08)mm;斑块面积联合组治疗前(0.97±0.07)cm2vs治疗后(0.50±0.07)cm2,他汀组治疗前(0.97±0.10)cm2vs治疗后(0.93±0.09)cm2,对照组治疗前(0.98±0.12)cm2vs治疗后(1.01±0.13)cm2。结论普罗布考及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显著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